心理护理在影像科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7-26李亚林
李亚林
(盐城市亭湖区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1)
0 引言
影像学的不断发展促使目前各类影像学仪器被广泛应用至各类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由此,提高影像学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对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目前影像学的临床诊断中主要包含超声、CT、磁共振、X线等方式进行检测[1]。仪器使用的差异性主要受环境、空间等情况影响,由于检测环境普遍为封闭状态,患者在检测前或检测过程中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而针对于影像科心理应激能力较差的患者,则可能产生紧张导致移动性伪影情况产生,从而影响诊断的准确率,由此强调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2]。现为探究心理护理在影像科患者检测中的效果,纳入300例患者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计纳入300例需接受影像科检查的患者进行分析,选取时间自2020年1~12月,根据护理方式差异结合随机数法进行分组,分组标准:对照组、观察组,以150例患者做组别区分。对照组含男87例,女63例,年龄28~74岁,平均(57.34±5.26)岁。观察组含男77例,女73例,年龄27~69岁,平均(56.09±4.9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符合影像学相关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于知情条件下资源参与统计,已签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神经及交流功能障碍者;②影像学检测相关禁忌证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含生活护理干预、环境护理以及健康宣教,部分肠道检测需要在进行检测前需保证患者禁食禁饮12 h,以排空患者肠道,同时患者在检测前需要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长[3]。检测前为患者提前做好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影像学检测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同时介绍检测室内的环境布置,以保证患者迅速适应室内环境,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呼吸、屏气,配合成像,同时指导患者在检测中对体位的改变,加强对影响检测的了解和禁忌,嘱咐患者检测前取下各类金属首饰等饰品。检测前对患者所在的病房进行定时清洁,同时保证病房内的安静,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4]。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着重强调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采用鼓励、劝告等方式协助患者舒缓不良情绪,对患者提出的各类影像学诊断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患者在接受检测时的信心,必要情况下可邀请患者家属配合,对各类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进行预防[5]。在进行检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同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对检测的准备需提前讲解,促使患者做好不良状况的心理准备。检测过程中注重对检测室的环境控制,调整检测室的温度、湿度等,同时保证清洁和空气流通,减轻患者由仪器噪音所产生的不良情绪。针对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需要着重对患者进行交流和鼓励,同时尽量缩短患者的整体检查时间,给予尊重和理解[6]。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表现,采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SAS、SDS)进行评估,焦虑评分50~59为轻度焦虑;评分于60~69为中度焦虑;评分≥70为重度焦虑;抑郁评分50~69为轻度抑郁;评分于70~89为中度抑郁;评分≥90为重度抑郁。统计患者在接受相应护理干预后的满意度评价,分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计量统计表SPSS 20.0对分析结果及数据,计算单位公式:(±s);人数占比单位(%),表示项t、χ2,数据差异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患者不良情绪对比。由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情绪指标统计指出:观察组护理后不良情绪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150 55.62±6.91 35.71±4.50 58.36±9.51 40.93±6.12对照组 150 56.26±6.84 43.42±5.41 58.72±8.42 50.28±7.58 t - 0.806 13.419 0.347 11.754 P - 0.421 0.000 0.729 0.000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统计对比。由两组患者护理后患者满意度统计: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影像科检查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变化以及设备影响,患者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同时多数患对影像学仪器的认识程度角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情绪的产生,从而影响正常的影像学诊断[7]。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主要为改善患者对病症尖检测的态度,减轻患者自身的压力,保证检测过程的推动,同时对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本文以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方式进行护理,其主要目的是为改善患者对影像学检测的印象,提高患者对影像学检测的认知程度,进而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保证患者能够以较高的接受能力进行检测,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性效果,另外再次基础上增加对患者的环境护理,主要在于提高患者对检测环境的适应能力,减轻患者因受环境影响所产生的不良心理状况;以细节化护理的方式,也能够针对心理状态较差的患者进行良好的护理[8]。
本文纳入300例影像科患者进行分析有结果:在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指出在对影像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过程中,可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接受度为标准,保证影像学检测的有效开展,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保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在影像科患者的检测中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可降低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提高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