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损伤控制技术应用于骨创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2021-07-26刘杰葛曙光姜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肢体数值下肢

刘杰,葛曙光,姜辉

(溧阳市人民医院 骨科,江苏 溧阳 2133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交通业、重工业迅猛发展,骨科中下肢创伤的发生概率逐步增加,特别是骨关节损伤患者数量越来越多,患者病情发展较为急促,如果未及时接受治疗措施,可能会出现下肢瘫痪、机体环境紊乱等不良现象,进而增加死亡风险性。在发生骨创伤以后,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一般情况下选择应用固定、复位治疗,在治疗期间配合康复治疗措施,所需要的治疗周期比较长,对于患者正常生活、工作产生影响,还需配合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对于患者创伤位置造成的损伤[1]。损伤控制主要用于多发伤的指导以及处理,通过简便、有效的应急手术处理非致命创伤,可以对后续复苏计划分析,采取针对性手术处理。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分析评估骨创伤患者接受损伤控制技术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展开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纳选对象共计58例,选取对象均为溧阳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骨创伤患者,选择应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本次对照研究分组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组,设定为对照组、观察组,所占比例均等。对照组性别分布构成为男21例,女8例,年龄为26~57岁,平均(41.52±2.19)岁,其中跌伤者6例,交通事故者12例,坠落伤8例,其他3例。观察组性别分布构成为男22例,女7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41.47±2.24)岁,其中跌伤者7例,交通事故者12例,坠落伤8例,其他2例,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基线资料,所得数值对比差异为P>0.05。纳入标准:纳选对象均存在骨损伤;采取CT、X线等影像学措施确诊;病历资料、随访资料完全;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随发生严重脏器功能障碍;伴有代谢异常疾病;患有精神系统疾病、家族性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者;研究期间不能积极配合;临床资料缺失、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用常规创伤手术治疗:主要内容在于对患者骨折部位合理固定,选择应用内固定方法,包扎骨折部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落实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以对照组为基础应用损伤控制理论:①首先进行患者创面处理,对于表现为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清洗骨折部位伤口、创伤面,全面掌握患者脉管损伤程度,将创伤面中存在的血液、脓液加以清理,及时包扎以及止血;表现为缺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及时治疗措施,通过应用急救措施促使患者意识状态尽快恢复,给予患者输血治疗,促使患者因创伤所流失的血液得以补充。呈现为闭合性骨折的患者展开牵引治疗,伤口行外固定,骨折情况较为严重者果断展开截肢治疗;肢体肿胀的患者加以诊断,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骨筋膜综合征,将筋膜切开后减压操作,应用VSD负压引流[2];②评估患者伤势:分析评估患者实际伤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为患者选择合适病房,为其创建良好的治疗环境,在患者接受治疗措施以后将其转运至ICU病房中采取全面复苏治疗。表现为呼吸困难的患者及时给予其吸氧治疗;③生命体征监测:在患者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定时监测体征等指标数值,包含血流动力学、体温以及排尿量和血常规,判定患者体征变化情况,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选取最佳治疗方式,给予患者肢体运动指导,促使患者展开个性化康复训练,避免患者出现关节失活、肌肉萎缩等相关症状[3]。

1.3 观察指标。疼痛评分:应用VAS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量表评分范围于0-10分,所得分值越高即疼痛程度越严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借助于FMA量表进行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估,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总分值为66分,下肢总分值为34分,所得分值越高即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越好。临床治疗有效率:痊愈即患者生活状态恢复正常,疼痛症状消失,且未见后遗症发生;显效则为患者存在轻微后遗症,对于日常生活无影响;有效则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以及后遗症,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影响;无效则为患者采取治疗措施以后对于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疼痛症状以及后遗症明显[4]。

1.4 统计学分析。临床试验结束后汇总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χ2、t检验,P<0.05表示为研究数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评估结果。干预前,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所得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VAS评分较低,对比差异为P<0.05,见表1。

表1 VAS评分评估结果(±s)

表1 VAS评分评估结果(±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29 6.46±1.37 2.89±0.48 13.244 0.000对照组 29 6.37±1.44 3.42±1.02 9.002 0.000 t - 0.244 2.532 - -P - 0.808 0.014 - -

2.2 肢体运动功能评估。干预前,对比分析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所得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较高,所得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见表2。

表2 肢体运动功能对比结果(±s)

表2 肢体运动功能对比结果(±s)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9 34.11±5.37 56.14±6.31 13.85±3.31 27.14±4.18对照组 29 34.20±5.42 50.08±6.24 13.56±3.27 23.23±4.26 t - 0.064 3.677 0.336 3.528 P - 0.949 0.001 0.738 0.001

2.3 临床治疗有效率。对照组患者于治疗期间临床治疗效果表现为痊愈者10例、显效者7例、有效4例、无效8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2.41%(21/29);观察组痊愈者17例、显效者10例、有效1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55%(28/29),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χ2=6.444)。

3 讨论

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在不断的变化,骨科疾病的发生概率逐年上升,病情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生理功能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等现象也比较常见[5]。再加上骨折创伤面积较大,手术操作较为繁琐,患者在手术操作期间以及手术结束以后承受着较大的痛苦感,还面对着术后部分并发症对于生活所造成的困扰[6]。为此尽可能选择损伤小、快速且可以有效控制伤情的方法十分重要。

此次研究结果为,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所得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治疗前,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等指标数值对比结果为P>0.05,采取治疗措施以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如下:长期临床实践过程中,为保证患者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创伤发生以后需要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某些创伤严重的患者而言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患者在受到严重创伤以后采取确定性手术治疗措施并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还需应用损伤控制技术[7]。骨科损伤控制在临床应用期间可以有效控制以及稳定患者损伤情况,进而减少患者于外科手术中存在的负担,有利于缩短患者所需手术时间,在及时止血的同时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了患者生理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考虑个性化治疗措施,应用损伤控制理论可以提高患者手术效率,有利于促进患者肢体康复[8]。

综上所述,骨外伤治疗期间应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以改善患者肢体活动情况,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应用期间具有积极作用,发挥了多层面优势,值得持续应用。

猜你喜欢

肢体数值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体积占比不同的组合式石蜡相变传热数值模拟
数值大小比较“招招鲜”
舰船测风传感器安装位置数值仿真
铝合金加筋板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