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2021-07-25伍亿
伍亿
1 前言
冰壶是一项技巧与智慧、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体育竞技项目,因此也被誉为“冰上国际象棋”。在比赛中,由于没有直接的对抗性身体接触,相比其他冰上运动项目,对队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一般认为冰壶运动不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在冰壶运动的比赛和运动训练当中,由于队员需要保持相对固定的身体姿态以及使用特殊的技术动作,某些肌肉或关节可能会产生局部静力性损伤或长期运动疲劳导致劳损。
2 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
据专业技术人才分析,冰壶队员的肩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主要由投壶引起。由于冰壶重达20千克。传统的投壶动作需要将冰壶前后摆动之后,利用惯性将冰壶置于冰面上同时向前推动,此技术对肩部肌肉力量要求较高,队员常出现肩部、背部肌肉酸痛。在投壶过程中要求膝关节屈曲且过度外展,对膝关节负荷非常大,容易引起髌腱末端病。腰背部损伤及腕关节损伤主要由于扫冰动作引起,是冰壶运动的专项技术动作。
扫冰的技术动作使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过度使用;上半身在扫冰过程中需要持续前倾会加重腰背肌群的负担,长期必然会出现腰背部肌肉及深层竖脊肌的劳损,从而导致腰背肌筋膜炎。扫冰时腕关节还需要反复屈伸和扭转,因支撑力过大可导致腕关节腱鞘炎。
据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引起我国冰壶队员损伤的主要因素是疲劳,其次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带伤训练和意外受伤,技术动作变形与不规范也会对身体局部环节产生负担,导致队员受伤。反复投出20千克的冰壶以及复杂的陆上训练也会使得身体属于疲劳状态,导致运动损伤。
3 常见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手段
3.1 急性运动损伤的处理
冰壶专项运动员在投壶或擦冰的过程中,容易因姿势不正确、脚滑、用力不当、躲闪冰壶等原因发生各个关节扭伤或挫伤,这类运动损伤可归类为急性软组织损伤。在运动损伤急性期,应遵从PRICE原则进行处理,即:保护受伤关节、及时休息、利用冰块或其他低温措施冷敷患处、利用弹力绷带对患处及时加压包扎和休息时抬高患肢。
3.2 利用泡沫轴自我放松肌肉
冰壶队员利用泡沫轴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疲劳和损伤。冰壶队员的肩关节肌群、肩胛肌群常常会因为在运动过程中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出现疲劳,容易导致肩周炎。泡沫轴不仅可以刺激紧张肌肉的疼痛触发点,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还能激活深层肌肉。冰壶队员在使用泡沫轴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放松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以及斜方肌上束,可有效缓解冰壶运动造成的肩关节疲劳。腰背肌筋膜长期处于紧张、固定的状态,长时间单一姿势会导致肌肉僵化、伸展能力下降、兴奋性下降。用泡沫轴对腰背肌筋膜进行梳理,既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又能改善肌肉弹性和腰椎间的小关节活动度,有效预防下背痛。同时应当注重放松下肢肌肉,可有效缓解由于投壶造成的下肢肌肉疲劳。
3.3 中医传统疗法
可使用中医疗法中的拔罐、针灸、推拿、灸法等方法治疗损伤、促进身体恢复。腰部拔罐可以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等病症。针灸和推拿疗法可以使得局部疼痛减轻,提高疼痛阈,缓解局部肌肉痉挛,还可以激发经络之气从而使机体恢复平衡。冰壶运动需要长时间用脑,长时间的竞技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灸法不仅可以解除延迟性肌肉酸疼,还能起到安神助眠,减轻大脑疲劳的功效。
4 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4.1 加强运动防护的教育
首先,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加强运动员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并应当时刻要求学生严禁带伤参训或比赛。针对运动员的陈旧性关节损伤或薄弱关节,体能教练或队医应指导合理使用关节护具,保护受伤关节。
4.2 充分重視热身活动
教练员应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重视热身活动,严格按照冰壶的项目特点要求来制定相应的热身活动内容,尤其要注重各个关节周围肌肉的拉伸。
4.3 提高冰壶专项技术与加强体能训练
冰壶队员不仅要注重提高冰壶专项技术,而且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冰壶运动不仅需要上下肢极强爆发力,本体感觉控制能力和关节稳定性也尤为重要。需要提高冰壶队员上肢及下肢的爆发力和肌肉耐力,制定相应的肌力训练计划,适当的闭链运动也应当列入专项体能计划当中,可以增强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提高运动表现能力。
4.4 安排科学的训练计划
安排科学的训练计划是预防损伤的一种重要手段,教练员应学会将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监控与医务监督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准确评价队员生理机能状态和伤病评估情况,科学的训练安排,能够有效的避免队员在训练中的过度疲劳,从而达到预防伤病的目的。
4.5 注重训练和竞赛后的自我恢复
冰壶队员要积极进行自我放松,注重对疲劳肌肉的拉伸,对队员维持或改善运动能力和促进运动后疲劳的恢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还要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此外,积极的心理调整和冷、热水浴也是非常好的运动疲劳消除手段。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