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阅读解题技巧之鉴赏表达技巧

2021-07-25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君山诗句手法

解题技巧

古诗词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高考主要考查广义上的诗歌,即诗、词、散曲等。

古诗词是古人在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中创作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诗词的主要文体特点: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感情;语言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创作古诗词时,诗人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常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表现,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表达技巧。

通过考查古诗词表达技巧,旨在提升同学们的分析综合能力与思辨能力,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概念,分清类别

古诗词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借代等);

(2)描写手法(正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白描、渲染等);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篇章结构(以小见大、卒彰显志、抑扬、托物言志等)。

在回答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题时,同学们要对概念有所了解,分清手法的类别。正如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所言:“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是画竹子要在心里有竹子的形象。鉴赏古诗表达技巧又何尝不是呢?只有了解了相关的基础知识,才能去培养分析古诗词阅读技巧的能力。

2.树立“宏观意识”,整体把握文本

分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必须在理解诗句、把握诗意的基础之上。所以首先要对古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阅读古诗词时,同学们要“五看”——看题、看作者、看注释、看诗句、看体裁。通过“五看”,了解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及诗人的人生际遇、写作缘由等信息,再提取诗句的主要“意象”,体味诗人情感,做到理解诗句、把握文意。有了这种“宏观意识”,才能更加准确地分析归纳诗句具体的表达技巧,正所谓“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

3.着眼“微观分析”

辨识诗句的表达技巧可从题材看手法,如:

(1)写景类,一般以修辞手法最为常见,如比喻、拟人等;描写手法常表现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衬托等;描写景物角度,应从远、近、高、低、俯、仰等角度分析;从抒情角度,古诗词“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词中几乎找不到单纯的写景,就景与情的关系分析,一般这三种手法值得关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

(2)咏物类,一般为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

(3)咏史怀古类,一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用典等。

以上是从题材入手分析,同学们也可以从主要意象的类别入手分析。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善于总结归纳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并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思维加以辨识来确定诗句的具体表达技巧。

答题时,首先,要指出所用技法;第二步,根据表达技巧的特点,结合具体诗句语境恰如其分地解析诗句的寓意;最后,概括分析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微观分析法”是解答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核心部分,对同学们的思辨能力要求较高,除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求同学们运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手法结合诗句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精准”。

4.需要注意的问题

(1)概念模糊,手法不明,出现“无中生有”或“指鹿为马”的现象,抑或出现多种手法,不能分清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重点手法。

(2)审题不清,对题干理解有误,对于考查的范围不清,是对整首诗的考查还是“局部”设题,造成所答非所问的后果。

(3)解题时,答案出现“强行拼凑”或“堆砌重复”的现象,不知答什么或泛泛而谈。

对同学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注意积累,《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所以,我们无论是对技巧的概念,还是具体技巧的特点以及艺术效果等都要有一定的积累。其次,应勤加练习,仔细品读、体会隐藏在古诗词中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以此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最后,善于总结,及时解决问题。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古诗词学习中,同学们要善于“思”,总结诗歌答题技巧,才能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甲:题君山

〔唐〕方 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乙:题君山

〔唐〕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

B.甲诗以“闻说”引出答案。君山原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而形成的,有神秘莫测之感。

C.乙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山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湖水的颜色比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乙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湖山的色彩,然后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2)两首诗的表达技巧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風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

②社燕:于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故称。

③瀚海:大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一、二句用词新颖,“老”写出了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受到雨水滋润后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上片“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的情态,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声的悦耳潺潺。

D.上片“凭阑久”句承接前面,意谓上述景物均是凭栏眺望时所见。“黄芦苦竹”,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一句,点出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似。

(2)词的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君山诗句手法
“君山”别名知多少
拟人手法真多情
六一来了
桐君山
画与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七步洗手法
斑竹丛中君山茶
题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