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1-07-25张琳

河北科技图苑 2021年3期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

摘要:国家图书馆经过30余年的积累,逐步形成立体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服务基地。论文对国家图书馆各个时期的数字资源建设策略及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国家图书馆未来数字资源建设进行了思考,提出进一步完善数字馆藏发展策略、加快实现数字资源的全流程管理、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开展知识组织和新型数字资源建设、深化开放合作等建议。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43

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数字资源建设有助于以数字化的形式使得文献和知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对于提高公众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家图书馆针对馆藏特色文献,以自主建设方式为主进行数字资源建设,近年来,为了满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数字资源服务和保存的迫切需要,除了自主建设数字资源,还增加了外购、征集、网络采集等建设方式[1]。经过30余年的积累,截至2020年底,国家图书馆建设了包括电子图书、期刊、报纸以及音视频等海量数字资源,数字馆藏总量达2 274.5TB,外购数据库251个[2],逐步形成立体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服务基地。

1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策略和专项规划解析

为保障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有序、科学和高效,国家图书馆自2003年开始制订数字资源建设相关策略和规划,以为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确定目标、明确方向与提供宏观指导。

2003年,国家图书馆制定了《数字资源建设2003-2005年规划》,主要确定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05年,为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的规范性,国家图书馆制定了《数字资源建设条例》,提出数字资源建设实行“中文为主,外文为辅,通用性资源外购为主,特色资源自建为主”的方针,以及“统筹规划、公益为主、突出特色、遵循标准、科学管理、自建购进并举、重视知识产权、边建设边服务”的基本原则。同年,依照该条例,在全面分析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国家图书馆制定了《数字资源建设2006-2010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数字资源建设策略、数字资源建设方式、数字资源内容体系与数字资源建设内容。该规划提出基于馆藏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字资源整合与开发和基于网络资源及其他原生数字资源的采集与再加工两条资源建设主线。为保证数字资源建设有组织、分步骤地进行,规划还提出申报项目、审核初步立项、申报建设方案、审核立项、下达项目任务、监督考核、产品发布的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力争在2010年底,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完整的特色系列数字资源。

从2010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没有再单独制定专项规划,而是纳入国家图书馆五年规划。《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里强调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在全国的推广应用,要求国家数字图书馆拓展建设思路,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以国家文献资源总目建设为重点,建成一批成体系、有特色的专题知识库,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实现较好整合;以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形成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全媒体服务平台[3]。

2017年,国家图书馆发布《国家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纲要》,将馆藏数字资源总量作为重点发展指标,提出了1 800TB的明确要求,同时指出要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与保存工作,加快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馆藏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围绕中央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国家图书馆资源建设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资源采集的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推动建立全国统筹、分工协作的网络资源采集、保存与共享利用机制,逐步实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大事件网络资源的全面采集与保存[4]。

目前,国家图书馆正在制定《国家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纲要》,该规划纲要必将更好地推进国家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给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带来更大的前景瞻望。

2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在数字资源建设策略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国家图书馆馆藏特色数字资源以自主建设、合作建设为主要建设方式,采用实体文献数字化、数字资源征集、海外数字化文献回归、数字资源交换等方式建设具有保存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数字资源[1]。

2.1 多渠道开展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

2.1.1 挖掘优势馆藏,推进特色实体馆藏资源数字化

國家图书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依托宏富的馆藏特色文献,通过扫描、识别、采集等数字化技术开发建设了大量特色资源。实体馆藏数字化的资源内容包括民国文献、地方文献、古籍特藏等多类资源,涉及三维物品、纸本文献、缩微胶片、音像资料四类载体,展现了殷墟甲骨、善本古籍、古代舆图、名家手稿、馆藏年画等馆藏珍品,建成了馆藏地方志数字化资源库、馆藏甲骨实物与拓片数字化资源库、民国中文期刊数字资源库、民国图书数字化资源库、馆藏年画数字化资源库、馆藏西夏文献数字化资源库、音视频数字化资源库等一批馆藏特色资源库。对实体馆藏进行数字化不仅有利于增加馆藏特色文献的利用率,同时,还有利于保存保护重要文献。

2.1.2 开展古籍数字化国际国内合作,实现珍贵文献数字化回归

文献典籍数字化建设方面,国家图书馆还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先后开展法藏敦煌遗书、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全文影像数据库、中华寻根网、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中文善本特藏资源数字化等项目,项目资源由合作双方共同开发,资源建设成果也由双方共享。2015年,国家图书馆启动“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在该项目的引领下,法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圆明园四十景图》和5 300号敦煌文献,大英图书馆、英国阿伯丁大学图书馆和牛津大学波德利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等一批珍贵文献以数字化形式实现了回归[5]。国家图书馆部分古籍数字化合作项目见表1。

2.2 探索原生性多媒体数字资源建设

2.2.1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多元化音视频资源建设

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图书馆开始举办线下讲座,形成了“文津讲坛”“文津读书沙龙”“国图讲坛”“国家典籍博物馆系列讲座”等一系列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讲座品牌。2007年,国家图书馆开始尝试对已授权的讲座进行拍摄加工,制作讲座视频资源,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讲座的内容。在此基础上,2015年,国家图书馆借鉴“慕课”的大规模、开放及在线理念,正式推出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国图公开课”,拓展了国家图书馆通识教育型数字资源新样态。目前,国图公开课包括百部经典、读书推荐、典籍鉴赏、父母课堂等9个栏目,开设了《汉字与中国文化》《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诗经二十讲》等19门专題课程。

2.2.2 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加强新媒体资源建设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催生了公众阅读碎片化、便捷化、个性化、社交化的需求。为满足读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阅读学习的需求,国家图书馆积极开展适用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数字资源建设,策划“文津经典诵读”,将经典诗词和美德格言制作成可在线赏析的音频资源;对已完成拍摄的讲座进行微精化加工,提炼讲座精髓,通过短视频形式实现推广引流和资源再利用的传播效果;设计制作多媒体动画,配合馆内重点活动的宣传和馆藏特色资源的展示;拍摄馆藏典籍专题片,运用视听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段记录和再现典籍在编纂、抄刻、流传、收藏过程中的故事。目前,国家图书馆新媒体资源建设项目有文津经典诵读、微讲座、多媒体动画、典籍鉴赏等。

2.3 采集网络资源,留存数字记忆

2.3.1 实现网络资源采集与长期保存

国家图书馆自2003年起开始有选择地采集并长期保存互联网信息资源,使中华民族数字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保存。2009年,成立了“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保存保护中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重要网站和重大专题资源进行采集保存[6]。2020年,完成网络资源采集与保存原型系统建设与技术升级,实现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量采集、特定条件下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及音视频资源的采集与保存。网络资源采集内容涵盖政府公开信息、国内外重要网站网页等互联网资源,进一步拓展了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新渠道。截止到2020年底,网络采集资源已保存我国5万余个政府网站、732个人大网站、2 694个其他国内网站、5 581个国外网站,315种中文电子报纸以及中国学、开放存取、奥运会、航空航天等301个专题信息,网络采集资源存储量达到293.14TB。

2.3.2 联合社会力量共建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

要保存和利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仅凭图书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2019年,为推动互联网信息的社会化保存与服务,国家图书馆启动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该项目采取社会化保存模式,通过与国内重点数字文化生产和保存机构的合作,建设覆盖全国的分级分布式中文互联网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体系。2019年,新浪成为首家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的共建主体,2.1亿条新浪网新闻、13亿多媒体内容和2 000亿条微博博文被基地保存,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国家数字记忆话题的讨论;2020年,第二家保存基地落户阅文集团,优秀原创网络文学作品也纳入国家图书馆馆藏范畴。

2.4 建设数字专题文化资源

2.4.1 多元活态传承,启动“中国记忆”专题资源建设

2012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记忆”项目,坚持抢救性、代表性、前瞻性原则,以中国现当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为专题,采集和收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类型文献以及手稿、信件、照片和实物等记忆资源。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国家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两个方面,通过对这些珍贵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与利用,将活态记忆资源融入国家图书馆馆藏体系。目前,项目已先后启动了50余个专题记忆资源建设工作,自建记忆资源视频总时长超过2 900小时,数据量超过80TB;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逾400小时的口述史料、历史影音资料和大量历史照片、手稿、非正式出版物等文献资源[7]。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已建部分专题见表2。

2.4.2 为国存史,为民立传,开展中国战“疫”记忆库项目资源建设

为切实履行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这段特殊时期的国家记忆保存,2020年4月23日,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战“疫”记忆库项目,通过网络资源采集、征集、购买等多种方式,获取与战“疫”主题相关的手稿、照片、书法、音视频、数字资源及版权、口述史料和其他有价值的战疫相关资源,国家图书馆战“疫”记忆库项目资源类型见图1。国家图书馆通过专业化的资源组织与整合,形成了立体鲜活的中国战“疫”记忆库,截至2020年底,共收到80余次17 000余件捐赠,获得口述史料(视频)约54小时。

2.4.3 “微”观十年国家数字记忆,建设“图书馆记录下的微博十年”专题库

在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新浪)的战略框架下,立足公益文化服务职能,国家图书馆和新浪微博共同开展“图书馆记录下的微博十年”专题资源库建设,探索数字馆藏与新浪微博的整合服务。专题资源库遴选了2010年至2019年共10个社会热点和文化主题,例如,2014年夏天“冰桶挑战”、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通过关联馆藏数字资源和微博内容,实现了馆藏资源、微博热词和话题间的整合与有序组织,并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样的文献资源以及社交网络全方位、立体化记录并展示过去十年来各类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和共同经历的精彩瞬间。

3 国家图书馆未来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了我国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目标:“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8]。 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解读“十四五”时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重大工程举措,体现了在推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作用的战略要求[9]。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已跻身世界拥有数字资源量最多的图书馆之一。但未来为适应国家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注重优势馆藏的数字资源开发,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进一步打造特色化、精品化、知识化、多维化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

目前,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和管理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认真研究解决。如,与时俱进制定数字馆藏政策、建设数字资源全流程管理平台及不断提高知识服务水平等。

3.1 完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科学制定数字资源建设规划

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都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国家图书馆虽有《国家图书馆文献采访条例》,但数字馆藏发展政策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数字资源的采访缺少具体的操作细则。此外,从2010年起,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是在国家图书馆五年规划和年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缺少中长期的专项规划指导,一定时期的数字资源建设战略缺乏宏观整体性认识。因此,随着新型文献资源類型的出现,面对数字信息环境中用户阅读需求的变化,国家图书馆应及时调整完善馆藏发展策略,进一步规范和细化数字资源的采选途径和标准。同时,还应在梳理总结数字资源采集、加工、保存及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探索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资源采集、保存与服务体系,制定针对数字资源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及重点项目等。

3.2 建立完善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数字馆藏全流程管理

目前,国家图书馆涉及数字资源管理的系统平台仅实现了部分环节的数字资源管理工作,仍缺少涵盖所有数字资源的全流程统筹管理平台,如,缺少平台对接受交存的电子报纸等资源进行接受、编目、加工;版权管理系统仅能实现资源版权归属问题的核实确认管理,未能及时地共享到发布和服务以及文献二次开发等环节。因此,面对国家图书馆数量庞大、来源多样、类型复杂的数字资源,亟需建立一个面向自建、外购、征集、交换、网络采集等不同来源不同类型数字资源的管理系统以满足数字资源统一登记、统一加工、统一调度的需要,实现数字馆藏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一体化管理。

3.3 加强知识化资源加工,提升专题资源的知识服务能力

国家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数量方面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但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用户阅读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大多数仅从文献层面对其进行了整合揭示,而对其内容层面的深度解析还相对较少,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知识获取的需求和期望。因此,国家图书馆应在以往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专题资源库的建设深度,加强资源的细粒度知识单元建设,综合运用元数据、本体、语义网、关联数据、知识图谱等方法和手段,实现资源的知识化提取与挖掘、关联化建设与发布,提升资源的知识服务能力。以国图公开课资源建设为例,可通过对国图公开课元数据进行语义化和关联化描述,构建公开课领域术语集(讲师、机构、主题),开展公开课视频内容的知识化标签标引以及知识关联化建设,为用户知识检索、智能导航等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撑。

3.4 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建设富媒体化新型数字资源

科技的变革式发展带来了数字内容的爆发式增长,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形态。在5G高速度、低延时、大容量的带动下,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将是图书馆数字阅读的发展趋势[10]。目前,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展现形式还较为单一,服务样态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的使用需求,因此,国家图书馆应在了解用户习惯和需求的基础上,借助VR/AR技术,充分利用已经建设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赵城金藏》等馆藏珍贵典籍文献进行创新性演绎和传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建设具有内涵的、适用于多种终端的传统文化系列VR/AR数字阅读产品,全方位向读者展示阅读内容,让大众全面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为用户带来更加全面、立体、真实的体验,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体验的有机融合。

3.5 进一步开放合作,不断丰富优质知识资源供给

进入智慧图书馆发展阶段,图书馆资源建设将突破行业内集成共享的格局,进一步实现对互联网环境下网络原生资源、科学数据、开放存取资源、个人创作资源等多源知识内容的统一加工揭示、自动语义关联和集成管理服务,形成覆盖全网的立体化知识资源体系[11]。因此,国家图书馆要进一步拓宽信息资源建设的合作范围,重视与出版机构、数据库商、网络内容平台等不同领域机构合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数字资源建设与保存,丰富数字资源供给,整合全网知识生产源,以开放、共享、互用为原则,实现多源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

4 结语

在智慧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民终身学习的大课堂,应充分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与使命,适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深入了解分析用户需求变化,进一步丰富数字馆藏,加强数字资源的知识化建设,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数字资源全方位、全时态的智能化管理,在发掘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激发潜能,突出资源开拓创新和应用整合,继续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推动数字资源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激活智慧、支持创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大威,谢强,季士妍.国家数字图书馆分布式多活存储体系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8(3):4-11.

[2]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主要数字资源一览[EB/OL].[2021-01-29]. http://www.nlc.cn/dsb_zyyfw/wdtsg/dzzn/dsb_gtzy/dsb_gcyl/dsb_szzy/.

[3]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2021-01-28].https://www.doc88.com/p-5783946941637.html.

[4]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21-01-28].http//www.nlc.cn/dsb_footer/gygt/ghgy/.

[5]新華网.为了利用而保护——国家图书馆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工作[EB/OL].[2021-02-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0721613611919124&wfr=spider&for=pc.

[6]央广网.保存网络时代文化记忆 国家图书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项目启动[EB/OL].[2021-02-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2468241783795

00&wfr=spider&for=pc.

[7]田苗,韩尉,戴晓晔.口述史学科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图书馆界口述文献建设概述[J].图书情报知识,2020(5):34-41.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1-02-1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9]潇湘晨报. 解码“十四五”规划纲要谋篇布局彰显时代特点[EB/OL].[2021-02-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4191134003240895&wfr=spide

r&for=pc.

[10]熊太纯,陆雪梅,袁森.5G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6):25-29.

[11]饶权.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开启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新篇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1):4-14.

作者简介:

张琳(1986),女,硕士,国家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资源建设。

(收稿日期:2021-03-31 责任编辑:孙 炜)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Zhang Lin

Abstract: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accumulatio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has gradually formed a three-dimensional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and built the world's largest Chinese digital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service bas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nd practices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in each period, and considers the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in the futur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furthe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digital collection, accelera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of digital resources, carrying out 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igital resource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deepening the openness and cooperation.

Keywords: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Digital Resource Management

猜你喜欢

国家图书馆
我国博士后研究报告数据库建设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史料搜集与整理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研究
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与研究
依托文献 整合信息
国家图书馆藏稀见民国时期抗战题材画报举隅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国家图书馆农业部分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