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楼,印在青田大地上的『中国心』
2021-07-24撰文徐鸣悦鲁晓敏
撰文徐鸣悦 鲁晓敏
供图张红勇 陈光龙 谢小燕
龙现村吴乾奎旧居内侧门台和院墙
清末民初,浙江青田人为了谋生下南洋、闯欧美,通过贩卖青田石雕等开拓出了一条出国创业之路。他们衣锦还乡后购田买地,在瓯江两岸修建了一座座外部具有浓郁欧美风情、内部却保持中式传统格局的洋楼—— 花旗楼。对很多青田人来说,这些花旗楼是他们连接世界的纽带,更代表了他们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
『石雕之乡』 的海外谋生路
“九山半水半分田”,浙江青田县虽以“田”为名,但县域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三千多座。山重水复间的土地上孕育了青田人最为得意的物产——青田石。青田石与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它质地温润,纹理细密,易于雕琢,故青田石雕被称为“石头上的绣花艺术”。青田石更有“印石之祖”之称,用其制作的印章自古就是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的雅玩珍品。
清末民初之际,青田人口增多,稀少的耕地产出远不能填饱人们的肚子,于是不少青田人远涉重洋去讨生活。他们的目的地多为欧洲,营生的手段多为贩卖青田石雕。灯光冻、金玉冻、封门冻、鱼冻、红花冻、蜜蜡冻……品种多样、雕刻精美的青田石雕一进入欧洲市场便大受欢迎。
垟肚村周国兴故居
雅林村吴宅
青田人吴乾奎便是青田“海漂”中的代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吴乾奎出生在青田县龙现村的一户清贫农家。30岁之前,他靠当长工勉强度日。后来,他进入宁波一家茶行当伙计,跟随老板到东南亚一带贩卖茶叶,深得老板信任。在老板的帮助下,他开始自主创业。1905年,他带着浙西南的优质茶叶前往欧洲,成功打开了比利时市场。茶叶还在意大利米兰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一举获得了上等奖。清政府驻比利时使馆二品顶戴参赞杨小景特意题写了一块“海外观光”的匾额表彰吴乾奎。
在欧洲站稳脚跟后,吴乾奎又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在美国,他不仅贩卖茶叶,还售卖家乡的另一种特产——青田石雕。质地细腻、雕刻精美的石雕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于是他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并根据客户需求用青田石制作壁炉装饰、花瓶、灯台、笔架、烟灰缸等。
1915年,13件青田石雕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银奖。青田石雕在海外的名声越来越大,追随吴乾奎的脚步到海外售卖石雕的青田人也越来越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外运到南美洲的青田石雕仅500担。清宣统三年(1911年),这一数目增至55000担。20世纪30年代初,仅青田山口一地每年就有约10000箱青田石雕发往海外。漂洋过海的青田人依靠青田石雕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本后,又纷纷转做实业,或开中餐馆,或办工厂等,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闯出了一片天地。
漂洋过海的青田人依靠青田石雕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本后,又纷纷转做实业,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闯出了一片天地。
中西合璧的花旗楼
龙现村吴乾奎旧居外部是欧美建筑风格,内部为中式结构。
龙现村吴乾奎旧居门台
中国人对宅院有着难释的情怀。远涉重洋的青田人积累起财富后,回乡建屋便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1927年,54岁的吴乾奎回到家乡安度晚年。他经过3年的筹备,从美国运回了水泥、钢筋、玻璃等物资,再加上本地的木材、石材、青砖、青瓦,在龙现村建成了第一座中西合璧的洋楼。这是一座外形具有欧美建筑风格、内部为中式结构的三层楼房,占地10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四合院式对称布局。门楣上雕刻的“延陵旧家”四个字吐露着吴乾奎的故土情怀,而上方镶嵌的英文石刻地球仪象征着他游历海外的经历和全球视野。走廊上6根方形砖柱极具异国风情,而室内则是传统的中式木柱。中式的花格窗上镶嵌着来自异国的彩色玻璃。中堂大厅上高悬着“海外观光”的匾额。宅院内还辟有一圈防火沟渠,渠内绿水环绕、诗意流淌,体现了吴乾奎对水的热爱。他的人生就是一部踏浪而行的创业史诗。晚年的他望着这绿幽幽的池水,或许常想到自己置身万里之外、向海而生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吴乾奎之后,一批批青田人远涉重洋做生意,等到衣锦荣归后也效仿吴乾奎,在瓯江两岸陆续建起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洋楼。这些洋楼沿袭四合院、三合院的传统布局,正房、厢房、廊道、天井一应俱全,有的甚至辟有绣房和后花园。房屋内部以传统的木结构为主。大门、外墙、屋顶、走廊、窗户等部位多采用西洋风格。屋顶样式百花齐放——中式、中西混合式、古罗马式、哥特式、美式等皆有。
远涉重洋的青田人积累财富后,回乡建屋便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相较传统民居,这些小洋楼用当时稀少昂贵的钢筋、水泥等材料建造,多为两层或三层,室内空间大、采光好,居住也更为舒适。一些洋楼的地面用水泥浇筑,再点缀上传统花纹,打磨得光滑如镜,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水泥厅”或者“水磨厅”。
到了民国末期,在青田县的山间,甚至在高山之巅都可以见到矗立的洋楼,数量达数百座之多。在青田石雕的发源地——青田山口镇的花旗街(永安街)两侧,一幢幢具有欧美风情的洋楼更是让人恍如置身于异国他乡。当时,人们把出口创汇的青田石雕称作“花旗货”,这些洋楼也被叫作“花旗楼”。
那“花旗”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据长期拍摄花旗楼的青田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张红勇介绍:“过去青田县山口镇有很多人去美国做石雕生意,而花旗国是过去对美国的俗称,所以山口人称到美国的华侨为‘花旗客’,从美国赚到的钱为‘花旗银’,称用花旗银盖的楼为花旗楼。”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国外的青田人是通过美国花旗银行把建房的钱汇到国内的,故建造的房屋被称为“花旗楼”。
“花旗”是过去青田“海漂”的代名词。今天,青田“海漂”又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华侨”。青田县共有55万人口,却走出了33万华侨,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 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如今,花旗客、花旗银、花旗楼这些历史称谓已鲜为人知。永安街的花旗楼在时代洪流中也已不复存在。幸好,在青田至今还有北山镇杜佐卿故居、阜山村陈瑛故居、红富垟村裕堂别墅、陈宅村陈文候宅、陈炳琪宅、港头村周良池宅和周宅、温溪镇昌记西洋房、王费潭村将军楼、尹山头村尹焕金宅、章旦村王宅、吴岸村吴宅、油竹街道陈宅、雅林村吴宅等近百座花旗楼和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民居存世,让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产生无限遐想。
油竹街道“颍川旧家” 民居,斑驳的门墙和剥落的灰塑述说着岁月的沧桑。
魁市村“南山映秀”民居
门台,花旗客的 『脸面』
在不同国家经商的青田人回乡后,把领略到的异国风情雕刻在新建的洋楼上,从而造就了花旗楼的千姿百态。而其中最令人赏心悦目的莫过于门台,也就是门楼。门台是花旗楼的门面,也是花旗客的“脸面”,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
花旗楼的门台有石库、拱券、钟楼等样式。门两侧的立柱有希腊柱、罗马柱、砖柱等样式。门台的顶部分为拱顶、波浪顶、凸顶几种。外立面上往往装饰着各式灰塑图案,或为浮雕,或为纹饰,或为撰字,相当传神。吴乾奎故居的门台立柱上装饰有四面招展的外国旗帜,代表吴乾奎去过“四面八方”;陈宅村陈文候宅的西厢房门台上装饰着三个灰塑大字——“爱吾庐”;陈宅村陈炳琪宅的门台为砖砌仿木结构,上面装饰着灰塑的“梅兰竹菊”图案;建于1935年的垟肚村周国兴故居,大门两侧装饰着“井里同风无异俗,烟邨接壤有芳邻”的对联,述说着左邻右舍以情相待、房前屋后用心相处的乡邻情谊。
建于民国时期的周良池宅,坐落在温溪镇港头村大峙街,是一幢精致的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用青石打造的石库门如同一方带着浓厚包浆的封门青(青田石的一种)。门顶为欧式建筑的尖顶。门楣上刻有“汝南旧家”四个大字,边框镂出一圈规则的回纹。门脸上缀满了灰塑的西式花朵和纹理。门两侧镶嵌着一副青石篆刻的对联,上联为“云霞五色丹华丽”,下联为“风月双清玉镜圆。”据说此联为民国总统顾问、著名书法家孙怡泽所撰。石库门顶端盘踞着一对浅浮雕的石狮子,浅浅几刀下去,神韵尽出。它们仿佛一对威风凛凛的门神,怒目盯着每一个进出大门的人。座础石上雕刻着一对花瓶,寓意出入平安。门口地面铺设着红色的条石,寓意着主人家大展宏图,生意也红红火火。
身在异乡的华侨走得再远,家始终在青田,心始终安放在门头的汉字当中。
这些中西混搭的门台样式各异,洋溢着浓郁的西洋风情和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也彰显着身在异乡的华侨的爱国之情——走得再远,家始终在青田,心始终安放在门头的汉字当中。
门台是花旗楼的门面,也是花旗客的“脸面”,往往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
印在故土上的中国心
尹山头村“长发其祥” 民居的门台
每一座花旗楼在彰显财富和荣耀的背后,都有一段艰难而心酸的华侨创业史,都承载着一代代青田人满满的乡愁。
花旗楼门头样式多样
鸦片战争后,在千年难遇的大变局中,青田人不仅睁开眼睛看到了新世界,更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迎接西方文化的辐射与影响。花旗楼正是青田人主动融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见证。
青田与广东开平一样,都是中国著名的侨乡,都拥有特色鲜明的洋楼。不同于开平碉楼的“以西为主、以中为辅”的格局,花旗楼虽然建筑外观呈现西化的特征,但仍遵循传统的民居格局,以开间为基本单元,左右两边平衡,讲究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以二层、三层居多。花旗楼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的图案多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麒麟、狮子、仙鹤、蝙蝠、梅花鹿、凤凰、喜鹊等鸟兽“登堂入室”,牡丹、芭蕉、竹子、荷花、松树、葡萄、兰花、梅花等花草在门头梁下生趣盎然,卷草纹、如意拐子纹、斜万字纹、回纹等吉祥纹饰爬满屋面墙角……不管雕饰手法怎么变化、图案怎么搭配,内容都在表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礼教。
不仅是花旗楼,“见多识广”的青田人在敞开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内核。在很多青田人的家里,显眼的位置上都摆放着石雕“三不猴”:一只用手捂住嘴巴,一只用手挡住眼睛,一只用手遮住耳朵。这与儒家训诫的“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十分契合。儒家经典故事更是青田石雕的主要题材之一。在耳濡目染下,即使目不识丁的青田人也知晓这些典故的来历。儒家教义就是通过一方方石头印刻在青田人的心底。
青田华侨历史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代代华侨寄回的万里家书,浓浓的亲情溢满纸面。信笺最后大都盖有一方青田石印章。时过百年,印章依旧鲜红。看着这些印章,我猛然想起,那一幢幢花旗楼,不就是一方方无限放大的印章吗?华侨们以修盖建筑的方式在家乡的大地上印下了一颗颗中国心。
每一座花旗楼在彰显财富和荣耀的背后,都有一段艰难而心酸的华侨创业史,都承载着一代代青田人满满的乡愁。如今,同属华侨象征的开平碉楼早已成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而同样美轮美奂的花旗楼至今少为人知,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