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工匠的生存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安徽省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调查
2021-07-24撰文陈伟煊陈继腾吴臻
撰文陈伟煊 陈继腾 吴臻
当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传统建筑逐渐衰败,传统建筑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因而我们必须要重视传统建筑工匠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物质载体的营造,更重要的也是为了让传统技艺、营造理念等非物质文化得以保存、传承下去。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发展好传统建筑,对于传统建筑工匠生存现状的普查与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住建部《全国传统建筑工匠生存现状调查》的课题,对安徽地区传统建筑工匠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由于黄山市地区的地域建筑在安徽省范围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重点研究调查了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生存现状。
本文主要的研究区域为安徽省黄山市,覆盖了市域内的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休宁县、黟县、歙县、祁门县,在此范围内摸清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家底情况。研究对象为市域范围内从事传统建筑工程行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包括工作地点在黄山市或籍贯为黄山市的外出务工从业人员。本文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作为理论性支持基础,并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专家调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作为数据的获取来源,得到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用于研究的支撑。
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生存现状
1.从业人数与工匠年龄
调查工匠人数是为对行业大背景和发展潜力进行初步判定和预测。我们将现有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种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大木匠、砖瓦匠、石匠、木雕匠、砖雕匠、石雕匠、漆匠、彩画工、泥塑工及窑工十个工种。其中,大木匠为梁柱、椽檩及斗拱等的制作和安装人员,砖瓦匠为墙体砌筑和屋面卧瓦等施工人员,石匠一般为基础施工人员,砖、木、石的雕刻工匠为装修人员等。基于这十个工种,我们对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人数进行了调查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各工种传统建筑工匠数量
由图1可知,大木匠有145人,砖瓦匠有122人,石匠有10人,漆匠有8人,木雕匠有14人,砖雕匠有21人,石雕匠有19人,泥瓦匠有4人,彩绘工有10人,窑工有7人。其中,有8人身兼2个工种,1人身兼5个工种,各工种共计360人。相对于黄山市遗存的众多传统建筑,传统建筑工匠较少,无法较为全面、高效地对传统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工匠数量与亟待修缮的传统建筑数量不匹配。各工种的人数呈现不均衡性,其中大木匠和砖瓦匠一共有267人,占总人数的74.1%,人数远远多于其他工种,导致工种组织体系不健全,容易出现技艺应用不全的现象。同时,对调查工匠进行了年龄的分段统计,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27人,年龄在36~50岁之间的有74人,年龄在51~65岁以上的有146人,年龄在66岁以上的有113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259人,占了所有工种从业者人数的71.9%。50岁以上的大木匠人数占到总人数的90.3%,而砖瓦匠的年龄结构组成较为合理。由于其余工种的从业人数相对较少,因此,对工匠群体年龄结构的分析主要以大木匠和砖瓦匠为样本。总体来看,传统建筑工匠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不合理性,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代表着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越来越困难。
图2 各工种传统建筑工匠年龄统计
2.薪资待遇与工作环境
行业收入是促进从业者长期、持续、稳定生产和生活的动力,工匠的薪资待遇能够反映其生存现状,因此我们对360名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福利待遇和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月薪在0.5万元以下的工匠有232人,占总数的64.4%;月薪在0.6~1万元的工匠有31人,占总数的5.6%;月薪在1.1~1.5万元的工匠只有1人,没有工匠月薪在1.6万元以上,说明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薪资收入水平较低,高收入从业者寥寥无几,大部分为低收入从业者。月薪在0.5万元以下的工匠平均年龄为53岁,月薪在0.6~1万元的工匠平均年龄为52.5岁,说明低收入从业者多为中老年工匠,年龄增长与收入增加成反比。享受“五险一金”的工匠有11人,占总数的3%;享受政府津贴的工匠有3人,占总数的0.8%。这说明享受政府、社会较高待遇的工匠人数较少,大部分从业者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政府福利。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主要集中来自歙县、祁门县、徽州区,其余区县分布较少。
在薪资待遇落后的情况下,传统建筑工匠的工作环境也不容乐观。通过对工匠日常工作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工匠工作的厂房较为简陋,建筑垃圾与边角料随处可见。较差的薪资待遇、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市场无序、中间商抽成、政府重视不足、缺乏社会认可等问题,都让工匠对行业前景信心不足。
较差的薪资待遇、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市场无序、中间商抽成、政府重视不足、缺乏社会认可等等问题,都让工匠对行业前景信心不足。
3.教育背景与人事情况
传统建筑工匠的教育水平影响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因此,对工匠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有利于了解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情况。具体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通过自学成才的工匠有226人,占调查人数的63%;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工匠有40人,占调查人数的11%;通过职业高中、初中技术学校获得技术的工匠有73人,占调查人数的20%;通过大学(专科、本科)系统成才的工匠有21人,占调查人数的6%;没有工匠受过研究生及以上的高等教育。这说明大部分工匠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较为专业、系统的知识教育和科班培训。事实上,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工匠写字困难、语言表达不清,传授技艺所需的沟通交流和语言组织能力较弱,这必然会影响到传统建筑技艺的延续和发展。虽然教育背景仅代表一个方面,但也很关键,如果长期如此下去,技艺传承终将乏力。此外,受教育水平也影响了职称评定,对工匠的职称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
由表2可知,拥有技术职称的传统建筑工匠仅有46人,仅占总数的12.7%。其中,获高级职称的工匠只有9人,其他为初级或中级职称,大部分工匠没有任何行业等级职称。这必然会影响到工匠的队伍发展。
?
由表3可知,大部分工匠就职于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其中,在民营企业工作的工匠人数占比最高,没有工匠就职于国有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用人的自由性与不稳定性,对工匠从业有一定心理压力。全职的205名工匠中大部分没有“五险一金”等社会基础保障,平均年龄在52.4岁。这使得原本年迈的工匠更加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兼职和其他类的工匠也占有一部分,说明全身心投入传统建筑工程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工匠的生活需求,因此,会有部分工匠另寻其他工作来获得更多的收入,想方设法地提高生活质量。整体来看,工匠在人事工作上无法得到较高的社会保障,生产和生活环境相对比较恶劣,收入和处境窘迫,生存现状堪忧。
黄山市传统建筑工匠的现存问题
1.从业人数少,行业发展基础薄弱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传统建筑工匠的从业人数较少,与大量遗存的传统建筑的建造、维护等需求不相匹配,容易造成工作的低效率。同时,工匠匮乏也会影响行业的发展前景,传统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多为中老年人,后续储备与有生力量不足。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使得本就缺乏吸引力的传统建筑行业更难吸引年轻人。
2.群体老龄化严重,技艺传承后继乏力
传统建筑工匠群体大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的新生力量较少,年龄结构失调。严重的老龄化让复杂、繁重、智慧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面临重重困难。大木作从业者大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攀升,这些老工匠的体力、精力、脑力都会弱化,若不将技艺传承下去,工作效率将会大大降低,安全风险也会显著增加,技艺传承将面临日渐零落的局面。目前,工匠技艺的传承方式大多为口传心授、师徒相传,由于年轻人长期在外务工,对传统建筑技艺学习和参与的时间很少,使得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后继乏力。
3.薪资水平较低,普遍缺少福利待遇
大多数工匠的月收入在0.5万元以下,与当下的社会发展水平及民众平均薪资水平相比很低,并且,没有单位为其交纳社保,缺少基本的福利和待遇,收入来源单一,生活压力较大。此外,工匠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年龄、工龄的增长与薪资收入不成正比,这也造成了工匠们在心理层面上的困扰。随着年龄增长,伴随劳动能力的下降,巨大的心理反差让工匠们对整个行业前景产生担忧,甚至萌生退意。
4.生产环境较为恶劣,工作和安全缺少保障
除了来自家庭的生活压力,还有杂乱的生产环境带来的工作压力。通过抽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工匠的工作环境简陋,灰尘、粉尘堆积如山。由于现代化机械生产的建造方式与传统建筑的营造工艺有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当长时间加工木材、石材、砖等原材料时,现代化机械作业发出的声音和产生的粉尘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长期下来,会对在厂房作业的工匠的呼吸道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中老年人的工作安全也缺乏基本保障。现代化机械的介入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对工匠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传统建筑施工工序组合的稳定性。
5.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交流困难
传统建筑工匠大多来自乡村,由于农村的教育条件较差,大多数工匠未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对传统技艺构建较为全面、翔实、系统的理论体系,一般以施工图纸为教材,很少保留影像与音频资料供后生学习或用于文化传播。同时,实践技艺的传承模式较为单一,仅仅停留在口传心授与师徒相传层面,排他性相对较强。部分工匠书写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弱,有时会影响工作的交流沟通,甚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降低工作效率。
6.人事变动不稳定,缺乏固定的工作保障
据调查,传统建筑工匠大多数在民营企业工作,工作缺乏稳定性。企业不为员工交纳“五险一金”,工匠也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工匠在其他方面也很少会有额外的经济来源,原本微薄的收入扣除生活成本后所剩无几,经济压力较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匠们一般都在进行高强度的作业,辛苦付出的劳动有时还会被总包与中间商抽成,压缩利润空间,很多工匠不得不寻找兼职增加收入,甚至存在转行现象,这对传统建筑行业发展会产生较大影响。
大多数传统建筑工匠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对传统技艺构建较为全面、翔实、系统的理论体系。
黄山市培养传统建筑工匠的具体策略
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年轻人了解传统建筑的魅力,认识到传统建筑保护的必要性。
1.政府层面
(1) 宣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建筑行业
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让更多的学生、年轻人了解到传统建筑的魅力,认识到保护传统建筑的必要性,激发青少年对传统建筑行业的学习热情和传承使命感,自发学习、传承传统建筑技艺。同时,鼓励校企联合,举行研学交流、技艺研究、实地训练等社会实践活动,共同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提高教育水平,吸纳更多年轻人从事传统建筑行业。
(2) 提升社会福利待遇,适当降低职称评定门槛
出台一系列惠工政策来保障和提升工匠的福利待遇。可以针对相关施工企业制定传统建筑工匠的最低薪资保障政策,同时针对工匠开展一定范围内的普查行动,将所有传统工匠登记在册,按照一定标准给予定量的资金补助。对于有卓越贡献或技艺精湛的工匠可以适当进行荣誉性的奖励和嘉奖,增强工匠的生产动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可以组织行业内专家对传统建筑工匠进行专业认定,适当降低职称评定的条件和门槛,避免一些精通技艺的老艺人因为学历、年龄、平台等原因而无法获得职称。
(3) 加强施工环境监管,规范行业市场秩序
针对工匠厂房、工地等工作环境存在的问题,应由环保部门定期监管环境卫生情况,保障工匠作业时的人身安全,同时要规范传统建筑工程行业的市场秩序,抵制挂牌、外包施工,禁止层层分包的抽成行为,严惩拖欠工资的行为,建立条例规范市场,保障工匠的基本权利,促进传统建筑行业稳定发展。
建立专业培训机构专门为提升传统建筑工匠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服务,为评定职称、考证等提供便利。开设专业科目学习,持续加强工匠的素质教育,提升工匠的综合能力。培训年轻的工匠,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企业层面
(1) 积极组织传统建筑技艺培训,吸纳储备新生力量
企业内部应积极定期组织传统建筑技艺培训和交流,向外界开放,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品牌,同时进行传统技艺的研学、讲座、授艺等活动,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以老带新,共同进步,逐步壮大工匠队伍,吸纳新生人才。
(2)创立传统建筑工匠协会,加强技艺传承交流
企业可以通过创立传统建筑工匠协会或学会,把工匠凝聚在一起,定期召开学术、技艺交流会,内部进行考核,建立企业传统建筑的工匠专家库,加大研发力度,同时关注外界其他工匠的就业问题,为工匠提供免费的行业咨询服务,大力吸纳会员,加强工匠间的合作,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
(3)适当提升工匠薪资待遇,加大荣誉奖励力度
基于传统建筑工匠的收入现状与家庭环境情况,企业可以适当增加工匠的薪资待遇,为全职工匠交纳“五险一金”,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生活情况,努力为工匠排忧解难。年底基于工匠的绩效和贡献给予一定的奖金补助。对于有一定突出贡献的工匠,内部可以给予一定的荣誉表彰和称号鼓励。同时定期为工匠进行体检、心理服务,促进工匠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其归属感,增强工匠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4)稳定企业与工匠的人事关系,适当降低招聘门槛
传统建筑工匠还有一部分问题来自劳动纠纷。企业应积极稳固与工匠的人事关系,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并依法履行合同条款和相应义务,不应随意辞退工匠,同时基于工匠的教育背景,可以适当酌情降低招聘、考核的用人标准,避免大量工匠失业、无业现象,以维护工匠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工匠层面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在外部帮扶的前提下,传统建筑工匠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对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提升文化水平,努力工作,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职称考评,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保留核心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
(2)主动整理技艺资料,增强相互间交流协作
传统建筑工匠应树立文化自信,认识到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主动保存好珍贵的文字、图纸、书籍、影像等资料,为学校教学和传承技艺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强工匠间相互合作的力度,运用传统工艺,共同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打造手工艺品牌,并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展示,传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
对传统建筑工匠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以上基于实地调研的数据,考察当下传统建筑工匠的生存现状,发现了行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相较黄山市传统建筑遗存的体量而言,工匠的人数较少,工作压力较大;工匠的年龄结构失调,存在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新生力量薄弱,技艺传承后继乏力;工匠的薪资水平较低,与工龄的增长不成正比,普遍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工匠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影响身心健康;工匠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中沟通、交流困难,不利于团队发展;工匠队伍不稳定,常有变动,容易受到混乱市场的影响。
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提出了以下对策:政府可以从宏观层面提供工匠生存所需的基本保障和支持工匠队伍发展的优惠政策;企业或用人单位可以为工匠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基本的社会保障,注重传统建筑工匠的培养;工匠个人可以从微观层面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技艺水平,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研究展望
通过参与住建部“全国传统建筑工匠生存现状调查”课题的契机,深刻了解和认识到传统建筑工匠们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外部工作和内部家庭的双重压力。当下传统建筑工匠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对其保护性发展已迫在眉睫。文化的创造者是人,只有工匠队伍健康有序发展,传统建筑技艺才能代代相传,传统建筑行业才能蓬勃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才能不断传承创新,也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传统建筑工匠的生存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需要长期关注并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进,共同改善传统建筑工匠生存的内外部环境,让所有工匠团结一心,发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