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如何传承营建智慧
2021-07-24撰文李先逵供图姜志燕部分
撰文 李先逵 供图 姜志燕(部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并要求树立『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重要的基础。这对于今天的建设事业来说,就是要树立对中国民族建筑即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自信,提升并深入发掘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首先是真正保护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把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文脉融入现代化城乡规划建设和建筑创作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之路。同时,大力促进中国特色建筑教育改革,培养懂国情的新一代建设人才。
李先逵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重庆建筑大学副校长及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建设部人事教育劳动司副司长、科技司司长、外事司司长。参编建筑历史、建筑艺术论著多部。除教学、科研外,从事建筑设计实践,曾设计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数十项。
认真保护、传承、弘扬传统建筑文化遗产
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独树一帜,数千年来一以贯之,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今,尤为迫切的是,不仅要善于努力创造中国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还应关注并参与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弘扬。要留住乡愁,就要坚守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当前中国城乡规划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指导思想不明确,建筑师对理论认识混乱,新规划、新建筑缺乏本土文化特色,建筑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对这些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纠正。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也是历史的载体,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保护好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就是保存历史和城市的文脉,以及历史文化内在的优良传统。而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包括世界遗产和历史建筑,一切国家及地方的文保单位,还有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各地历史街区等。与此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在城市建设和现代新建筑创作过程中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突出城市个性特色和城市的文化品位。
中华民族复兴也包括建筑文化的复兴。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独树一帜, 数千年来一以贯之, 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代表, 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绝不能割断历史, 抛弃这些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去盲目追随欧美文化潮流。中华民族要发扬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的创作方向, 用博大精深、雄沉高迈的东方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来表现当代科技文明, 表现我们的时代生活, 表现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新的民族精神, 创造中国现代化奇迹,而辉煌灿烂的中华建筑文化必将在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再生。
因此,只有真正留住乡愁,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强化创新理念,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我们的城乡建筑才能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走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
要创新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必须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民族,了解国情,了解地域。各地古建民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应当成为现代建筑创作的源泉。学习传统民居建造技术是创新现代建筑的必由之路和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借鉴、传承并弘扬本土建筑文脉,是一条艰辛的创作探索之路。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有三大特色:一是有丰富的建筑文化哲理内涵,二是有以人为中心、重情知礼的人本主义,三是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环境生态价值体系。其中,有许多都是与当代人居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通的,是与未来建筑的高智能化、高生态化、高情感化、高艺术化的发展趋势相通的。
要加强并提升规划师和建筑师对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这不仅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国情、没有文化自信的建筑师会去创造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作品,也不可能创造出有文化品位、有思想内涵、有个性特色的建筑精品。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宣言》指出,21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地域化也就是本土化,也可称之为“现代建筑的新地域主义”或“新文脉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地民居建筑文化和人居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也就是使中国的现代建筑本土化,而不是引进舶来品。因此,借鉴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精神来丰富和发展建筑创作应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本土化的重要基因和动力。而各地区也应从当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中汲取营养来推动本地区现代建筑的创作,避免产生“千城一面”的现象。
一九九九年,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的《北京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
要促进中国特色建筑教育改革
为达到新时代建设、保护、传承发展的要求,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包括对建筑师、规划师、文保工作者等进行培养。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对中国建筑师的培养。
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尝试过各种不同模式,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从古典巴黎学院派到苏联计划经济教学模式,从向欧美现代建筑学习到结合国情的建筑教育教学改革……面对已经到来的21世纪,中国建筑学专业教育应该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专业的发展之路。这既是一种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
中国有着数千年文明,现在又进行着史无前例、举世罕见的经济建设,有着非常广阔的建筑创作舞台。建筑教育应该跟上形势和时代的要求,创造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专业,在世界建筑学上写出辉煌的篇章。实际上,我们的高等建筑教育距离传承文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崇洋趋势严重,本土特色不突出,特别是对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建筑特色认知不够,轻视各地丰富多彩的民居文化,更谈不上真心去保护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并与建筑创作相结合了。当年梁思成先生追求的“办出中国特色的建筑教育思想和学术精神”的教育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因此,我们的建筑院校应当加强推进建筑教育改革,发扬中华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的建筑课程体系中必须加大中国建筑历史与传统建筑文化教育所占比重,尤其是要增加学时和实践调查测绘课程,并开设留住乡愁、遗产保护、乡土建筑等新课程。这方面的确是当前中国建筑教育改革的一大薄弱环节。
20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在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中曾要求,中国建筑史课程不能少于64学时,但各大高校后来却没有认真坚持。现在,连学术带头院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都把教中国建筑史课程的学时削减到36学时,而古代建筑史部分还不到20学时。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只是肤浅地了解,很难树立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自信,也很难让年轻人记住乡愁,更谈不上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及传承弘扬,遑论再结合时代精神去创新。
此外,地方建筑学也应是当代建筑学发展的方向之一。除了上述所言中国特色建筑学具有的共性之外,各个地方的建筑院系也应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真正做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各个地方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地域建筑文化传统,尤其是极为丰富多彩的中国民居。发展地方建筑学是大有可为的。中国民族建筑的国情教育也应该包括对各地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对民居建筑文化的学习。
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国建筑教育改革,不只是要提高建筑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坚持办好真正的中国特色建筑学教育。
21世纪当代中国建筑教育改革,不只是要提高建筑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坚持办好真正的中国特色建筑学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具有传承精神,努力探索富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真正懂国情的、能记住乡愁的建筑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热爱祖国民族建筑文化、勇于走“中而新”之路的新一代,真正成为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中国特色现代建筑文化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