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的对抗与虚无
2021-07-23杨浩宇
◆摘 要:前人对《安提戈涅》作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哲学、美学等领域,深入文学文本,以文学的视角解读《安提戈涅》其实能够发现暗藏其中的永恒本质,作者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抗与争辩消解神律和城邦秩序的意义,最终归于虚无,揭露出虚无背后的本质。不可逆转的神律的产生困扰和对抗的根本问题,而这神律是人们面对“不可解释”问题时的幻影,以“神律”要求自身并把“神律”视为“诅咒”,从此陷入一个可怕而荒诞的循环。
◆关键词:《安提戈涅》;对抗;虚无
《安提戈涅》是一部著名的古希腊悲剧,对于安提戈涅为何最终选择死亡也历来众说纷纭,黑格尔、海德格尔和拉康等人试图从哲学、美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安提戈涅的行为选择做出解释,后人也较倾向于以哲学观点阐释《安提戈涅》这部经典的作品,如马元龙的《安提戈涅的辉煌之美》、张馨予《安提戈涅的酒神精神——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研究》等等。然而回归文学自身的视角重读文本,作者利用人物之间的对抗与争辩消解神律和城邦秩序的意义,最终归于虚无。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认为神咒与神谕实属一体。这虚无的背后隐含着永恒的现实——自我在行为过程中建立的法则恰恰像“诅咒”般沉沉地压在自我之上。
《安提戈涅》开场便引出贯穿整部悲剧的矛盾与对抗,克瑞翁“不许人埋葬或哀悼那不幸的死者波吕涅刻斯”,而安提戈涅却想要埋葬波吕涅刻斯,认为这是尽自己的义务。安提戈涅口中的神律天条与克瑞翁制定的城邦秩序之间存在无法调解的对抗,安提戈涅埋葬波吕涅刻斯即是对抗秩序,包括神律和城邦原则。悲剧在一步步的对抗中展开并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处处都感受到的虚无”。
安提戈涅开场的第一段话道出身世困境,她的家族陷入永恒的无法逃避的“诅咒”中,所谓的“诅咒”即“杀父”和“乱伦”其实是当时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初民社会中为了争夺族长的权力,经常发生子殺父,弟杀兄等至亲相残的事。人们无法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血腥而残酷的法则,于是借助丰富的文学想象与创作便有了相关的希腊神话中杀父娶母的故事。这种想象的“诅咒”破环了王权继承的正常秩序而产生了“僭主”,也破坏了伦理原则,由此产生困扰和恐惧。但若以现实的眼光看待“诅咒”“神律”和“天条”,这些都是想象,是给现实蒙上一层可接受可理解的面纱,安提戈涅以遵守“神律”为由对抗命运那么就是在消解神律的意义,摆脱神的秩序束缚从而获得自由。安提戈涅见识过太多因为家族的诅咒带来的痛苦、灾难、羞耻和耻辱,认为在应活的岁月之前死去是件好事,“你愿意生,我愿意死”,她渴望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摆脱诅咒的束缚。那她为何要坚持埋葬波吕涅刻斯呢?这个理由是她渴望死亡的借口吗?埋葬死者是自荷马时代而来需要遵循的社会风俗习惯,也是神律,同时可以视作一种秩序。露尸不葬会冒犯神灵,殃及城邦使更多的人受到诅咒,她要埋葬死者而遵守神律但若因此与法律相抵触而付出生命,她自身受到的诅咒消失也避免更多人受到诅咒,不失为一种一举多得的决定,所以这种决定带有坚定的执着和勇气并不为之后悔。这点体现于开场和第二场安提戈涅的谈话和陈述中。安提戈涅的行为确实是遵守神律要求,但也因此摆脱了神律的束缚。
最后安提戈涅面对看似平淡无奇却令人可怕的必然性时,选择死亡彻底摆脱某种强制性力量并且兴高采烈地肯定其绝对的自由意志。显然在这场与权力和命运的对抗中安提戈涅最终获得主动选择权,不再受神律诅咒的束缚,不再被城邦权力左右。安提戈涅死后海蒙也随即选择自杀,克瑞翁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不已也自杀了,只留下克瑞翁一人苦苦自责。至此一切归于虚无,秩序的意义得到消解。歌队长在结尾处的判词是“谨慎的人最有福”,指责克瑞翁不够谨慎而犯下不敬神的罪。其实这场悲剧的结局是先前对抗的必然结果,安提戈涅的执着,克瑞翁的顽固使对峙的势力丝毫不会减弱并在较量中步步升级,对抗使神律和城邦原则的意义消逝不见。
作者叙写悲剧,使主人公的生命得到毁灭,众人和万物的实质却没有改变,“酒神看透了,行动令他们厌恶,行动一点也改变不了永恒的万物本质”。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尤为注重以人物语言特点凸显个性,展现心理变化和对抗形势,便于清晰感受人物性格。
索福克勒斯在这部作品中的创作思路是对抗、抗争导致了现象破灭,展示出现象背后的虚无,而这片虚无正是掩盖真理和现实的面纱,人们不愿掀开也无法掀开,因为窥探到真理的意识只能看见存在的恐惧和荒诞,所以只能任由幻象延续,而揭露正是悲剧的价值和使命所在。《安提戈涅》中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方面,安提戈涅和克瑞翁的性格如何影响悲剧的进展,神律与城邦规则的冲突是否存在其他化解方式呢?在此不作过多的假设和揣测,仅就文学文本自身而言,安提戈涅的困境具有家族渊源,她无法摆脱也无法改变,克瑞翁也正因安提戈涅的家族悲剧而成为僭主掌控城邦,这些本已具备的矛盾都在后面步步升级的冲突与对抗中若隐若现,所以寻根溯源,不可逆转的神律的产生困扰和对抗的根本问题,而这神律是人们面对“不可解释”问题时的幻影,以“神律”要求自身并把“神律”视为“诅咒”,从此陷入一个可怕而荒诞的循环。因此《安提戈涅》的价值正是让我们有所觉察、有所感悟,在戏剧中深切感受真实生活,抽离后又能对此作出反思与改变。
参考文献
[1]索福克勒斯,罗念生译.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王楠.性别与伦理间的安提戈涅:黑格尔之后[J].外国文学研究,2014,36(03):148-153.
[4]张馨予.安提戈涅的酒神精神—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5]马元龙.安提戈涅的辉煌之美[J].文学评论,2020(02):115-125.
作者简介
杨浩宇,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