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河北小城镇发展模式识别及评价
2021-07-23张超张意博陈思杨丽华
张超 张意博 陈思 杨丽华
摘 要: 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出发,构建“三生功能指数”对河北省建制镇发展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价,并从空间维度提出河北省镇域“三生功能”发展逻辑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河北省“三生功能指数”较高、增长较快的小城镇集中分布在“京石” “津保” “京唐秦”等发展轴线以及环北京、环天津等发展圈层上,而位于张承地区、河北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境内的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下降明显。伴随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河北小城镇发展进入“流量经济”时代,区位、交通和地方品质因素已经上升为决定小城镇发展最关键因素。“明星型城镇”和“潜力型城镇”中有一半以上的小城镇毗邻铁路站点,具备优越的交通优势。“明星型城镇”中近四成小城镇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周边“边缘城镇”。“生产功能主导型”小城镇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京石轴线” “石黄轴线”和“京唐轴线”上。“生活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区, “生态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北部的张承地区。未来河北小城镇发展的核心策略应遵循以城镇品质构筑、服务场景打造和地方营销为手段的地方品质逻辑。
关键词:三生功能;小城镇;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2-0016-09
我国有3/5的人口分布在小城镇,小城镇扮演着联结“城” “乡”的纽带作用[1]。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镇建设政策的推动下,小城镇建设成为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支点[2]。首先,小城镇是我国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其次,在人口稠密、资源短缺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下,发展小城镇还是我国实现国土集约式、共享式发展的重要模式。然而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一直存在“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即过度重视小城镇的生产功能,相对忽视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3-4],从而导致了城镇无序扩张及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空间、生态等空间功能。“三生”功能优化立足于人地协调发展理念,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为准则,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途径。河北省小城镇地处京津冀都市圈内,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下,其城乡间土地利用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格局变化剧烈,迫切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功能。此外,河北小城镇还是都市圈创新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的基本空间单元和核心着力点。持续推进河北小城镇“三生功能”建设,培育各具特色的智慧消费型小城镇意义重大。
目前基于“三生”视角的小城镇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三生”理论构思的形成阶段。学术界有关“三生功能”的研究肇始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张传国和刘婷(2003)最早以“三生”为视角界定了绿洲系统承载力的内涵[5]。田大庆等(2004)则在系统分析生活、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后,提出应将“三生共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和评价准则[6]。第二个阶段为“三生理念”的实践探讨和应用阶段。这一阶段学者在充分吸收“三生”理念的基础上,利用“三生”理念对诸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7]、农业发展及农业园区规划[8-10]、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及国土开发[11-12]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具体到小城镇发展层面上,注重生产曾一度成为城镇建设的主导方针,在急于摆脱城乡二元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不少学者提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城镇发展模式[13]。第三个阶段为“人居品质”的强化阶段。伴随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到来, “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重工轻农、高污染高能耗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无以为继[14],新时代小城镇发展正由生产空间为主导的模式逐步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协调开发方式转换[15],打造“宜居宜游”的地方品质逐渐上升为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人居环境、绿地面积[16-17]等因素逐渐成为城镇规划与开发的关注重点。基于这一认识,部分学者提出以自然、居住、支撑、人类、社会等人居环境视角重构小城镇评价体系[18-19]。第四阶段为“三生”的指标构建及实证评价阶段。刘继来等(2017)在对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进行的分类评析中,揭示了1990—2010年中国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指出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国三生空间变化的基本动力[20]。马海涛和赵西梅(2017)将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划分成生产型特色小镇模式、生活型特色小镇模式、生态型特色小镇模式和综合型特色小镇模式,在给出模式内涵、典型城镇与存在问题的同时,从“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的角度提出四种模式特色小镇的发展策略[21]。高雁鹏等(2018)以辽宁省第一、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为例,构建了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特色小镇的三生功能进行了等级评价[22]。另从“三生空间”格局分析来看,金星星等(2018)分别计算全国和城市群尺度下的“三生空间”功能要素价值量的分布及其时空格局[23]。崔家兴等(2018)和Cai et al.(2018)均以长江经济带中部典型省域湖北省为样本,从三生空间出发,剖析了土地分类的时空特征和演化机制[24-25]。柳冬青等(2018)通过构建三生功能空间评价体系,对甘肃白龙江流域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及变化进行分析[26]。程婷等(2018)和于莉等(2017)也分别基于市域和县域尺度对“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评价分析[27-28]。Liao et al.(2019)则以我国西南地区215个典型城镇为样本,通过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分类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用地的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29]。
综合梳理既有研究发现,目前尽管部分研究开始尝试以特定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三生”为框架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实证评价各地小城镇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然而囿于数据可得性,目前针对特定区域尤其是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的“三生功能”评价研究还相当匮乏。同时我们还必须意识到,不同小城镇因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生态条件等存在较大差异,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也不尽相同。在此前提下,河北省小城镇建设模式也应是“多樣化”和“因地制宜式”的,未来如何对河北小城镇发展模式做出识别分类,明确影响各类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因素,并针对不同空间格局和不同经济职能的城镇提出适宜的发展策略十分重要。基于上述判断,本文拟从“生产、生活、生态”出发,构建“三生功能指数”对河北省建制镇发展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价,并从空间维度提出河北省镇域“三生功能”发展逻辑及政策建议。
一、河北省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构建及评价方法
国土空间是一个功能空间,从功能定位角度可划分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三 大主导功能。为识别和评价河北省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结合前期相关研究和河北省小城镇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三生功能”视角出发,设置了“生产功能”“生活功能” “生态功能”三个指标维度进行分析。“生产功能”维度主要选取人口密度、本年人均建设投资、年末人均实有建筑面积、人均工业总产值等4个二级指标; “生活功能”维度主要选取人均生活垃圾处理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道路照明灯盏数、人均公共厕所、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等5个二级指标; “生态功能间”维度主要选取人均绿地面积、人均污水处理率、人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以地级市为代表的PM2.5等4个二级指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对象为河北省835个建制镇,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小城镇发展模式问题。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是河北镇域资料2012—2016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其中“PM2.5指数”通过统计全国已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变动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获取。
在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本节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对河北省小城镇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即利用降维思想,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不相关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尽可能保留原始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前提下,利用少数几个因子反映原始变量的相关关系。在信息理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信息熵越小,意味着信息的无序度越低,其信息效用值越大,指标所占权重越大。根据此性质,人们常常利用熵值法计算综合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含信息有序程度,得到各个指标的信息熵,进而确定权重,消除人为因素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在借鉴其他学者利用因子分析和熵值法研究的基础上[30-32],我们首先针对各类二级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相应的测度因子。然后,根据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等各评价指标得分情况,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权重与其所对应的得分相乘求和,得到各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综合得分。
“生产功能”维度下的二级指标主要提取了2个公共因子,其特征值分别为4.367和1.02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316%,说明这2个公因子保留了绝大部分原始变量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因子F1在人均建设投资、人均实有建筑面积和人均工业总产值等变量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822、0.873和0.927,其方差贡献率为65.858%;公因子F2在人口密度,为0.926,其方差贡献率为15.458%。“生活功能”维度下的二级指标主要提取了2个公共因子,其特征值分别为3.116和1.051,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471%,说明这2个公因子保留了绝大部分原始变量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因子F1在人均生活垃圾处理率和人均公共厕所等变量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886和0.882,其方差贡献率63.165%;公因子F2在人均道路面积、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人均道路照明灯盏数等变量上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909、0.889和0.701,其方差贡献率为21.305%。“生态功能”维度下的二级指标主要提取了1个公共因子,其特征值为3.376,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78.582%,说明这个公因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原始4个指标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在提取因子的基础上,以旋转后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各维度下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汇总,从而分别得到各城镇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等指标的因子得分Y,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为同一维度下的公因子个数,yk为公因子得分。
小城鎮发展模式水平体现在小城镇发展演变的诸多层面,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决定了发展模式水平的评估结果。本文在选取3个维度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借助熵值法判断各公因子的离散程度,根据因子的离散程度大小,判断该因子对发展模式水平的影响程度。首先,对分析得到3个公因子得分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处理。然后求出各建制镇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等指标的熵值,分别为0.952、0.989和0.985,进而得到以上各类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654、0.149和0.197。最后,将这些指标的权重分别与其所对应的得分相乘求和,得到各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的综合得分。
二、基于“三生功能指数”的河北省小城镇综合评价
上文我们已经构建了小城镇“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数,为更深入探究河北省835个建制镇“三生功能”的差异,并实现不同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的可视化,本文将借助ArcGIS10.2软件对河北省835个建制镇“三生功能指数”现状格局及动态演化进行空间刻画。
首先,从河北省835个建制镇“三生功能指数”现状空间格局看,空间上具有较高“三生功能指数”的建制镇呈现“两轴四圈”的格局,即“三生指数”表现较优的小城镇主要分布于“京石邯”“京唐秦”两大发展轴以及环北京、环天津、环石家庄、环唐山四大发展圈层上。典型的如霸州市胜芳镇、鹿泉区铜冶镇、迁安市马兰庄镇、武安市冶陶镇等; “三生指数”表现较差的小城镇则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及冀东南地区,如揣骨疃镇、黄盖淖镇、朝阳湾镇、九连城镇、克勒沟镇、汤道河镇、照阳河镇等。其次,从河北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变动看,如图1所示,2012—2016年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增长较快的建制镇主要分布于河北中部“京石轴线” “津保轴线” “环首都圈层”及沧州境内的“石黄轴线”上。而位于张承地区、河北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境内的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下降明显。
我们根据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现状平均水平和增长平均水平,绘制河北835个建制镇“三生功能”的波士顿矩阵图。在河北835个建制镇全部样本中,2016年所有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均值为0.122,2012—2016年4年间平均增幅达99.901%,以此为基准,依据各建制镇在波士顿矩阵中所处的不同象限,可将河北省小城镇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明星型小城镇” “潜力型小城镇” “问题型小镇”和“衰退型小城镇”①,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在图2中我们用四条虚线标出了两个维度25%和75%的分位线,选取超出75%或低于25%的区域构成四个典型区域,通过分析落在典型区域内的小城镇点来确定不同类型的典型城镇。
其中处于波士顿矩阵第一象限的小城镇为“明星型小城镇”,这些城镇现状“三生功能”表现突出,而且近几年“三生功能”提升较为显著,典型城镇有霸州市胜芳镇、鹿泉区铜冶镇、丰南区小集镇、鹿泉区上庄镇、宣化区洋河南镇、迁安市赵店子镇、武安市冶陶镇、大厂回族自治县夏垫镇、香河县安平镇等,其中霸州市胜芳镇属于京津的卫星城,地处高铁沿线,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交通优势极大带动了当地三生功能的发展。从通达性上讲,京秦铁路横穿迁安市赵店子镇全境,客运站、货运站服务便捷,毗邻102国道和京沈高速,且重在实施钢铁强镇战略,工矿企业众多,无疑为总体发展提供助力;而处于波士顿矩阵第二象限的建制镇为“潜力型小城镇”,即2016年现状“三生功能指数”水平偏低,但在2012—2016年间指数保持较快增长的城镇,典型城镇有丰润区小张各庄镇、吴桥县安陵镇、定兴县固城镇、泊头市齐桥镇、顺平县高于铺镇、定州市庞村镇、献县郭村镇、献县河城街镇、容城县南张镇等;处于波士顿矩阵第三象限的建制镇为“问题型小城镇”,即在2012年“三生功能指数”水平较低,且四年间仍然改善仍不明显的小城镇,典型城镇如阳原县揣骨疃镇、沽源县黄盖淖镇、蔚县白乐镇、临漳县柳园镇、滦平县虎什哈镇、蔚县吉家庄镇等。最后,处于波士顿矩阵第四象限的建制镇为“衰退型小城镇”,即尽管目前“三生功能指数”较高,但在过去几年指数降幅较大的小城镇,其典型城镇有峰峰矿区界城镇、峰峰矿区新城镇、双滦区偏桥子镇、滦县县响嘡镇、平泉县北五十家子镇等。
“三生功能指数”空间差异反映了未来小城镇发展的潜力,那么为什么河北省小城镇发展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从区域科学视角看,这种差异源于各城镇的地理空间多维度特征差异,具体而言,我们认为集聚经济、交易成本、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是决定一个城镇竞争力进而决定产业、人口吸引力的决定因素[33]。杨开忠(1993)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更是将以上因素归纳为“4D”,即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分割性(Division)和禀赋差异性(Differentiation)[34]。与大中城市不同,小城镇人口和经济密度普遍较低,因此密度(Density)这一因素并非决定河北省各建制镇未来发展潜力的核心要素。分割性(Division)是指文化、制度等一体化程度,河北省城镇文化同源,制度、政策衔接上也不存在明显障碍,因此“分割性”对小城镇发展潜力的影响也可以视为是“同质化”的。因此对河北小城镇而言,正是由于河北小城镇普遍“低密度、低分割性”特征,使得决定“三生功能指数”空间差异的核心因素就只剩下“距离”和“要素禀赋”,即那些区位和交通条件好、资源相对富集的建制镇更具竞争力,未来也最有可能形成重要节点城镇或特色小镇。
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明星型城镇”中有54.60%小城镇毗邻铁路站点,而大城市周边50—80公里范围的“边缘城镇”数量占比达38.10%,既具备交通优势又具备边缘城市的区位优势的城镇占比高达25.20%;而“潜力型城镇”中有52.60%城镇毗邻铁路站点,有26.10%的城镇为大城市周边的“边缘城镇”,既具备交通优势又具备边缘城市的区位优势的城镇占比达14.90%。而在“明星型城镇”和“潜力型城镇”中分别仅有13.2%和6.7%是具备煤炭、铁矿等丰裕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城镇。而相对而言,在“衰退型城镇”和“问题型城镇”中自然资源禀赋丰裕的城镇占比却达到20.85%和33.96%。由此可见,当前伴随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时空大幅压缩,河北小城镇发展进入“流量经济”时代,一个城镇能否在未来发展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开放度”,而非资源。区位和交通因素已经上升为决定城镇发展最关键因素。
从區位条件来看,距离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50—80公里范围的“边缘城镇”②,尤其是环首都发展圈层的固安、大厂、香河、三河、高碑店等境内的建制镇发展优势最为突出。其既能充分利用河北的低廉资源要素,又能很好对接北京和天津的高端创新要素,是首都疏解非核心功能的重要承接地。从交通条件看, “京石轴线”及“石黄轴线”上的建制镇发展优势最为突出,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地处这些轴带上的小城镇“流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中, “京石轴线”拥有“京广铁路”和“石太铁路”两条战略性通道,京广铁路是国家铁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我国线路最长、运输最为繁忙的铁路,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石太铁路既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也是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中青太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家庄是京广运输通道和西部南运输通道的交汇处,是以铁路为主进行对外运输的集疏型与通道型相结合的华北地区内部综合运输枢纽。同时“京石轴线”腹地广阔,覆盖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市场潜力巨大;邻近黄骅港、天津港等港口,货物集散方便;向西连接太原、银川,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通向环渤海地区的必经之地;向南连接郑州、武汉,广州,是沟通我国南北方的重要轴线。“石黄轴线”西起河北省省会石家庄,东至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黄骅市,是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东部黄金地段,向西连接我国西北地区,是西北地区货物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区位优势明显。
三、基于“三生功能指数”的河北省小城镇分项评价
通过考察“三生功能指数”各分项指标得分的空间分布可进一步识别河北小城镇发展的驱动因素及模式。从“三生功能指数”分项指标得分看,“生产功能”得分较高即“生产功能主导型”小城镇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京石轴线” “石黄轴线”和“京唐轴线”上,代表性小城镇包括磁山镇、铜冶镇、胜芳镇、小集镇、南甸镇、洋河南镇、马兰庄镇、上庄镇、三屯营镇、蔡园镇,位于武安市、鹿泉区、霸州市、平山县、宣化区、迁安市等,其中武安市、迁安市在矿产资源与钢铁资源上具有绝对优势,霸州市则属于典型的京津两地的“边缘城镇”,可见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在小城镇的生产功能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生活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区,代表性小城镇包括西柏坡镇、南屯镇、水堡镇、邵府镇、祁各庄镇、总十庄镇等,分别位于平山县、涞源县、大厂回族自治县、晋州市等,其中平山县和涞源县发展均以旅游业为主导,大厂是环北京的“边缘城镇”,目前以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为主。“生态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北部的张承地区的怀安县、张北县、宣化县、蔚县、赤城县、尚义县、沽源县、围场、兴隆县等地。
进一步地,在遴选出80个“三生功能指数”的高分值城镇基础上,我们依据其“三生功能指数”分项得分对小城镇发展模式进行识别。依据我们所计算出的“三生功能指数”综合得分,我们初步遴选出前80位高分值城镇,其中包括武安市磁山镇、鹿泉区铜冶镇、鹿泉区上庄镇、平山县西柏坡镇、霸州市胜芳镇、迁安市马兰庄镇等。无疑在这些小城镇中,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环境等各有不同,为了防止在全面推进可持续化发展战略过程中出现与本地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的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各城镇政策取向也应“因地制宜”的有所侧重,实现差异化发展[35]。基于这一考虑,我们依据其“三生功能指数”分项得分将小城镇发展模式划分为七种类型,即“生产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 “生活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 “生态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 “生产—生活”主导的发展模式、“生产—生态”主导的发展模式、 “生活—生态”主导的发展模式以及“三生”共进的发展模式。具体分类如表5所示。
此外,我们还可以识别出各小城镇的发展短板,如邵府镇、总十庄镇、营里镇、凤山镇、莲子镇、川里镇等在“生产功能”指标上短板明显,因此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应注意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产值发展;井店镇、新寨店镇、晏家屯镇、南孟镇、建明镇、岗上镇等在“生活功能”指标上亟待提高,未來应注意加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洋河南镇、三屯营镇、蔡园镇、夏垫镇、赵店子镇、木厂口镇等在“生态功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还有部分城镇问题的解决须双管齐下。如磁山镇、铜冶镇、上庄镇、冶陶镇等尽管“生产功能指数”较高,但“生活” “生态”功能指数均偏低,未来须在“生活功能” “生态功能”两大方面同时发力,双管齐下;西柏坡镇、邵府镇、祁各庄镇、碾子峪镇须在“生产功能” “生态功能”上谋求突破;苍岩山镇、贾庄镇、更乐镇、水堡镇等应同时提升“生产功能” “生活功能”的水平。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出发,构建了河北省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评价体系,并结合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对2012年、2016年河北800余个小城镇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指数进行测度,为河北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识别、评价和优化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从河北省835个建制镇“三生功能指数”现状空间格局看, “三生功能指数”较高的小城镇集中分布在“京石邯” “京唐秦”两大发展轴以及环北京、环天津、环石家庄、环唐山四大发展圈层上。典型的小城镇包括霸州市胜芳镇、鹿泉区铜冶镇、迁安市马兰庄镇、武安市冶陶镇等。从“三生功能指数”变动看, “环首都圈层”上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增长最为迅猛。而位于张承地区、河北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境内的小城镇“三生功能指数”下降明显。由此可见,京津冀都市圈内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都市的边缘是河北省小城镇发展的最具潜力的地区。这一区域往往是城市集聚力或者分散力对决的平衡点,是城市化和当今正在兴起的逆城市化的空间均衡点。第二,当前伴随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河北小城镇发展进入“流量经济”时代,区位、交通和地方品质因素已经上升为决定小城镇发展最关键因素。依据“三生功能指数”及“三生功能指数”变动可将河北省各小城镇划分为“明星型小城镇” “潜力型小城镇” “问题型小镇”和“衰退型小城镇”等四种类型。其中“明星型城镇”和“潜力型城镇”中有一半以上的小城镇毗邻铁路站点,具备优越的交通优势。“明星型城镇”中近四成小城镇是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周边“边缘城镇”, “潜力型城镇”中有1/4的小城镇为大城市周边的“边缘城镇”,尤其是环首都发展圈层的固安、大厂、香河、三河等境内的小城镇发展优势最为突出。第三,从“三生功能指数”分项指标得分看, “生产功能”得分较高即“生产功能主导型”小城镇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京石轴线” “石黄轴线”和“京唐轴线”上。而“生活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区, “生态功能主导型”小城镇则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北部的张承地区。
基于以上判断,本文认为未来河北小城镇发展的核心策略应遵循以城镇品质构筑、服务场景打造和地方营销为手段、以捕获创意人才流量和实现人才价值认同为目标的地方品质逻辑。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四点:首先,河北省小城镇建设应强化地方品质导向。创新驱动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强调“人才、智力”的主导地位,而投资是由人才地理所派生出来的,投资跟人才走,而人才的区位由地方品质决定。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河北省小城镇发展首要的也应是地方品质先行,以便捷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宜居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文化魅力,切实提升城镇的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和文化内涵等地区品质。通过地方品质营造吸引人才,推动知识密集型、创业密集型产业发展。其次,河北省小城镇规划应突出地方营销的发展策略。在规划过程中将小城镇视为产品,明确未来要吸引的人才、居民、旅游者、投资者、企业等“流量主体”,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地营销方案。第三,河北小城镇建设在区位选择上应有所侧重。纵观已有分析发现,在河北省小城镇中,那些区位和交通条件好的建制镇更具竞争力,未来也最有可能形成重要节点城镇或特色小镇。因此应聚焦发展高铁交通沿线城镇或超大、特大城市周边“边缘城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一批专业职能突出、公共服务完善的专业化小城镇。第四,河北省小城镇建设应是因地制宜的。要结合各地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加强区域特色小镇的集群建设,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建设和做强一批资源主导型、交通枢纽型、专业市场型、旅游休闲型、文化创意型等特色小城镇,从而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注释:
① 波士顿矩阵的横轴和纵轴分别为2016年“三生功能指数”及2012—2016年“三生功能指数”变动情况,通过不同城镇的象限分布可以甄别出各类型城镇的发展特征,进而在其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城镇。
② 距离大城市50-80公里范围这一标准,与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的一小时通勤圈的距离相当。
[参考文献]
[1] 宁越敏. 小城镇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J]. 小城镇建设,2017(11):107.
[2] 陈一静. 中国城镇化创新发展探究: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及机遇[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5):11-18.
[3] 申端锋,杨盼盼. 适度积极: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8,20(5):70-75.
[4] Bai X M,Shi P J,Liu Y S.Realizing China's urban dream.Nature,2014,509(7499):158-160.
[5] 张传国,刘婷. 绿洲系统“三生”承载力驱动机制与模式的理论探讨[J]. 经济地理,2003(1):83-87.
[6] 田大庆,王奇,叶文虎. 三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与行为准则[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9-12.
[7] 苏杨. 浙江经验:“三生统筹”理念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J]. 环境保护,2006(4):79-84.
[8] 郑百龙,翁伯琦,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4):67-71.
[9]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 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 中国园林,2008(8):16-20.
[10] Gaodi X,Lin Z,Caixia Z,et al.Assess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ies of land use in China[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1(4):311-319.
[11] 汪阳红,卢伟. 优化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的总体思路[J].中國发展观察,2014(1):29-30.
[12] 马世发,黄宏源,蔡玉梅,念沛豪. 基于三生功能优化的国土空间综合分区理论框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7(11):31-34.
[13] 周东春.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N]. 中国经济时报,2014-12-29(12).
[14] Wang X,Liu S,Sykes O,et a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Model: A Transform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2019,11(13):3753.
[15] 武占云. “三生”空间优化及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J]. 城市,2014(12):26-29.
[16] 潘陇,单太志,唐志勇. 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理念下的城市布局研究—以温州市瓯海区郭瞿功能区为例[J]. 规划师,2014,30(S3):265-270.
[17] Maas J,Verheij R A,Groenewegen P P,et al.Green space,urbanity,and health:how strong is the relation?[J].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2006,60(7):587-592.
[18] 叶丽阳. 小城镇人居环境宜居性评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6(7):7.
[19] 马红丽.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小镇[J]. 中国信息界,2017(4):34-37.
[20]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 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地理学报,2017,72(7):1290-1304.
[21] 马海涛,赵西梅. 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认知与策略探讨[J]. 发展研究,2017(12):50-56.
[22] 高雁鹏,徐筱菲. 辽宁省特色小镇三生功能评价及等级分布研究[J]. 规划师,2018,34(5):132-136.
[23] 金星星,陆玉麒,林金煌,祁新华,胡国建,李欣. 闽三角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时空格局演化与功能测度[J]. 生态学报,2018,38(12):4286-4295.
[24] 崔家兴,顾江,孙建伟,罗静. 湖北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8):67-73.
[25] Cai E,Jing Y,Liu Y,et al.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on Land in Hubei Province,Central China[J]. Sustainability,2018,10(1):66.
[26] 柳冬青,马学成,巩杰,李红瑛. 流域“三生空间”功能识别及时空格局分析——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J]. 生态学杂志,2018,37(5):1490-1497.
[27] 程婷,赵荣,梁勇. 国土“三生空间”分类及其功能评价[J]. 遥感信息,2018,33(2):114-121.
[28] 于莉,宋安安,郑宇,简卿,张蓬涛. “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分析——以昌黎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89-96.
[29] Liao G,He P,Gao X,et al.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Hilly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J]. Sustainability,2019,11(6):1600.
[30] 孙守恒,王维才.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汽车共享环境评价[J]. 经济地理,2017,37(6):84-91.
[31] 孙瑜康,李国平. 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78-86.
[32] 王硕,张贵.城市文化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扎根理论[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3):33-38.
[33] 温科,张贵. 京津冀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转移效应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1-12.
[34] 杨开忠. 迈向空间一体化:中国市场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52-57.
[35] 孙丽文,米慧欣,李少帅. 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机制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22-28+49.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Small Towns in Hebei Province: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y
ZHANG Chao1, ZHANG Yibo1, CHEN Si1, YANG Lihua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Party School of CPC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y, this paper has constructed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al index"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towns in Hebei Province, and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logic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this regard. The study has found that small towns with higher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al index" and faster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development axes such as "Beijing-Shijiazhuang", "Tianjin-Baoding" and "Tianjin-Tangshan-Qinhuangdao",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circles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al index" of small towns in Zhangjiakou, Chengde, Xingtai and Handan,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Hebei Province has entered the era of "flow economy". Factors like lo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local quality have risen to be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ar towns" and "potential towns" are adjacen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and boast superior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Nearly 40% of the "star towns" are "marginal towns" around big cities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Shijiazhuang and Tangshan. The "life-oriented" small tow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west of Hebei Province, while the "ecologically functioning" small town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hengde and Zhangjiakou in the north of Hebei Province. The cor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Hebei in the future should follow the local quality logic by means of urban quality construction, service scenario creation and local marketing.
Key words: production-living-ecology function; small town; development model
收稿日期:2019-06-02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71503067);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5YJ100);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2018202263)
作者简介:张 超(1983—),河北邢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