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么大,为啥没时差
2021-07-23
目前,由我国科学家研制的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日常使用的“北京时间”就是来源于此。在日常生活中,GPS导航、定位、通讯、金融交易等,都离不开高精度授时。
一提到“北京时间”,很多人会认为是从北京发播的,其实并非如此。那么“北京时间”从何处发播?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跨了五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为何能做到没有时差?
中国那么大,为啥没时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主要使用苏联时号。但中苏两国面积很广阔,远距离接收苏联时号很不稳定。
1958年,在上海天文台就职的叶叔华挑起了建立中国世界时系统的重担。1965年,上海天文台主持的“综合时号改正数”(计划发播的时号时刻与实际发播的时号时刻之差)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我国的综合世界时的精确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6年初,“综合时号改正数”正式作为我国的世界时基准向全国发送,这就是后来的“北京时间”。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明了原子钟,它是利用测量原子振荡频率确定的时间标准。目前,由我国科学家研制的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日常使用的“北京时间”就是来源于此。高精度的原子钟不仅极大促进了科学发展,而且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GPS导航、定位、通讯、金融交易等,都离不开高精度授时。
“北京时间”为何从陕西发播
鲜为人知的是,我们用的“北京时间”并不是从北京发播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首钢表示,“北京时间”其实是一个定义,它是我国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通用时间,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产生的。
“北京时间”为什么要从陕西发播?实际上是有历史渊源的。20世纪60年代,我国需要在内陆腹地建一个专门的授时台站。当时选派了大量人员进行选址,最后选在了陕西。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陕西位于中原,略偏西,地处我国心脏地带,发播出来的信号可以覆盖我国主要城市;二是陕西自然屏障保护较好,有秦岭遮挡,授时台建在这里相对安全。
移民火星的“拦路虎”:星际时差
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深入研究,叶叔华认定甚长基线干涉技术(VLBI)是当时天文测量观测中分辨率最高的技术。在她的推动下,VLBI项目正式上马。
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VLBI网成为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在中国探索太空的征程中一路护航。今年5月15日,我国首个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正式开启巡视探测,我国星际探测成功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这一路上,就有VLBI网的鼎力相助。
火星上的一天和地球上的一天,“时差”究竟有多大?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是“一天”?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童明雷表示,通俗来说,星球自转一周为一天。科学家提出了“平太阳”(又称假太阳,是一个假想天体)这一参照点,平太阳的连续两次上中天(23至1点),则成为一个平太阳日,又称真太阳日。由此估算,火星上的一个平太阳日为24小时39分35.244秒,地球的平太阳日则是24小时,两者之间差39分35.244秒。
另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近日报道,太空专家发出警告,行星间的时差可能是移民火星的最大“拦路虎”。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费德里科·卡普罗蒂博士说:“前往火星的旅程大约需要400天,这一旅程不仅漫长,而且缺乏与地球的即时通信。因为信号传输需要4至24分钟,因此产生的心理影响将是巨大的。”
在国际空间站,任務控制人员利用特殊照明来模拟昼夜更替,以维持人类的生理节律。但宇航员仍抱怨,在返回地球途中出现了时差反应。由此可见,抵达火星时的时差反应可能更为严重。
此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测器控制人员曾试图依据行星时间来工作,但结果表明,这一工作方式令人心力交瘁。对此,卡普罗蒂表示,处于试验阶段的等离子体发动机,将使从地球飞往火星的旅行时间缩短为39天,或将减轻时差带来的影响。
(《新华每日电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