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被掩埋的巨人》中的不确定性

2021-07-23胡安琪张鑫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

胡安琪 张鑫

摘    要: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不确定性。在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四个方面,石黑一雄呈现多重主题,解构人物身份,使故事情节具有空白性和开放性,同时采用戏仿的手法,将后现代主義小说的不确定性发挥到极致。在揭示人物面临多种伦理困境的过程中,作者成功建构出一个充满混乱的、不确定的、具有深刻寓意的迷宫般的世界,并通过对当今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赋予作品丰富内涵。

关键词:《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后现代性;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I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3-0019-06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自首部小说《远山淡影》发表以来就受到国内外评论家的热切关注。作为“英国移民文学三杰”之一,他的作品很少深入描写移民与前殖民地、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人们常常用“多元化写作”来形容他的作品。迪克斯称拉什迪和石黑一雄为“新一代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1]。胡铁生指出:“在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石黑一雄小说的上述风格和特征集中起来,可以归结为创作手法的多元性和文学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而这两点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2]作为国际作家,石黑一雄出版的所有小说虽然风格有所不同,但后现代性特征始终存在。后现代主义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和原则,以及用普适的规律来说明和统治世界,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这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2015)是石黑一雄的第七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这部小说中,他颠覆了以前的风格并采用了奇幻叙事策略,陈述不列颠老夫妇寻子、撒克逊武士屠龙以及和平的外表下埋藏的民族仇恨的故事,探讨了人们应如何应对诸如遗忘与怀念,死亡与爱情等普遍却又深厚的问题。石黑一雄在《被掩埋的巨人》中构造了集体失忆的场景,通过寓言式写作和隐喻性表达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结合,构成了一个脆弱和平的世界、一个充满隐患与不安的世界。目前,学界对《被掩埋的巨人》这部作品的研究在主题上主要集中于记忆、伦理、创伤等方面,在艺术技巧上主要关注叙事、隐喻解读方面,但是借助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其进一步分析的研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掩埋的巨人》在创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这是后现代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其对小说中的重要意象“巨人”以及小说对社会深刻思考的主旨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

石黑一雄的小说叙事主要基于主角零散的记忆碎片之上,大多是杂乱无序的。他戏仿奇幻叙事,放弃以往常用的叙事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叙述的方式,从多个角度表现出对同一记忆的不同态度,且其叙事特征呈现出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认为,后现代主义文本具有不同于现代主义精心编撰的严谨结构,它的创作和接受的唯一原则是不确定性[3]。本文拟从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不确定性是如何在《被掩埋的巨人》中体现的。

一、主题的不确定性

《被掩埋的巨人》富有中世纪传奇的色彩,充满了对精灵和食人兽的描写,融奇幻小说的叙事模式和记忆主题于一体,再现了英国民族形成之初的模糊历史。寓言式的写法和充满隐喻式的叙事,给小说本身蒙上一层薄雾,增添了魅力。书中家国民族的背景是按照公元6世纪的不列颠设定的。石黑一雄在场景设定上煞费苦心,最终将目光投向这个舞台[4]。小说以公元6世纪前后的英格兰为背景,围绕埃克索和比特丽丝老夫妇的寻子之旅以及武士维斯坦的屠龙之旅明暗两条线索展开。小说用真实与虚构交织的文本去揭示现实与历史的真实,凸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问题的关切。

传统小说的创作往往揭示作者所确定的目的,并希望向读者传达准确的信息,强调用一些文字或元素发挥教育的作用。然而,在后现代文学中,读者往往找不到作品的某种意图。石黑一雄曾在采访中表明对夫妻之间的记忆很感兴趣,他想探讨爱是否是一种能够超越死亡的强大事物[4]。但是小说所呈现的主题要复杂得多,《被掩埋的巨人》拥有多重主题,包括对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与死亡、背叛与遗忘等普遍性问题的探讨;对人类命运的哲理性思考以及现实世界“战争与和平”的担忧;对人类在遭遇国家、阶级、宗教以及种族间的各种不幸和仇恨时,是背着历史的重负前行,还是选择性地遗忘,这是一种对艰难的伦理困境的反思。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读者不再受作者的控制,而可以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答案不止一个,主题不止一个,作者给读者带来了不确定的阅读体验。后现代主义小说里所谓的意义只产生于人造的语言符号的差异,即符号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效果。“任何文本都是开放的、未完成的,特别依赖读者的解读,是读者的解读使这种符号组合具有了某种意义。”[5]小说的各种主题纵横交错,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使读者很难从文本中得到清晰肯定的单一主题,从而使读者感受到小说的不确定性。

小说的标题《被掩埋的巨人》也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引发读者的一系列思考。“Giant”可表示巨人、伟人,也可表示巨大的动物。如果是巨大的动物,“巨人”可以指代小说中的巨龙。若是理解为巨人,读者便能解读出更多的内涵。“埋葬的巨人”这一意象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小说的第一部分比特丽丝和丈夫的对话中。该意象第二次出现在第四部分,作者于此处有更为深刻的描述,“你们都是古老进程的一部分,所以当初立巨人冢,有可能就是为了纪念这个地方很久以前发生过的类似悲剧——年轻的无辜者在战争中遭到屠杀”[6]。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出巨人冢与历史等因素有关。第三次“巨人”由维斯坦提及,他在屠龙后自言自语:“巨人,以前埋在地下,现在动起来啦。”[6]巨人变成了一种隐喻,它在读者的脑海中不断定义,并且具有丰富的涵义,例如:政治、历史、记忆与情感等,而读者也在无形中成了再创作者。虽然“被埋葬的巨人”在小说中只出现三次,但却贯穿着整部小说,随着不列颠人与撒克逊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被不断呈现出来。读者意识到巨人也是被刻意隐瞒的历史问题,他被埋葬在地下,因为不知哪一天会重见天日卷土重来,从而让罪恶的知情者们惴惴不安。随着巨龙的丧命,不再受魔法影响而回忆起不列颠人背信弃义历史的撒克逊人必将举起反旗。不惜一切代价被隐瞒的“巨人”终于卷土重来。在后现代主义的世界里处处充满了不安感,其不可避免地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不确定性。

二、人物的不确定性

罗刚认为:“无论是与现代主义作家笔下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相比,还是与现代主义作家具有深厚心理内涵的人物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更多的虚幻性、变化性、破碎性和不确定性。”[7]后現代小说中甚至连叙述者的身份也含糊不清、不断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文本意蕴的多样化。“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对人物确定性的消解主要通过模糊小说中人物的存在、戏仿和运用语言三个途径。”[8]作者将小说的背景置于一段不可靠的历史中,因为亚瑟王时代本身存在与否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定论。在小说中,石黑一雄引入了著名的传奇人物,包括亚瑟王、高文爵士和巫师梅林,这些人物是否存在同样尚待考证。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老夫妇,书中一开始就这么介绍他们,“男的叫埃克索,女的叫比特丽丝,也许这不是他们准确的名字,也不是全名” [6]。这两个形象没有清晰的外貌描写,没有明确的出身背景,没有具体姓氏,读者直到小说最后才得以窥见他们的真实身份;性格上他们屈辱退让、逆来顺受,和巢穴居民的人际关系不好,面对食人兽和精灵等生物缺乏自保能力,面对是否支持屠龙看似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其实是随着整体的趋势做出的无奈之举,只是遵从命运的安排和指示。这些人物形象具备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性特征。

“后现代作家更倾向于建构和解构模糊晦涩和支离破碎的人物信息。”[9]在作品中作者将一众人物身份等模糊化,让读者读完作品仍然感到迷惑不解。这些人物包括出现在埃克索回忆当中的红发女人、穿黑色破布的陌生女人以及高文爵士在第一人称自述中的一群寡妇。例如,穿黑袍的陌生女人自称撒克逊人,书中只展现出一幕埃克索远远看着她和妻子谈话的场景,没有提及女人的姓名、外貌特征,没有交代比特丽丝和她的谈话内容,以及该人物将何去何从,人物也再没有出现,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模糊的人影。后现代派理论家费德曼曾说过,人物会变得“多变、虚幻、无名、不可名、诡诈、不可预测”[10],这意味着在后现代小说中人物身份的确定性被完全解构。在老夫妇旅程的开始和结束时均出现过的船夫这一形象也让读者十分困惑。老人们一踏上旅途就见到船夫和一个老妇人的争执。老妇人说船夫是拆散她和她丈夫的罪魁祸首,船夫则声称这是因为两人无法通过爱情的考验。船夫在埃克索夫妇旅途结束时再次出现,并最终导致两人天各一方。船夫是何人?他是否是印欧神话中将人渡过冥河的摆渡人?在疑问加深的同时,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断接受这些人物身份的碎片,不断地再创作,以补全自己阅历的空隙,同时感受作者表现的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后现代主体性的不确定。

三、情节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作家惯来对传统小说情节的连贯性、封闭性和逻辑性持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情节的完整统一是一种“封闭体”写作,主张打破这种封闭,倡导使用“开放体”写作来取而代之。此外,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情节的不确定性是小说创作的基础之一。他们倾向于精心构建一个盘根错节的迷宫式情节,辅之以毫无逻辑的因果关系和紊乱不堪的时间线。克莱尔·汉森曾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情节,常常要么少得可怜,要么多得疯狂。”[11]《被掩埋的巨人》中的情节非常少,基本可以概括为一对老夫妇的寻子之旅,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第三人称叙述和少量第一人称叙述的记忆片段,这些场景片段的剪接组合切断了时间连接,造成了大量的空白,形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迷宫状情节结构框架。埃克索夫妇在寻子之旅中成功找回了更多关于两人过去的记忆片段,一路上他们回忆起了两人的相遇相恋,也记起了对彼此的背叛和不忠,以及儿子负气离家并不幸死于瘟疫的真相。小说的最后,夫妇寻子和武士屠龙两条线索汇合,母龙死去、迷雾消散、记忆回归、战争即将打响。情节的空白性和开放性使得作品呈现出情节的不确定性,在打破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积极参与文本解读。

(一)情节的空白性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开的,而空白情节是小说情节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细读《被掩埋的巨人》可以发现,文中的情节存在着多处空白,作者主要通过省略的方法来体现空白。省略,是指叙述者有意不叙述某一阶段发生的事或者是故事时间的流逝没有在故事里得到反映,具有加快节奏的作用[12]。细读原文可以发现,《被掩埋的巨人》中存在着多处省略的地方。如小说第四章中,男孩埃德温用简短的、概括性的语言回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与他失散并让他去搭救她,他也在心中发誓一定要让母亲自豪。在小说第八章中,男孩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又一次想起母亲,他在梦中反复听见母亲的声音,疑惑是否是母亲在召唤他。阅读完全书的读者都不免心生疑惑:男孩的母亲究竟是何人?男孩为什么频频在梦中听到她的声音?母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男孩的母亲到底在哪里?由于作者省略的缘故,这一切读者无从得知。再如,有关部落里的牧师不允许埃克索夫妇在室内使用蜡烛这一情节,他们遭受这种待遇是否是惩罚,还是另有原因?这是否与夫妻俩住的地方在部落外围有关?总之,小说里的种种省略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引发出无限想象。

针对文中省略部分遗留的种种疑惑,作者一概不予解释,让多个问题悬而未决。读者的疑惑也只能由读者自己根据对作品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理解,或许能得出恰当的答案,或许根本没有答案。任何试图还原小说完整情节的企图终将落空,这恰能彰显情节的不确定性。

(二)情节的开放性

一本小说的结尾是作品叙事的关键部分。从情节结构来看,可以把小说结尾分为两种:封闭式结尾和开放式结尾。作者采用开放式结尾,意在建构一个“可写性文本”,邀请读者参加文本意义的建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们张扬开放式的结尾”[8],使得作品处于不确定之中。《被掩埋的巨人》的结尾是船夫载着比特丽丝驶向儿子墓地的岛屿,而埃克索被独自留在岸上。船夫是否会回来接埃克索以及今后他将何去何从作者都没有说明,这些无不给予读者强烈的不安,无从得知人物的最后命运,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去填补。这种双重的、开放式的结尾使小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发了读者对各种可能性做出无限诠释。

石黑一雄运用各种方法最大化呈现情节的不确定性,表现出后现代小说独特的艺术张力。可以说,《被掩埋的巨人》是他创造出的一个开放的、留有空白的文本世界。作者的目的是在打破期待的基础上,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填补情节的空白,同时展现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促使读者深入思考。

四、语言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宣称:“我们不需要现代主义者所具有的个人风格,我们追求的是大众化,而不是高雅。”[13]在后现代,文化已经基本大众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已基本消失。后现代小说中相当一部分体现了“大众化”的趋势,即使某些作品是基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它们也使用了非现实的表现手法。而《被埋葬的巨人》里虽然作者将故事背景定于亚瑟王时期,但是融合了奇幻元素,将真实和虚构有机融合。“语言是后现代主义最重视的因素,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体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就是语言的不确定性。”[3]作家试图通过使用语言平民化、拼贴以及戏仿等手法来建立一个多样化的文本世界。除了运用语言游戏和建立语言迷宫等手法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还包括从语言内部对确定性进行解构,使语言虚无缥缈、无法确定。就语言内部而言,他们使语言保持重复。 根据语义理论,“重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强调和确定,而需要确定的正是因为不确定性。《被埋葬的巨人》中埃克索反复向妻子确认他们的感情会始终如一,不会受迷雾的影响。正如他所说:“请你答应我,公主,你不要忘记这一刻你心里对我的感情……你要永远记着这一刻你心里对我的感情。”[6]这是叙述者抱有的对两人感情的过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表达出人物想要积极把握现在的思想。此外,正是由于无法想起有关儿子的事,由于不确定性,埃克索和比特丽丝不停地重复讲述自己儿子的故事。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儿子的模样,无法确定儿子所在的村庄,无法确定儿子是否存在,一切都陷入不确定的混沌泥沼之中。

《被掩埋的巨人》使用了骑士文学的体裁,但是石黑一雄采用了戏仿的手法对其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写。此创作手法源于后现代思想体系,有助于实现更深层次的反讽。戏仿,是指“对原文进行转换,要么以漫画的形式反映原文,要么挪用原文。”戏仿是后现代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之一。后现代主义作家在作品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古典文学名著的主题以及形式、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夸大歪曲、疯狂嘲弄,使其变得荒唐而可笑,从而达到批判和否定过去的文学范式的目的,并对传统、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进行辛辣讽刺。“仿作者从被模仿对象处提炼出后者的手法结构,然后加以诠释,并利用新的参照,根据自己所要给读者产生的效果,重新忠实地构造这一结构。”《被埋葬的巨人》里的主要角色之一高文爵士正是出自英国著名诗歌《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作者采用了戏仿的表现形式。讽刺之处在于诗歌中的高文是真理的守护者,信守约定与强大的敌人决斗,而小说中高文的所作所为则为人不齿——不惜让民众失忆得以将脆弱的和平延续下去。两部作品中高文这一人物形象的最大差别是:诗歌中的高文爵士是一位相貌不凡、英姿潇洒的年轻人,而小说中的高文是个衰老虚弱的白发老翁。此外,小说中反复提及铠甲对于年老体衰的高文来说是重负,但他仍然坚持不脱下象征他骑士身份的装甲。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对诗歌中有关高文爵士的外貌出众、气魄不凡和盔甲坚不可摧的描写的回应,借由鲜明的对比传达出强烈的反讽意味,这正是戏仿手法所要实现的目的。但两部作品中的高文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虽然内心忐忑不安,还是怀着崇高的信仰和对荣誉的坚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作者在某次访谈中也提到:“人类在真正的绝境中挖掘希望的能力既非常悲怆又相当崇高。我是说,人们在困境中寻求勇气是何等的令人惊奇。”[14]他的这一理念也体现在高文爵士这个人物上,尽管爵士与骑士诗歌中的形象大不相同,但是都没有舍弃勇气和尊严。骑士文学通常围绕骑士们冒险建功立业和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波折这两大主题展开,提倡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行为举止,恪守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等崇高品质。而另一方面,石黑一雄利用他的小说和骑士文学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微妙共性,使人们对理想幻灭、爱情失色、身体枯竭这些一生中不可规避的事实展开反思。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玩弄语言游戏只是手段,揭示现实与历史的符号化、虚构性本质才是其真实目的。

五、结语

不确定性是《被掩埋的巨人》写作的一大特点,也是许多后现代派作品所共有的特点。在小说中,石黑一雄同样将“国际化写作”的原则贯彻到底。作为一位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双重文化背景让他倾向于站在国际化视角思考创作,他不仅从日本风土人情中汲取文学灵感,也乐于从英国历史文化中挖掘素材,将自己置于多元文化中,并始终从第三方角度审视后现代社会的伦理问题。读者可以从石黑一雄温婉典雅的文字中看出他对后现代社会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他的小说向人们展示现实世界与虚幻深渊的连结,而隐藏在那虚幻深渊之下的实则是他对后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他对基于和平发展的全人类前景的关注。小说的后现代性的特征更是拓宽了其在价值层面深层次的表达,作者的这种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寫作既是形式,又是寓意。他非常贴切地把小说中整个不确定的叙事结构变成了对当今社会的所知所感,折射出一个充满混乱、不确定的宛如迷宫般的后现代世界,令读者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 DIX H. Postmodern fiction and the Break-Up of Britain[M].New York: Continuum, 2010:155.

[2] 胡铁生.虚幻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小说的当代书写[J]. 学术研究,2018(2):143-149.

[3] 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5.

[4] 陈婷婷. 如何直面“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访谈录[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1): 105-112.

[5] 陳世丹. 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5.

[6]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M]. 周小进,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7] 罗刚. 叙事学导论[M]. 昆明:云南出版社,1994.

[8]尚必武,胡全生.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1):170-174.

[9] 张朝霞. “不确定性”的精妙:论《天堂》中人物刻画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7-81.

[10] FEDERMAN R. Surfiction - Four propositions in form of an introduction[M]. Chicago: Swallow press, 1975.

[11] HASSON C. Short story and short fiction:1880—1980[M].London:Macmillan, 1985:141.

[12] 王瑞. 伊瑟尔“空白理论”在小说艺术中的运用[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4):17-20.

[13] 弗·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65.

[14] 李春. 石黑一雄访谈录[J]. 当代外国文学,2005 (4):134-138.

责任编辑    徐    晶

Indeterminacy in The Buried Giant

HU Anqi1, ZHANG Xin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0,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postmodern literature of Kazuo Ishiguros novel The Buried Giant is—indeterminacy. In the aspects of theme,character, plot and language, Ishiguro presents multiple themes, deconstructs the identity of the characters, ensures blankness and openness of the plot, uses parody and brings indeterminacy to the extreme. In the process of revealing various ethical dilemmas faced by the characters, the author successfully constructs a maze-like-world full of confusion, indeterminacy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 and endows the work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through thoughts of present social problems and care for human destiny.

Key words:  The Buried Giant; Kazuo Ishiguro; postmodern features; indeterminacy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
中国银行业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希望并存
Hays Plc CFO,Paul Venables
不确定性:《终局》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试论福楼拜小说的创新性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桩板式挡墙施工风险评估
文学作品教学目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我见
广义直觉模糊软集的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