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看电影”的方式阅读

2021-07-23王佳伟惠丹

王佳伟 惠丹

摘要:《慈母情深》字里行间蕴藏着无私的母爱。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文本特点,教师设计了用“镜头”去捕捉让作者“鼻子一酸”场景的任务。教学中,以“电影镜头”的形式切入,是为了通过对文本场景的解读,解剖长文章,在取舍中抓重点、悟情感。这样的“看电影”的方式能拨动情感心弦,打破时代隔阂,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对接。

关键词:《慈母情深》;母子情;电影镜头

一、文本解读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人文主题。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慈母情深》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字里行间蕴藏的无私母爱,让人为之动容。

文中有三处动作描写,深藏着“慈母情深”,也流露出作者真实的情感。第一处是,“我”在嘈杂、阴暗、闭塞的环境中,看到母亲佝偻的脊背慢慢直起,看到母亲望着“我”的疲惫的眼神,这与母亲年龄甚不相称的衰老,与“我”记忆中母亲那挺直的背、清澈闪亮的眸子有天壤之别。“我”很震惊,十分心疼母亲。第二处是,如此艰辛工作的母亲在得知“我”要钱买书时,毫不犹豫地把钱“塞”给“我”。“我”很愧疚,也很感动。第三处是,母亲把钱给“我”后,又争分夺秒、一刻不停歇地继续工作。“我”看到这样一幕,心疼、感恩。每一处动作,都是“我”情感的生发处,也是情感发展的推动点,把故事和情绪推向高潮;又恰似一条彩线,牵动着读者的心。

初读《慈母情深》,会被文章深深感动。然而,课文所涉及的大背景——那个困难的年代离现在的学生太遥远。他们大概只能体会到文章要表达的情感,如何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成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需要教师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引领学生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所蕴含的真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设计理念

电影镜头通过画面传递信息,完成叙事、表达情感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和文字一样,是一种符号化的信息系统。用“看电影”的方式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本文作者梁晓声,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编辑、编剧。联系作者的这一特殊身份,本课设计了用“镜头”捕捉让作者“鼻子一酸”场景的任务。以电影镜头切入,是为了通过对文本场景的解读,解剖长文章,在取舍中抓重点、悟情感。这样的方式能拨动情感心弦,打破时代隔阂,帮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对接。

文章的表达特点,都集中体现在三处动作描写。但三处动作描写的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既有慢镜头特写,也有快镜头推进;既有直接准确的动作白描,也有动作和语言、外貌水乳交融的细节刻画。如何破解作者表达的密码,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捕捉“电影镜头”,领悟其中奥秘。

三、课堂再现

(一)广角镜——带你走进故事背景中

母亲明明把一元五角钱给了“我”,一分不少,一句话没责备“我”,按理“我”应该高兴才对。但是此刻的“我”,没有丝毫的高兴,只有眼泪擦洗过的四个字——鼻子一酸。引导学生走进梁晓声用文字所描述的电影场景,去捕捉让作者“鼻子一酸”的镜头,课的高潮,就从学生找出的第一个“广角镜——故事背景”开始。

【片段1】

师你找出的两段文字,描写了什么?

生這里写出了母亲工作的环境。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环境?

生恶劣的。

生闭塞的,闷热的。

生非常狭窄。

生嘈杂、喧闹、噪声很大。

师母亲就是在这样低矮的空间下工作的——

生(读)“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

师母亲就是在这样潮湿颓败的厂房里工作的——

生(读)“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师母亲就是在这样阴暗闷热的环境中工作的——

生(读)“因为光线阴暗……”

师母亲就是在这样震耳欲聋的噪声里工作的——

生(读)“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明明是两处环境描写,却处处有母亲的影子。你知道为什么作者看到这些,会“鼻子一酸”了吗?

生想到母亲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太辛苦了,“我”很心疼。

师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电影中总有一个个背景画面,镜头慢慢推进,镜头中会出现人物,接着发生故事。此处的环境描写,就是电影中的背景画面,目的是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

[评析:文中有两处很明显的环境描写,将其转换为电影场景,它就是以“广镜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此处,教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展开,没有过多的讲解,没有烦琐的分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朗读,在朗读中走近母亲工作的恶劣环境。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呼之欲出,自然而然明白了文中母亲工作艰辛、挣钱不易。于是,“鼻子一酸”的第一个场景解读便透彻了。作者用这么多笔墨来描写环境的作用和目的,不宜进行知识性方面的讲解。教师巧妙地将其与“电影背景”嫁接,让学生领略到言语表达的奥妙所在。]

(二)慢镜头——表达最强烈的情感

慢镜头,是影视艺术中延长现实时间的一种方法。电影场景中,作者利用这种方法突出关键动作,赋予动作美感,创造抒情的慢节奏,表达最强烈的情感,引起人们的深思。文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段文字就属于慢镜头。赏析慢镜头,要舍得花时间,做足真功夫。

【片段2】

师三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按理来说,“我的母亲”只用放在句前一次就行了。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而要重复三次“我的母亲”呢?

(教师出示句子:“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学生比较着读。)

师电影中有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慢镜头。用慢镜头,是希望每一个观众能看得仔细,看得生动,看得清楚。课文中的这几句话,哪一句给你慢镜头的感觉?

(学生回答。)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组慢镜头——

(教师范读。)

师(追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还从母亲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母亲疲惫不堪的眼睛。

生我看到他的母亲极其劳累,脊背都累弯了,快直不起来了。

生我看到母亲吃惊的眼神,她没有想到儿子会到这儿来。她似乎并不愿意让儿子看到她这样疲惫的样子。

师你不仅看到文字带给我们的画面,还看到了省略号里面藏着的感情。

师看到此刻的母亲,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

师作者的内心是复杂的,他很震惊、很惭愧、很心疼……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我的母亲”,把自己复杂的内心表现出来了。带着这些感受,读好这段话。

[评析:三个“我的母亲”是以一组慢镜头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理解这一表达方式,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故而分析文本时要“慢”,要在慢镜头下让学生想象,尤其要巧妙用好段末的省略号。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看到画面的同时,更体悟到背后隐藏的情感,通过想象与反复朗读,将作者复杂的内心表现出来。原来,母亲的一系列动作,带给“我”的不仅是心疼,还有震撼,也就顺其自然地“鼻子一酸”了。]

(三)快镜头——展现人物最动人的一面

快镜头在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一般是喜剧的效果。然而,在《慈母情深》中却恰恰相反——母亲在把钱给我之后“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四个“立刻”凸显了母亲最动人的一面——为了挣钱养家,一刻不停、争分夺秒地投入工作中。对于此处的快镜头,无须过多提问,可以用最简单也是最能展现人物的方法——朗读。

【片段3】

师快镜头,得读得快。(情不自禁示范朗读,几乎一口气读完,带给学生深深的震撼)这就是快镜头!

师其中哪个词语给你快镜头的感觉?

生立刻。

师你从四个“立刻”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不想耽误一点时间,因为她要抓紧工作。

生母亲已经这么劳累了,可是却一刻不停歇,这么迅速地投入工作。

生我感觉这句话就是写母亲俯下身继续工作。可是用四个“立刻”,让人觉得,这是母亲机械性的動作,更能说明这是长期高强度的劳动所致,让人心酸。

师母亲为了挣钱,一刻也不能停,一刻也不能歇,谁来读?

(学生读。)

师母亲已经这么憔悴了,却依然争分夺秒,谁来读?

(学生读。)

师母亲已经那样疲惫了,却依然片刻不歇,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评析:在教师简单的几句语言的渲染下,学生越读越快,越读越有感觉。学生只是这样读了几个句子,就气喘吁吁、有些疲惫,而母亲却这样马不停蹄地工作了一天又一天。此时,“母亲工作的辛劳”,不需要再用语言来描绘,学生已经感同身受。这样的真实感受,才是真正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深刻把握文章的内涵。]

(四)特写镜头——无声胜有声的艺术

特写镜头是电影中用以表现细节的最常用的手法,往往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中,母亲在得知我要用钱买书时,把钱“塞”到了我的手里。一个“塞”字,看似平凡,意蕴深刻。母亲“塞”得毫不犹豫,“塞”得义无反顾。“塞”这一特写镜头中,藏着母亲深深的爱。

【片段4】

师作者不用“给”,不用“递”,偏偏就用了——

生(齐读)塞!

师这是怎样的“塞”?

生这是心甘情愿的“塞”。

师哪怕用她辛苦赚来的钱买“闲书”,她也是愿意的。这还是怎样的“塞”?

生这是毫不犹豫的“塞”。

生这是坚定的“塞”。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

生是爱。

生是期盼。

生是对我的无限支持。

[评析:教师紧扣一个“塞”字,教学时浓墨重彩,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感悟“慈母情深”。在教师和学生看似重复的一问一答中,伴随着步步紧逼的追问,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隐藏在“塞”字后面的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