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势学生”何以逆袭

2021-07-23陈静静

关键词:观察

陈静静

摘要: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弱势学生”,他们具体的表现有所差异,但其根本成因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强烈的自卑心理。教师如何帮助“弱势学生”逆袭?通过周毅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一位学生的学习历程观察与分析,看清前路:“无限地相信他们”就是“弱势学生”逆袭的最大奥秘。

关键词:“弱势学生”;学习历程;关键事件;观察

一个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弱势学生”,上课时他们常常是默不作声的,老师讲课就默默听着,老师让做什么也会默默去做;他们的存在感很低,不太举手,更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往往支支吾吾的;老师走到他们身边指导的时候,他们会不知所措,而在老师走了以后如释重负。

“弱势学生”具体的表现有所差异,但其根本成因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强烈的自卑心理。他们长期缺乏成功的体验,慢慢就会放弃追求成功。

我在长期的课堂观察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遇到这样的学生也往往无计可施。教师到底该如何帮助“弱势学生”呢?这成为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也不断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寻找解决的线索。直到观察了周毅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童童的学习历程,我终获“柳暗花明”之感。本文就来分享这节80分钟长课中的五个关键事件,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学生真实的学习经历,让我们看到他们“逆袭”的可能。

一、对童童学习历程的观察

关键事件一:童童终于开始圈画批注了

上课伊始,周老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和课题介绍,然后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自主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并做批注,找到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童童的阅读过程并不顺利,他犹犹豫豫地打开书本,把书立起来默读。他手里拿着一支笔,在课文中漫无目的地点画着,目光偶尔会飘到同桌那里,他似乎对要做什么不是很明白。他先是不翻页,然后是连续翻了几页,又翻回来;铅笔在每一行略微停留一下,然后不知所措地向下滑动。3分钟过后,当其他学生开始把书放在桌上,进行圈画和批注的时候,童童还是将书立在那里,书页翻开窄窄的缝隙,铅笔在书上这里点一下,那里点一下。此时,教室中比较安静,周老师默默地走到童童身边,帮他把书轻轻地放下,然后将胳膊环在童童的身后,轻声耳语:“是不是不知道怎样圈画批注?”于是,拿起童童的笔,点在他画过的一段文字上,说:“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感受?把这个感受写在边上,这就是批注,你来试试。”周老师做了一遍示范,童童照着也画了一处,进行了简单的批注。周老师边点头边竖起大拇指,轻轻地说:“很好!就是这样,这就是批注。”然后又让童童自己圈画批注了一次,而后摸摸童童的头,默默地走开了。

7分钟过去了,周老师请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周老师先轻声讲述了学习规则与方法:“先请同学们小组内轻声细语地交流,说的同学要讲清楚哪个自然段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打动你,并说明理由。听的同学要微笑地看着他,听他说完。有什么观点,等同学说完以后再告诉他,不要打断他说话,给他一次完整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如果你觉得他说的观点特别有意义和价值,自己之前没有发现,那么就请你补批在自己的课本上。在这样不断地倾听和交流过程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可以吗?”

童童的同桌是小谊(女),对面是小方(女),斜对角是康康(男)。康康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轻声说:“我找到的是第7自然段,她奶奶把她带到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但我有个问题,这与第11自然段有没有呼应?”小方说:“虽然不知道有没有呼应,但是我觉得至少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和幸福是有关系的。”然后接着说:“我画的是第4自然段,‘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她穿得这么破旧,回去还要挨打,太可怜了。”小谊接着说:“我找到了第1自然段中的‘大年夜‘又冷又黑的晚上,这说明了她的家很贫困,这么冷的天气还让她出来卖火柴。”小伙伴们轮流交换着自己的想法,只有童童一声不吭,拿着铅笔,跟着同学的发言轻翻着书页,有时候在书上画一下,有时候两手一前一后勾着笔,几次想要在书上记下同伴的观点,但是好像不知道要怎么记,只是手握笔轻轻点着书。同伴说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他有点跟不上节奏,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能够跟着同伴的话语,来回翻动书页,偶然画画记记。6分钟过去了,当周老师让大家停下来的时候,童童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他轻轻托了一下腮,似乎想要缓解一下没有发言的尴尬。

关键事件二:童童沉浸于同学对文本的品读和交流

接下来,进入全班发表观点环节。周老师说:“请大家各组依次轮流下去。一个组说完了,就把话筒递给另一个组。如果一组四位同学都想发表观点,就都可以说,但是要求不要重复相同的观点。这就需要大家非常专注地听,一定记住‘倾听比表达重要,你要说的是前面所有人都没有说过的句子、段落或观点。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特别有价值的观点,把它补批在课文相应的地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互学,明白了吗?”

学生开始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一组一个男生说:“请大家看第5自然段。‘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小女孩的胆小、胆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终于写出了她的犹豫不决,说明她冻得实在不行了才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了一根。”接下来是一位女生的发言:“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着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是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作者十分同情她,小女孩正饥寒交迫,挣扎在死亡线上,小女孩没有闲暇顾及她的外貌。这段描写生动,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每个人的发言都是从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描写方法、不同的场景去体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善良、不幸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不但能够分析关键段落,还能分析关键词的用法,解释具体的写作手法以及对于表达的作用,甚至还可以推敲出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环境、小女孩的遭遇和作者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发言掷地有声。这时的童童已经完全可以跟着同学的发言在自己的课本上画出相应的段落和句子了,他在书上画画停停,即便同学说的几个段落相隔比较远,他也能较快地找到正确的段落,并且娴熟地画出来。最后发言的是童童这一组。康康发言:“‘精致的盘子和碗‘烤鹅代表幸福,而小女孩‘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这堵墙把小女孩和幸福隔开了。”康康说完,全班学生自发地鼓掌,童童也跟着鼓掌。通过12分钟的全班分享交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很多观点在同伴处生发共鸣、得到回应。通过对同伴观点的倾听,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优化自己的观点,如康康最后的表达与之前他在小组讨论中的观点相比,就有了很大提升。

童童在认真倾听其他同学观点的同时,开始尝试找同学所说段落的关键词,并且在听到同学说到某些观点的时候进行简单的笔记和补批。童童的脸上不再有迷茫困惑的表情,而是越来越淡定从容,感觉他已经能够跟上其他学生的节奏了。他默默地跟随、倾听、标记、揣摩。我想,在他的脑海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形象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吧!

听了全班的发言后,周老师总结:“小女孩想到‘盘子‘烤鹅是渴望食物和温饱,想到‘圣诞树是渴望什么?”有学生说:“是渴望美丽。”而之前没有发言的一个女生主动站起来,说:“想到‘圣诞树说明小女孩渴望别人对她的关心,因为她从小就是个孤独的小女孩。我觉得这里也做了一个对比,就是富商家的奢侈生活与小女孩的贫穷境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小女孩很孤独,她渴望礼物、快乐、幸福和别人的关心。”周老师说:“很好。”這个女生接着补充道:“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里用排比写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因为如果小女孩活在世上的话,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小女孩的幻想和她的真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个女生的同桌接着说:“我想质疑,刚才有同学说第1自然段写小女孩的大拖鞋被别人抢走,说明小女孩很善良。而我认为这不是说明小女孩很善良,而要联系当时黑暗的社会,有钱的人什么都可以做,而穷人是很可怜的,这说明了小女孩的无助。”随着全班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大家对文本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清晰,对于其他人观点的感知和评价也越来越准确,对文本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周老师看到了这个机会,进行提点:“倾听意味着一边听,一边和自己进行对话,和别人的观点产生碰撞。这是最高级的学习。”

学生接着开始着眼于小女孩的命运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探讨。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请同学们看第4自然段,她在墙角坐下,‘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这句话是小女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女孩生活的艰苦。小女孩这么可怜,也没有人来买火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我还想说第10自然段,‘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没有跟新年见面,写出了小女孩的贫寒,也突出了社会的黑暗。这是作者在控诉社会,他想要呼吁社会去关心这些可怜的孩子。”这时,康康再次站起来说:“我对刚才她的说法有些异议,这个不是衬托小女孩的贫寒,我觉得是说当时穷人的生活是多么的不易,而不是单单在说一个小女孩。我觉得小女孩是当时广大穷人的一个缩影。”全班自发地鼓掌。刚刚发言的女生意犹未尽,继续说:“第10自然段,小女孩‘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这里的神态描写并没有写小女孩临死前的痛苦,而是写她用微笑来面对死亡。这是作者的匠心描写,希望给读者一个深刻的思考。”

同学发言的过程中,童童认真地听着,不停地圈画着,有时候停下来,咬着笔,有时候目光投向发言的同学,眉毛微蹙,若有所思。他已然沉浸在同学的发言中了。

关键事件三:童童“意外”得到第一次发言的机会

周老师说:“这是170多年前安徒生的作品,他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如同有魔力一样,让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小姑娘的遭遇?”康康说:“作者用的写作方法是幻想和实际来回切换,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就产生一个幻想,火柴熄灭了就回到现实,她的幻想一次次被现实打破。”一个女生接着说:“这种写法叫虚实结合。我想强调一点,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幻想是无法共同存在的,这更显出当时社会的残酷——穷人是没法过上幸福生活的,他们只能通过幻想才能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周老师说:“这就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对比,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是对比。再给大家一些时间,继续阅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对比的句子,并写下自己对这些对比的理解。”

童童跟随着同学的发言和周老师的指导,继续在课文中寻找对比的句子。这一次,他很自然地在文中找到一个个段落,并用铅笔画出来。虽然对他来说批注依然是困难的,但此时他的表情轻松了许多,他已经可以安心地学习了。5分钟的阅读圈画结束,周老师请之前没有发言的学生发言。学生开始鼓动自己身边的同伴发言。学生找到了很多句子,通过这些句子再次提到幻想与现实的对比、穷人和富人的对比、富商家与小女孩家的对比。此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想说的是第4自然段的第3行‘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和第8自然段的第二行奶奶‘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爸爸对她的不好和奶奶的温和慈爱形成了对比。”周老师说:“爸爸的‘不好能不能换一个词?这是个怎样的爸爸?”周老师一边问一边快速地走到童童跟前,“我让这个小男生说,他刚才有发现的。”然后,周老师轻轻拍了下童童的胳膊,童童没有来得及站起来,模模糊糊地说了一句:“这是一个狠心的爸爸……”周老师说:“大家听到了吗?掌声给到他。”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童童的发言,于是周老师重复了一遍:“这是一个狠心的爸爸。”全班学生一边给童童鼓掌,一边投来羡慕的目光。童童在书上画了一下来平复心情。这是童童第一次当众发言,周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他来说,这幸福来得有点突然。童童继续跟随同学的发言,在书中圈画着。这一次发言环节,周老师主要是让之前没有回答过问题的学生来表达。周老师鼓励道:“80分钟的时间,一次发言的机会都没有的话就太亏了,机会不能总是被别人抢了去。”然后请了第一排一个之前没有发过言的男生作答,这个男生说:“我找的好像不是对比。”周老师说:“不是对比也没关系,只要是你想说的就可以,只要开口就行。”这个男生站起来,快速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比较了文中两个“幸福”,这是一个非常难发现的地方,这个男生竟看得如此细致。男生话音刚落,周老师让全班把掌声送给他。这个男生和童童的情况比较相似,从来不敢主动发言,但是如果老师给到机会,他也是愿意去尝试的,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回答是非常棒的,只是因为缺乏自信,不敢主动站起来争取机会。而周老师创设的平等发言的机会、采用的优先表扬“弱势学生”的方法,让像童童这样的学生得到了极大的鼓励,知道自己的思考也是有可取之处的,自己的观点也会得到掌声,自己可以获得同样的发言权和学习权。

童童和第一排男生的脸上开始泛起笑容。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全班想到了很多对比:现实的天气寒冷和想象的温暖的对比,人们对小女孩的理解和小女孩真实感受的对比,旧年的大年夜和新年的太阳的对比,等等。周老师和我们不由自主地为学生源源不断的发现而喜悦,纷纷给他们点赞。

关键事件四:童童参与到文本的第二次创作——朗读之中

周老师引导:“朗读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如果读得好说明对文本是真的理解了。文本中这些美妙的词语就深深地刻在你们的心里了。”周老师朗读现实的部分,学生朗读幻想的部分。有个体男生和女生的领读,还有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一起朗读课文,学生都沉浸其中。童童参与了男生齐读。经过前面的酝酿,童童在课堂上已经非常适应了,而且他也一直在默默地跟着周老师的节奏,跃跃欲试。虽然在真正读的时候,童童的声音并不大,但是站起来读的过程中,他脸上的兴奋是无法抑制的。童童读完坐下去的时候,笑容满面。还有一个叫晨晨的男生,他平时从来没有领读过课文,这次被周老师叫起来领读一段,他本来是非常害羞的,蜷缩在桌子边上,但是全班都选他了,周老师也认定是他了,晨晨也只能应承下来。当晨晨要个人领读的时候,他几次站起来又坐下去,忐忑不安。这时,小伙伴在边上為他鼓劲,给他鼓掌。晨晨说:“我怕读不好。”周老师说:“只要有勇气读就是好的,相信自己。老师和你一起读,好不好?”说着,周老师站在晨晨侧边,身体前倾,轻声陪着晨晨一起读。晨晨终于发出了声音:“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齐读的时候,全班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朗诵的语言所营造的故事中了,他们情绪饱满,好像要亲自去体验、感受小女孩的生活,去拯救小女孩于不幸之中。童童声音很低,只能看到他的嘴轻轻地动着,但他的眼睛中已经有了光亮。

关键事件五:童童一气呵成地完成现场小作文,并在全班面前大声朗读

朗诵结束后,周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堂小练笔:如果小女孩又擦了一根火柴,她所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周老师把任务做了简单的说明,全班开始现场写作。令我惊讶的是,默不作声的童童迟疑了5秒钟以后,就迅速开始写作文了。最初,童童把手盖在学习单上,我看不到他写的是什么。我能看到的是他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一气呵成地完成了一篇文章。想起刚刚上课的时候,童童连基本的读课文都有困难,谁想到一节课下来,他竟然已经可以流畅地写现场作文了。或许,他本来就很擅长写作文吧。

6分钟后,开始全班分享。周老师敏锐地找到了第一排没有机会发言的一位男生。男生有点忸怩,周老师说:“大胆地读出来,因为我发现你写得非常细腻、生动。”这位男生站起来,头深深地低着,不太熟练地读了一遍自己的作品。他想象的是小女孩擦了火柴,见到了野兔和小鸟。他读完坐下后,周老师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了如此美丽、充满生机的大自然,这么棒的作品,为什么不敢读呢?”男生不好意思地低声说:“因为我作文写得不好……”周老师拿过男生的作文本,转向全班说:“你们说这样的作文写得不好吗?”全班大声说:“很好!”周老师说:“听到你同伴说的了吗?很好!非常好!十分好!特别好!听到了吗?孩子,对自己要有信心。”然后,周老师来到童童这组,请童童对面的女生发言,女生表示自己还没有写完。观察员示意周老师提问童童,于是周老师来到童童身边,说:“你早就笑眯眯地看着我了,肯定早就写好了,来读一下吧。”童童带着撒娇的语气说:“我没写好呀。”周老师说:“你有多少读多少。你都快写满了,还说没写好,那么谦虚,来读一下,要不然我帮你读吧。”童童竟然主动接过了话筒,在座位上读起来,可能因为过于紧张,他竟然忘记站起来了,也忘记开麦克风了,腿在桌子下面猛地抖着。周老师帮他开了麦克风,让他站起来,以便让全班都能看到他、听到他。童童快速地读出了自己的作品:“她再一次擦燃了火柴,火柴燃起来了,她看见在火光中有一座高大的房子,房子很大,上面有各种各样颜色的瓦片。门是由金色的铁做成的,上面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门口有一棵巨大的树,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和各种各样美丽的礼物,系着彩色的丝带。她刚想走过去,火柴又灭了,她的眼前又变成了寒冷而宽厚的墙壁。”童童读完文章以后,全班学生自发地鼓掌,周老师补充说:“哇!这个小女孩就是把这里想象成自己的家,真棒!你为什么不读呢?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特别谦虚,都有点过于谦虚了,写得那么好的两个孩子都不敢站起来。”童童抿着嘴眯着眼默默地笑起来,其他学生在读作文的时候,童童也是笑眯眯地听着。他的右手轻轻地搭在自己的姓名牌上,或许他内心正在为这个名字而感到骄傲吧。

又一个学生读完自己的作品后,周老师说:“大家写得都非常棒!你们所描写的小女孩的幻想都是你们已经拥有的。你们也特别善良!因为这是小女孩所没有的,所以你们想把这些送给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是不是这样的?”学生频频点头:“嗯,是的。”周老师接着说:“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的,人生也从来都不是完美的。将来的某一天,当你在生活中遭遇困难的时候,请一定不要忘了那个在黑暗中依然擦亮火柴,寻找光明和幸福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谢谢孩子们,谢谢!”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节80分钟的课结束了,学生仍然不想离去,他们不舍得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不舍得这个温暖的课堂……

二、对童童表现的分析

在这节课上,我结识了这个叫童童的男生,也通过他不断地串联起我曾经在课堂上遇到的其他“弱势学生”。童童的变化,让我真真实实地看到了这些学生“逆袭”的可能性。

刚开始上课,童童连做到基本的默读都非常艰难,书都不敢放下去,一心要用立起来的书来掩盖自己的不安。周老师通过观察迅速发现了童童学习方法上的问题,给了他非常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通过点赞、摸头的方式来安慰、鼓励他。慢慢安心的童童能够尝试默读,也能够跟着同伴的发言找到相应的段落,用铅笔画出文字,有时候还能进行简单的批注。在长时间分析文本的过程中,童童一直都是紧紧跟随着老师和同伴的脚步的,没有倦怠和放弃。当周老师有意给他发言的机会时,他迅速而简洁地回答了周老师的问题,这说明他是非常专注的。这次意外获得的发言机会,让童童对自己的解读更加自信了,而且还积累了发言的经验。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童童也是积极参与其中的,虽然他读的声音并不响亮,但他是非常专注和投入的。这样持续地积累,最后迎来了童童的“高光时刻”——在课堂练笔环节迅速写出了小作文,而且得到了一次向全班朗读自己作文的机会。这次,他的表现是非常自然而稳定的,无论是作文本身,还是朗读的过程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令人刮目相看。班级上还有几位比较少发言的学生,他们或是认为自己朗读得不好,不能领读,或是认为自己的作文不好,不敢面向全班读出自己的作文。在这节课上,他们都超越了自己最初的状态,迈出了很关键的一步。正如周老师所说:“你们是很棒的。”这些看似“弱势”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也渴望温暖和光明,他们一次次地“擦着火柴”。所不同的是,周老师没有让他们的火柴熄灭,而是让他们用火柴点燃了火把,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这份温暖和感动。当我们苦苦在寻找“弱势学生”逆袭的方法时,周老师和“童童们”拿起火把,为我们照亮了前路。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21年5月“弱势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是“习得性无助”,伴随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曾经对学习充满着渴望,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在学习中常常遭遇失败,或者说他们的成功经验远远少于优秀学生,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了信心。这些学生会把学习上的失败归结到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方面,认为自己本来就不具备学习的能力,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取得学习的成功,因此逐渐放弃努力。要提升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打破他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的心理定式,让他们找回自尊心和自信心。童童以及几位学生在周老师课堂上的变化正说明了这一点。

周老师的教学为什么有如此的魔力?正是因为周老师在课堂上做到了充分的倾听与尊重。周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的阅读、圈画、批注和交流,给予每位学生发言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对于童童这样缺乏表达机会的学生,周老师给他们“若无其事”的优先权,给他们精心的指导,给他们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周老师总是说:“我无限地相信学生。”而学生确实总是报以惊喜。周老师能够看到这些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能够看到他们的学习潜能。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周老师“无条件的信任和爱”,这些学生内心那渴望学习的种子萌发了,冲破了思维定式和心理弱势的原初状态。当他们敢于走出第一步,就会不断地得到正向的反馈。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他们终于开始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了,并将这种相信转化为现实。

观察了数千位学生的学习历程,我越来越坚信,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习需求,也都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只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并且能够用各种方式将信心传递给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真实地表现出来。学生表现出来的或者被我们看到的学习能力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之下潜藏着无比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倾听和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并给予他们有效的、正面的回应,就能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力量感和成就感,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原来,“无限地相信他们”就是“弱势学生”逆袭的最大奥秘!

猜你喜欢

观察
帮助型电视情感节目这观察
小班游戏活动观察和评价的研究
思维绘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