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生党员的培养

2021-07-23张兆房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考大学生

张兆房

[摘 要]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党员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培养的现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的质量,从而更好地为党组织输入大量新鲜血液,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58-02

一、大学生党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范围较窄

当前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主要遵循的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细则》。大多数高校在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发展的同时,以学生的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作为大学生入党的培养标准,主要是根据学习成绩和有无违纪两项。这对于当前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显然过于简单。很多学校过于强调学习成绩的排名,比如必须在本专业排名前几或前百分之几,导致一些学习成绩不能达到标准但有其他特长的学生无法列入考察发展对象。比如有的学生在本专业以外有特长,如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这些学生虽然也有强烈的入党意愿,但成绩达不到要求,导致无法被党组织接纳。这样一方面会挫伤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党组织也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缺少了应有的活力。

(二)培养理念滞后

随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现如今上大学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接受高等教育几乎成为每个青年的必选项。一方面现在大学生源在扩大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随之提升,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也很强。因为现在处于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每天充斥着我们的周围,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认识,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大学里除了上自己的专业课以外,还会参加和创建各种兴趣社团,在网络上更为活跃,学生的表达力和表现力更为亮眼。单纯从成绩已经无法评判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在择业就业上早已变成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用人单位也不再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当作唯一录用标准,反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历已经从一个起绝对作用的选项逐渐变为并列选项。大学的教育也逐步以用人导向来培养人才,例如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大学发展党员的范围和标准就显得呆板和过时,应该研判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的现状和学校的实际,逐步优化和扩大培养党员的范围,让更多的优秀学子凝聚在党旗下,让党组织始终在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占领绝对高地。

(三)缺乏实践教育

当前我国高校发展党员的程序完备,各种理论学习资料也非常丰富,加上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各种资料任由我们自由选择。大学在党的理论教育方面也非常重视,都是选派理论水平较高的老师进行党课的授课。但是,部分学生党员仍然对党的理论认识不完整、不全面,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看待整个世界,虽然能讲一些党的理论,但不能将党的理论联系起来,很多问题还无法理解与认识,对待理论也是仅限于只言片语,久而久之无法激起其学习兴趣,逐步对党的理论学习失去信心。原因就在于,理论始终要用实践和历史去验证,在实践中证明我们党的理论的科学性。而在入党教育中大多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和不会安排实践教育。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入党教育中无法理解党的一些理论,无法如脑入心。所以就表现为撰写各种学习心得和思想汇报时抄袭严重,大话空话套话满篇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高校本身有光辉的历史和艰苦的创业史,却没有进行挖掘和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保护和挖掘,更没有在结合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政策和历史。

二、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党员存在问题的原因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共性问题又有个性问题。既有历史问题,又有时代问题。不能简单地给予评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历史原因也要看到现实原因,总之要全面地去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从而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的理论掌握得不扎实

当前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步骤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的文件要求进行,比较程式化。从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上党课、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预备党员直到转正成为正式党员,每一步都有规定的程序,过程比较完备。虽然大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认识清晰,党的理论也掌握得比较扎实,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对党的理论掌握得不扎实问题,仍然对党的认识不够清晰,没有如脑入心。如撰写思想汇报和撰写各种党的理论学习心得时,网上抄袭的较多,没有使自己真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看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撰写。

(二)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明显

学生时代能加入党组织,成为党员是学生群体中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象征,是代表同批学生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是老师和同学都比较认可的。但是,部分学生党员却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光荣称号,不仅没有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甚至把学生党员当作特权的头衔,更有甚者干起了侵害同学利益和有损学校声誉的事情,玷污了学生党员的光荣称号。他们虽然是少数,但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不仅有损学校名誉,甚至败坏党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形象。

(三)大学生党员吃苦耐劳和担当精神很少体现

现阶段大学生基本上以“95后”为主,这代人正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成长的,这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阶段。这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普遍較好。在大学里,学校基本上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都由教职工承担或者是外包企业完成,为了安全起见,很少交由学生负责。这就导致现阶段很多学生党员没有经受过锤炼,吃苦耐劳和担当精神很少体现。这就会让人们提出疑问:即当代大学生党员在危急关头能不能挺身而出,能不能独当一面,能不能做出牺牲,能不能坚守党性等。在学校里则更多表现在:能不能分担学校一些工作,能不能在服务同学方面始终在前,能不能号召身边同学抵制校园不文明现象,能不能在同学中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有这些疑问的原因在于:平时在管理和教育大学生党员时,仅仅看重思想汇报、各类学习笔记写得次数够不够、党员活动参加好不好、学习成绩有没有落后等,对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的教育上形式大于实践,很多时候大学生党员发挥作用并不明显,更不用说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了。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考察内容

现阶段个别高校在党员培养方面存在唯分数、唯成绩现象,认为学生还是以在校的学习成绩为主。但是现阶段创新力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新引擎,社会上也越来越欢迎综合素质高、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多数学校也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兴趣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所以,笔者建议扩大党员培养的范围,具体建议是:第一,增加社会实践成果、学术成果、创造发明成果、参加校级以上文体活动获奖等作为考查学生表现的内容;第二,将学生学习成绩的参考比重和标准下调,或者与其他标准平行,不作为唯一参考标准;第三,重点考察培养对象在参与重大急难险重任务时的现实表现,特别是在经历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时在校内和校外的表现情况,比如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无在学校或是家庭所在社区等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第四,将获得县、区级以上的道德模范学生纳入培养党员的范围,着重考察培养对象在家庭中的表现,特别是把德行作为考察范围;第五,要把学生对劳动热爱的情况列入考察范围,比如参加校内外的各类劳动积极不积极,安排的劳动完成得好不好等。最后将这些内容量化评分,将优秀的、素质高的、创新能力强的青年学子聚集到党旗周围。

(二)将校史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入党教育中

各个高校都有其历史,有的悠久,有的短暂。有的高校有单独的校史馆且内容丰富,也有的高校不重视校史馆的建设,校史馆较小、内容也较少,有的高校甚至没有校史馆。校史馆是见证学校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是向学生甚至社会各界介绍学校的平台。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增加校史教育有现实意义。比如结合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程看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情况。这都能直观地让大学生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是一辈又一辈教职工的薪火相传奋斗而来,也是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特别是让大学生党员在校史的教育中,增強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校史教育中,增加教师、党员、校友讲述学校不同时期的历史,更有助于学生党员对学校奋斗精神的深入理解。总之,将校史教育融入大学生培养实践中,对提高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三)增加对大学生党员的劳动教育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成为主要的群体,由于在家他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加上各种电子产品围绕着他们,使得自我和个性化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标签。学校也因学生的安全问题,尽可能少安排他们参与“脏活、累活和重活”,而安排的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比如班级卫生、宿舍卫生、校园环境卫生和周围社区的环境卫生。学校一些所谓的“脏活、累活”,如学校卫生间的清扫、垃圾的清运、校园绿化、教学和办公设备的搬运等工作,学校主要请专业的公司来管理。一些“重活”,如重大节庆的活动筹备、学校大型会议的保障、重大节点的值班等工作,往往由学校的教职工完成。建议学校对这些工作应该将学生党员队伍作为学校的后备队和预备队,让他们在一些急难险重和“脏累重”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比如在一些值班、大型会议保障、庆典筹备等工作,适当挑选党员参与,让学生党员既锻炼能力,又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像开学与放假的前后时期,学校的一些运转保障力量不足时,会给学生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这时就应该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让他们参与临时工作,以便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在这些工作中真正考察学生党员能否在普通学生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考验学生党员在关键时刻能不能区别于普通学生。

参考文献:

[1]林海清.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组织建设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

[2]刘琦.高校大学生入党的问题及对策[J].荆楚学术,2020(3).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思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