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师范”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1-07-23艾安丽王桂忠胡永红
艾安丽,王桂忠,胡永红,赵 琛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出台《“新师范”建设方案》,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协同执行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扩大,而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比例不超过30%[1],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存在强烈反差,说明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脱节[2].
课程体系是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载体,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育经历了从“计划”到“国标”[3],课程改革经历了从课程类型划分到课程细分,如黄汉升教授提出的“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4],董翠香教授提出了“学科教学类”课程群[5],孙卫红从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教师技能课程和综合实践课3个层次建构教育实践课程[6].研究通过收集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视其课程设置,构建适合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重构提供广东经验.
1 重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时代背景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美、加两国在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时均涵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实践和专业品质3个方面[7];澳大利亚职前教师的课程设置注重健康促进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8];爱尔兰科克大学课程设置强调基础课程学习,轻视运动技术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9].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加快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开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创新新局面”的要求[10].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办学质量参差不齐.2013年教育部启动研制、201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框架和学分提出了“国家标准”[11].《广东省“新师范”建设方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等系列文件出台,为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提供了契机.
2 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审视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改革的方向与依据.通过分析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嘉应学院、广州第二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广二师)和广州体育学院(以下简称广体)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肇庆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惠州学院与韶关学院定位为“中学体育教师”,广州大学定位为“创新型教师”,韩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韩师)定位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才培养目标从“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复合型体育教师”到“应用型人才”,几经变革,“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曾被诟病,认为与中学体育教育没有关系,是假目标[12].应用型人才与中学体育教师是否等同,还需斟酌.
2.2 课程结构各具特色
《国标》制定了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课程3部分,人才培养规格采取学分制(140~170学分),允许各高校因地制宜、适当调整.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分设置均在140~170学分之间,其中韩山师范学院最低(159学分),韶关学院最高(170学分);课程分类上,华南师范大学采用了正式课程和师范教育课程的二项分类,正式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通识选修、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师范教育课程由理论课程、学科课程、素质拓展和教育实践构成,广体采用了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分类,未开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广二师采用了模块分类,肇庆学院采用了“平台+模块”分类,韶关学院采用“类别+模块”分类,所有分类均涵盖《国标》课程体系结构的内容,但因分类不同,名称不同,内容各异.
2.3 核心课程定位不准,开课不齐
核心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类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国标》规定了“3+X”模式,明确了“3”为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同时规定了核心课程的学分为不少于22分,“X”是指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的课程,可在《国标》规定的3个理论模块中进选择,对于课程门数和学分均未作具体要求规定[11].大多数学校核心课程学分不达标,除了惠州学院和广州大学外;核心课程模块用词模糊,如华师采用“大类教育课程”,广体采用“专业基础课程”,惠州学院采用“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嘉应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采用“主要课程”,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混为一体.笔者调查,只有4所院校开齐了3门核心课程,半数以上的学校未按《国标》执行.
2.4 选修课程凸显学校特色
嘉应学院根植于足球之乡,在专业任选课程中开设“客家文化与梅州足球”“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广东省校园足球指导员教程”“足球竞技数据分析”等21门课程,任选10学分,充分凸显了学校体育文化特色;华南师范大学在素质拓展模块开设了《经典名著导读与反思》系列课程,如《爱弥儿》《理想国》《杜威教育思想》等课程,选修内容广泛,学习形式多样,凸显师范教育的人文底蕴.
3 构建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3.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建构遵循库恩的范式理论,以“新师范”建设为背景,坚持产出导向,围绕“具备一定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学体育教师”的目标,立德为先,能力为重,注重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促进中学生健康的知识和技能[13].
3.1.1 学生中心原则
强调尊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规律,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设计课程、组织课程和实施课程,引导他们“一践行三学会”,为职后体育教学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2 能力为重原则
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上都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内实践、课外活动实践、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及教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多方面能力,包括整合信息、开展实践活动指导、班级指导以及教育教学评价的能力.
3.1.3 系列课程组装设计原则
体育学所需知识日益综合又高度分化,采用“系列”+修读性质+“模块”的组合方式,依据《国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及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各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系列组装课程.一方面,可检验是否达成《国标》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所修要求;另一方面,可满足学生修读的需求.
3.2 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围绕着“新师范”建设背景下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对照《国标》《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采用“类别+模式”的方式进行构建,主张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建构思路,从调研入手进行重构.
3.2.1 把握“新师范”建设的时代背景,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广东省“新师范”建设方案》在于强化“强师工程”,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师范与原有的师范教育相比,新在现代性,新在规范化.《国标》定位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水平和竞赛管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胜任学校体育工作”[13].《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对中学教育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教学认证,认证分为三级,其中三级是终极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结合国情、省情、地域特色,还应该结合校情明确定位.
3.2.2 围绕培养目标,对接建设“新师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在一定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构成要素进行组合指向课程目标实现的系统[14-15].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健康中国对体医结合的诉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课程设计要考虑以下关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科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关系,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学科知识、运动技能、教学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
3.2.3 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课程和学分
《国标》规定了学科基础课与核心课的门数、分数,专业基础课要求修满16学分共7门课,核心课程规定了“3+X”,不低于22学分,并且对“3”规定为理论课程,“X”给出了自主决定的空间,反映了重理论、轻技能的倾向.运动技能是体育的核心能力,应将《田径》《体操》《游泳》与《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与控制》一起建构起“3+3+X”的核心课程模式,这符合广东省的地域特点[16].调整公共通识、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增设艺术人文素质课程,增进地方特色课程,增进开放平台课程,提升选修课比例,合理安排不低于18周的教育实践课程[17].
3.2.4 构建符合新师范建设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优化
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实现“新师范”实施方案的关键(见图1).采用“类别+宣读性质+模块”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构建.课程结构主要分为3层,第1层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4大类别,第2层为修读性质,第3层是内容模块.必修与选修并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封闭转向开放.
图1 “新师范”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图
3.2.5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建构
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评价理念,采用必要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结构、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18].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构建对高校教学改革起着检查、监督、反馈和导向的作用.诊断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内容结构是否科学,课程目标达成度如何,都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采用利益相关者进行评价,不仅涉及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学习者,还涉及实施课程方案的高校教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对接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接毕业生入职导向的中学体育学科的专家.评价的内容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运动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能力和入职中学的发展潜力.
4 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当前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学分不达标,核心课程设置不符合《国标》规定.由此采用“类别+模块”的形式构建新师范认证背景下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处理好规定课程与自主开设课程的关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以及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再到综合实践的构建思路,遵循“学生中心、能力为重和系列课程组装设计”的原则,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邀请多个利益方参与评价,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