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拉班动作理论体系定律研究
2021-07-23辛明
辛 明
1920年,鲁道夫·拉班的第一部著作《舞者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Dancer/ Die Welt des Tänzers)出版,以此为拉班动作理论明确提出的标志,至今已跨越百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沉淀,以及接受“知识大爆炸”的洗礼,拉班动作理论越发广泛地被应用在艺术、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实践中不断被证明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彰显着这一理论的历久弥新。
拉班动作理论体大虑周,以“力效”(Effort)、“空间和谐”(Space Harmoney)、“动作分析”(Movement Analysis)、“拉班舞谱”(Labanotation)、“舞蹈创作表演”(Choreography & Mastery of Movement on the Stage)“动作教育”(Movement Education)等内容组成其科学理论体系。本文尝试用“公理化”方法,对拉班著述、书写的文献进行文本分析与逻辑研究,进而提出“拉班动作理论定律”。
总体来说,存世的拉班文献主要包括三大类:出版的著作①、发表的文章;未出版的书稿、笔记、研究记录;工作文件、往来信件等。这些文献主要以德语、英语两种语言呈现,特别是一些出版、发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语文献,阐述了拉班动作理论的架构,描述了其理论诉求的愿景,对宏观把握拉班动作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采用“形式公理化”的方法阐释拉班动作理论。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确认于欧几里得几何学,公理化方法进一步发展或具体化了演绎与归纳。通过公理化方法建构理论的公理体系,既充分考虑理论的假定条件,又不触及理论未知部分的逻辑结构,有助于展现理论的说服力与清晰性,也为理论发展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就公理体系而言,适用于纯数学的东西,也适用于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以及哲学的一切科学。”[1]37公理化方法的基本研究路径为:观察对象—归纳(或直觉)得出公理—公理演绎获得定理—应用定理分析对象。反复进行这一过程,最后取得定理与观察的一致。②公理体系主要由“不定义概念”“公理/公设/定律”“定义和定理”三部分组成。本文以“力效”“个人空间”“动力范围”③“和谐”为“不定义概念”;考虑到拉班动作理论的公理层面命题,主要从实践观察中抽取,故称之为“定律”。
通过对拉班文献的梳理,本文重点着眼于其著作中原作的文本内容,对拉班动作理论中的概念进行分类,反复比较推敲理论的主要观点,归纳提炼出具有原初意义的核心命题,表述为“拉班动作理论定律”:
拉班动作理论第一定律:动作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力效经济原则。亦简述为“拉班第一定律—力效经济”。
拉班动作理论第二定律:真实地表达情感时,动作内在力效倾向与外在形状变化表现一致。亦简述为“拉班第二定律—影迹合一”。
拉班动作理论第三定律:动作通过力效平衡达到空间和谐。亦简述为“拉班第三定律—空间和谐”。
本研究将上述三个定律统称为“拉班动作定律”,简称“拉班定律”,其表述内容均出自拉班著作,笔者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归纳提炼。在定律的陈述中,特别注意了拉班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语境”变化,以其理论更加成熟的晚期著作中使用的概念作为本研究的“术语”来源。拉班动作定律与拉班动作理论的关系,犹如牛顿定律之于物理经典力学,是理论内容的纲要与精髓。把握理论定律,根据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推导出理论中相对微观的定理命题,即理论观点。可以说,定律是沟通理论宏观概括与微观表述的桥梁,也是理论体系得以建构的支柱。析辨出拉班动作定律,不仅可以打通拉班动作理论的各个部分,更是系统观照拉班理论全貌的方法之一。
一、拉班第一定律—力效经济
拉班第一定律从“力效”使用的能量视角考量。拉班认为:为了追求生命保全,人的动作以“效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力效经济”对应英文“Economy of Effort”,从其著作《空间和谐》(Choreutics)④、《力效:人类动作的经济》(Effort:Economy of Human Movement)(下简称《力效》)中,可以发现这一定律的文本陈述。在《空间和谐》中,拉班用“力效经济”表述动作路径的空间占有规律;在《力效》中,拉班对这一定律就目标任务的高效完成展开对“力效经济”的讨论。
(一)力效
力效,作为拉班动作理论的核心概念,用来表征动作的综合效果,但在拉班的文本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后的学者,尤其是茵格·巴特妮夫(Imgard Bartenieff),对力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刘青弋认为,“人体动作的‘力效’属于动作内部力量变化效应的象征。它是一切动作的根源,为一切动作发生的内在冲动。”[2]
在拉班看来,尽管动作是“身体—精神—思想”三位一体的,但作为客观实在,应该有客观当量可以对其进行描述。从理论建立的初期,拉班对“动作”的观察就采取了“因素分解”的方式。《舞者的世界》中,动作因素分解为“力”(Force)“空间”(Space)“时间”(Time);《体操与舞蹈》(Gymnastics and Dance/Gymnastik und Tam)引入了第四个因素“飞行”(Flight);《舞蹈编导》(Choreography/Choreographie)中将“飞行”改为“不稳定性”(Lability);《力效》将四个动作因素正式规定为“重量”(Weight)“时间”(Time)“空间”(Space)“流畅度”(Flow)。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或者说在拉班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力效”的文本表现形式,力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有所不同。在《舞蹈编导》一书中,关注动作能量与空间的相互作用,以“舞蹈动力”(Eukinetics)⑤表述;在《空间和谐》中,关注其空间表现,则以“动态行动”(Dynamic Action)表述。力效概念的明确,显示出强大的解析动作与整合动作的能力,在动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拉班晚期著作中,动作的探讨主要以“力效”为基本言说单元。
“力效”与“动作”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重量”“时间”“空间”“流畅度”四个因素可以表征动作?拉班用心理学视角对“动作生成”进行了“显微”解读。拉班认为,一个动作行为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Attention)“意图”(Intention)“决定”(Decision)“进程”(Progression)。前三个阶段是动作行为的身体内在准备,在最后一阶段中,通过动作的流动,力效在身体上具体表达,外在动作随之产生。拉班指出:掌握了自身与空间的关系,就有了“注意”;掌握了自身与重量的关系,就有了“意图”;掌握了自身与时间的关系,就有了“决定”⑥89。拉班分解动作因素与动作需求满足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即:
注意—哪里—空间
意图—什么—重量
决定—何时—时间
进程—怎么—流畅度⑥86、127
动作形成过程中,四个阶段并非同时进行,而是依次触发。首先是“注意”,这一阶段是身体在搜集到的综合信息和细节信息之间进行思考取舍,往往是在不同空间选择,注意阶段身体部位的呈现受到注意范围的影响,身体部位会在空间中采取特别或一般的动作反应,直接(Direct)面对或迂回(Indirect)逃避;其次是“意图”,这一阶段,身体根据搜集到的信息的重要性进行判断,对事情轻重(急/缓)(Strong/Light)的面向进行考量;再次是“决定”,是身体前两个阶段的主张付诸行动的决断,行动力的快或慢(力效中的突然/持续Sudden/Sustained);最后是“进程”,即动作是如何开始和如何结束的,无论是小心翼翼地控制还是自由自在地进行,都涉及动作的精准性问题,即期待与实际动作不相似,常常表现为高控制的阻碍(束缚)(Bound),反向则为自由流畅(Free Flow)⑦。
作为笃定的“人本主义”者,拉班坚信“身心一体”,从心理学视角分解出动作合成的客观因素,阐释了动作的生成机制。而针对动作执行策略,拉班直接给出“力效经济”的原则。
(二)力效经济
动作执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外在路径。人们如何决定动作路径?
在《空间和谐》中,拉班在剖析了击剑和自由泳动作后,指出影响动作路径选择的两个因素:一是动作目的;二是人体的身体结构。拉班总结:综合来看,人们在实现动作目的的过程中,以“力效最经济”(The greatest economy of effort)原则选择空间路径⑧43—44。这是拉班第一次明确提出“力效经济”的观点。在这里,基于研究重点,拉班认为“力效经济”突出表现在动作的路径选择上,同时也指出了“力效经济”现象的普遍存在。
拉班和劳伦斯合著的《力效》一书,用副标题进一步表明其观点“人类动作的经济”(Economy of Human Movement)。在这本书中,拉班使用了“人类力效经济”的概念。“所谓人类力效经济,就是使受到训练的人用正确的方法使用自己的气力去驱动或辅助那些易于操作的高效机器。”[3]8《力效》一书,针对工业化大生产中,工人在不能自主改变工作条件的情况下,如何使身体以较小的损耗高效地完成工作进行讨论,“力效经济”关注的焦点针对工作效率。如何做到“力效经济”?拉班明确指出:“一般来说,以人类力效经济衡量的工作效率有两个指标:选择和指导。选择,就是让对的人做对的工作;指导,则包括对身体如何正确发力的学习。”[3]8
综合上述文本,“力效经济”具体到动作中,就是用最少的身体能量、用对的身体部位、做路径最小的变化,达到最佳的效率。拉班指出人类追求不同的动作目的,执行不同的动作时,都是本着“力效经济”的基本原则。故本研究归纳拉班第一定律时进行了文字概括,即“动作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力效经济原则”。
力效的四个因素里,“空间”实际是指动作路径;“重量”实际是运动部位所受重力(Gravity)在动作方向的分力(Force);“时间”是指动作执行所经历的时间;“流畅度”在外在形式上往往与“空间”重合,也常常被合并描述。空间、力、时间,对应的物理量则为位移(S)、力(F)、时间(T)。如果视“力效”为物理量,“力效”描述了“在时间(T)内,力(F)使物体发生位移(S)”,即“力效”可以看作类似“功率”的物理量,其表达式可以列为:
力效(Effort)=动作用力(F)× 动作路径(S)/动作用时(T)…(公式1)⑨
拉班把人体看作“身体发动机”(Bodily Engine),“力效”效能的最好展现就是力效获得最有效的应用⑩9。“功率”表征机械能量输出的效率,依此,“力效经济”可以理解为:动作目的相同时,如何付出最小值的力效。
(三)“力效经济”推演之定理
1.“路径最短”定理
拉班指出,人们按“力效最经济”选择动作的空间路径,但是在动作中如何具体实现?
一般来说,具体到每个人而言,在动作执行的一刻,其使用的最大用力是既定的,动作目的限制动作用时,从公式1中可知,动作路径最小时,力效的“值”最小,也就是力效最经济。即:动作用力、动作用时固定,动作执行采用最短路径。
如何实现“路径最短”?人体骨骼为关节链状连接,关节角度一旦改变,根据力学“平行四边形法则”,近躯体关节点时需要克服阻力,用力就要加大,即动作用力增加。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参与动作的肢体应尽量伸直。也因此,人体动作路径多呈现“弧线”形状。也就是说,动作目标位置已定、用力已定,动作空间路径选择以最短为原则。
“动作路径最短”,绝不能理解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路径”并非单一关节的两点间的路程,而是参与动作的所有关节历经的总路径。如“右臂侧平伸由右到前”,若仅仅关注右手,最短路径为连接“右”“前”的直线,但若要完成这个直线路径,必须弯曲右肘,这既加大了动作用力,也增加了参与动作关节的总路径。
所以拉班说:“所谓自然,对于所有活态有机体来说,就是在对抗时,用最简单和最容易的空间路径执行。这种对抗不仅仅对生死,也包括其他的行为,日常劳作也是一种对目标和材料的争斗与抗争。到处都可以看到力效经济的证明,包括各种的身体移动。”[4]45
2.习惯动作优先定理
人的身体结构有着自身的协调,一旦动作路径确定,动作“姿态”随之生成。“路径最短”定理也指出了动作姿态变化的根本原则。
人的动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三个方面:人体生理结构上的限制、动作执行的物理空间范围限制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制约与影响都会以路径选择体现在动作中。在这些影响的长期作用下,相对固定的动作路径就会以“习惯动作”的方式呈现。从力效的角度出发,拉班也称之为“习惯力效”(Preferred Effort)。
拉班认为,习惯力效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就能使用最小值的力效来执行动作;另一种是经过训练,并了解动作因素的关系和比例时,以更少的精力和更少的时间获得了熟练的技能。习惯力效在力效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13当代人体科学运动控制理论中,“动态动作理论”也论证了“个体在习惯动作中是最高效节能”的。[5]
根据“力效经济”定律,高效节能主要体现在“路径最短”上。即:在动作用力、动作用时没有特殊要求时,人们会优先使用最常用的动作路径完成动作,也就是说,动作执行时,习惯动作或习惯力效被优先使用。可以称为“习惯动作优先”定理。
拉班曾指出,力效经济的一种表现“就是让对的人做对的工作”[3]8。
而“对的人做对的工作”,即观察并选择动作执行者的习惯力效与工作所需力效的匹配度。具体而言,在选择管理阶层时,要求被选择者不仅具有通过观察习惯力效的动作轮廓(Movement Profile)来确定动作执行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做必要的决策(Decisionmaking Process)的能力。这是“习惯力效优先”在工业劳动操作中的具体应用。应用这一定理,我们还可以分析“动作项目参与选择原因”“动作基础训练意义”等动作研究课题。
3.身体部位参与动作选择定理
拉班观察人体动作时发现,受到生理结构限制,每个身体部位都有动作的极限范围。但两个或更多身体部位相互配合,人体可以触碰到更广阔的范围。就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普通人而言,上肢的动作范围相对较大,下肢的动作范围相对较小。
也就是说,人体的动作路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并非随心所欲,即相对固定。对于相同的动作任务要求,根据公式1可以推出,如果路径确定、时间确定,动作用力越小,力效越经济。也就是说,执行动作时,动作者通常依据身体部位的区域,选择参与数量少、用力最小的身体部位。这可以看作“身体部位参与动作选择定理”。
在运用这一定理时,要特别注意对“参与”的理解。本文中的“参与”,是指在人体动作过程中身体部位有意识地用力。比如,芭蕾动作中的“Passé”,初学者为了追求稳定性,主力腿的脚腕往往过度用力,但这样既增加了动作不必要的用力,又不利于调整重心。相反,主力腿的脚腕放松,动作“参与”部位减少,既省了力,又利于重心调向脚掌方向。这其中体现的“力效经济”推演之定理,对于动作现象分析非常重要。
二、拉班第二定律—影迹合一
拉班第二定律主要呈现在《空间和谐》《舞台动作探究》(The Mastery of Movement on the Stage)中。在《空间和谐》中,拉班将个人空间中的动作轨迹定义为“迹形”(Trace-forms),把力效意象空间变化轨迹定义为“影形”(Shadow-form)⑪,所以本文简称此定律为“影迹合一”定律。拉班原著中并无“影迹合一”对应的词汇或短语,但有非常明确的同义表达:“个人空间演化为相等动力范围的对应物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动力范围影形转变到个人空间,反之亦然。”[4]65《舞台动作探究》中,拉班从实践的角度对力效与动作呈现进行过多维阐释。
(一)“迹形”与“影形”
1.“个人空间”与“迹形”
拉班在研究中发现,人们无论静止还是运动,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且被空间围绕。这里出现两个“空间”概念,它们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为身体能达到的空间,后者是普通意义上的空间(绝对空间)。为了明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空间,拉班界定了“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单脚在固定点不移动,肢体所能达到的身体周围的最大空间。[4]
受到人体生理结构的影响,动作者的个人空间近似3/4的椭球形,这也是拉班用“-sphere”作为术语后缀的主要原因。为了方便研究,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个人空间多以立方体为模型,并突出强调个人空间的附着特性。拉班说:“我们从不离开我们的个人空间,并且总是像蜗壳一样背负着它。”[4]10拉班采用方向定位法,用27点(26个方向+个人空间中心点)描绘个人空间的标志性位置(见图1)。
图1 个人空间方向定义图
拉班认为,动作在空间中路径轨迹的形状构成了“迹形”。对动作者而言,动作的迹形呈现在个人空间中。拉班在进行动作的空间研究时,研究单位关注于动作“序列”(Sequence),即动作出发又回到起始位置,也就是在“环”(Ring)或“阶”(Scale)的层面上分析动作特征。所以一般情况下,迹形特指在个人空间中呈现的某个动作序列的路径形状。例如图2,即为防御阶迹形图。
图2 防御阶迹形图
2.“动力范围”(Dynamosphere)与“影形”
《空间和谐》中,拉班提出,“动力范围”是指“动作者动态行动建构的空间”[4]30。这其中,“动态行动”实际上就是“力效”⑧30。也就是说,动力范围就是力效建构的空间。力效如何建构空间?
拉班发现了力效因素的性状与维度方向的天然亲和性,即人体动作的自然感觉具有方向性⑫。
(1)身体向上延展,会有“轻”的感觉。轻,总关联向上的趋势。
(2)非常强的动作常常缘起于站立点下方,人们也很容易把强的动作与立足点相联系。所以说,强,总关联向下的趋势。
(3)身体交叉方向的动作空间范围受限于身体结构的要求。因此,直接的动作总关联动作肢体的对侧方向。
(4)肢体动作在自己的一侧总是带来空间使用的自由,既可以绕环动作,也可以是灵活的其他动作路线形状。因此,柔性总是关联一个开放的外向空间。
(5)突然、快的动作总是与收缩相关,整个身体收缩的自然方向看起来是向后。再者,以手臂为代表的肢体动作,在身体向后侧时,相对于身体向前侧要快些。因此,快、突然的张力关联向后。
(6)慢的动作似乎是释放到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进入前面的区域。因此,慢的动作总是关联向前。
通过“亲和性”关联,力效就会与个人空间中的方向相联系。例如“压动”(Pressing)力效,其重量因素为重、时间因素为慢、空间因素为直接,对应的方向分别是下、前、左,根据矢量合成法则,合成方向指向左前低。如此,八个基本力效分别对应个人空间的八个对角线方向,形成了类似于个人空间的动力范围。拉班在《空间和谐》中并没有给出动力范围示意图,但《力效》中有明确的展示(见图3)。
图3 动力范围图
拉班用个人空间的指示标记加上字母“S”表示力效的动态范围指示,并称其为“第二迹形”(Secondary Trace-forms)。比如,符号“”表示压动力效。类比于个人空间中,除了正常的伸展,还可以将个人空间加以限制或扩大,使用空间测量符号里的“x(小的,距离短的符号)”“(远的,距离长的符号)”表示个人空间内、外的空间位置。动力范围中至少可以用79个点来描述力效的第二迹形。在标记阴影力效或加强力效时,可以用第二迹形加“x”或“”符号标记,并在动力范围中对应地找到位置。《空间和谐》中,拉班指出:情感的变化流动,可以连接第二迹形绘出,也可看作动作的内在态度序列,它能够与同形状的个人空间迹形相联系。同时,拉班给出了动作内在态度序列在个人空间中可视化的表现示例(见图4)。这样,动力范围与个人空间也建立起“同型”的联系。
图4 内在态度序列在个人空间中的可视表现
为了方便研究,拉班把动力范围中内在态度序列的第二迹形变化路线称为“影形”。简单地说,影形就是动力范围中力效变化的轨迹。
(二)影迹合一
拉班的第二定律可以归纳为:真实地表达情感时,动作内在力效倾向与外在形状变化表现一致。动作内在力效倾向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动力范围中的影形,而动作外在形状的变化,就是个人空间中的迹形,所以本文将拉班第二定律称为“影迹合一”。
“影迹合一”是拉班动作理论中的“定海神针”。拉班认为,正是由于“影迹合一”,观察者才可以了解动作者的表达。同时,动作者通过练习特定的动作,也可调节情绪状态。有研究者质疑“影形”“迹形”的对应关系,但拉班坚持捍卫自己的理论:“我已经指出过,八个基本力效可以由围绕身体周围立方体的八条对角线方向完美地执行。每一个基本力效与一个明确的对角线方向的协调(见我的书《力效》与《现代教育舞蹈》)已经被经验证明是合理的,并且被普遍接受。”⑬本研究认为:“通过动作可以调节身心”,有着大量的实践检验,证明其足以表明“定律”的价值。
“影迹合一”也是拉班动作理论中的难点之一。关于“影迹合一”的内在机制,拉班在《空间和谐》中以“身体视角”的角度进行了剖析,但分析中有较多的“直觉”色彩,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研究者认为:拉班在对动力范围标准阶的推演中,运用了“拓扑”方法,所以“影迹合一”可理解为拓扑等价。拉班未发表的文献资料中,他试图通过围绕个人空间对角线的“形塑”样式重新描绘力效因素空间样式,进而证明“影迹合一”。这些证明方式需要进一步的确认⑭。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动作过程中,并非时时“影迹合一”。拉班在论述这一观点时,提出“意识冰封”(out minds seem to become frozen)的说法,也就是意识停顿或意识停滞。结合拉班理论的其他相关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此刻即舞动时的“天人合一”状态。考虑到动作的人类行为“公分母”性质,本文在总结这一定律时,以“情感真实表达”作为定律使用条件。
(三)“影迹合一”推演之定理
1.力效和谐法则
拉班发现,人们在执行动作的过程中,八个基本力效的组合有时并不能完全自由地连接。比如从扭动力效到压动力效,可以顺畅圆滑地转换,几乎没有中断就可以实现,而从压动力效到砍动力效,转化就非常困难,往往不得不中断。但是,从砍动力效到扭动力效的转化就非常容易,反之亦然。如何找到力效间的相互关系?拉班说:空间和谐领域最引人瞩目的发现是力效之间存在着奇异的亲近关系,而且这些关系能够被空间标识表达⑧。拉班借用直觉数学的思维方式,巧妙地利用“动力范围”的空间模型,解决了这一难题。拉班认为:动力范围模型上,共棱的两个力效是亲近关系,对角线关系的两个力效为对抗关系;两个对抗关系的力效,可以通过彼此的亲近力效流畅地转换。以冲击力效到浮动力效的转化为例(见图5),“亲近”转换有6条途径。力效转换过程中,亲近力效的连接方式,形成动力范围的影形自然序列,其转化过程流畅,也带来了对应动作的流畅自然,这就是力效和谐。
图5 冲击力效转化为浮动力效路径示意图
2.身心调节法则
基于对“影迹合一”的认识,拉班指出:如果按照影形的自然阶序列执行动作,就会创造出自然的、合乎人体生理结构的、渐变的、流畅的动态序列,对应到迹形中,就是和谐的动作序列。如果用迹形中的自然阶执行动作,也会获得和谐的影形序列。和谐的“影形”“迹形”序列可以调节人们的身心状态。实际上,拉班早期的著作《舞者的世界》《儿童体操与舞蹈》(Gymnastics and Dance for Children/ Des Kindes Gymnastik und Tanz)、《体操与舞蹈》(Gymnastics and Dance/ Gymnastik und Tam)中,都表述了类似的内容,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讨。比如,区分了“动作”“体操”“舞蹈”三个概念,指出动作的空间表现具有情感表达的功能。通过动作节奏练习,体会和谐动作可以调节人的身心状态。体操和舞蹈都是经过选择的动作,体操适合日常工作后的锻炼,舞蹈适合节假日。艺术舞蹈,是以“美”的形式表达情感,以空间定位的精确性和多样性区别于其他动作体系。拉班通过《空间和谐》中“影迹合一”的理论再一次深化了和谐动作的身心调节意义,同时在实践上深度拓展。拉班和乌尔曼利用二十面体和十二个顶点,设计出“A阶”和“B阶”。这两个动作序列,是典型的和谐迹形,沿着这些序列执行动作,既可以探索个人空间能抵达的区域,也会使情绪舒畅。本研究认为,“通过和谐动作可以调节心理情绪”的观点,可以视为“身心调节基本原理”。而这一原理,也是动作(舞蹈)治疗的基本出发点。
3.舞蹈创作“动作自身流动”基本规则
《空间和谐》一书中,拉班从身体视角分析动作,他指出,“身体意识并不是首先感知到固定的位置,而总是被动态冲动的每一个变化所驱使。动态冲动之间用结构复杂的空间来联系,带来了模糊、变化的情绪。”[4]88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做动作时,身体视角着重于动作内部影形的力效变化,而不是外在迹形的形成。这时,如果“意识”不参与或极少参与动作,即行动者不有意控制动作,力效变化所促发的动作就自然形成个人空间中的迹形,也就是说,“意识”不参与或“无意识”时,影迹合一。在动作观察者看来,动作“无意识”质量越多,动作越真诚自然。所以拉班说:“动作自身流动。”[4]44
《空间和谐》主要探讨广义动作的空间呈现,对动作执行者的身份、动作性质并没有严格区分。具体到“艺术舞蹈”,拉班从始至终强调“舞蹈动作”的“自身流动”。
《舞蹈编导》(Choreography/Choreographie)出版前夕,拉班向出版商谈及自己对舞蹈创作的基本想法:传统舞蹈编导“空间位置”导向的创作思路不足以充分表达舞蹈的思想情感,“新的编舞术不仅要展示位置,还要展示整个身体的张力,这种张力会自动产生肢体的姿态。这只能通过‘跳舞’而不是‘舞蹈’的知识来实现”⑮。前文已经提及,《舞蹈编导》中的“舞蹈动力”,后来逐渐转化为“力效”,且当时“舞蹈动力”的讨论也聚焦于动作外在样式与内在张力的关系。拉班指出,“表达性动作”(Statement Movement)的外在样式与内在张力就是“形式”(Form)与“内容”(Substance/Content)的关系。应该说,这是拉班对“迹形”和“影形”关系的基本认知。在《空间和谐》中,拉班通过影迹合一深入剖析了这一认识,并在结论上进行了升华。
第一届德国舞蹈大会(1927年,马格德堡)上,拉班将“艺术舞蹈”分为“纯动作”和“动作戏剧”两大类。后来的《舞台动作探究》中,拉班又将“艺术舞蹈”分为“纯舞蹈”和“舞蹈戏剧”,并突出“纯舞蹈”动作中的“无意识”特点。“纯舞蹈没有可描述的故事。尽管一个词就能描述动作,但经常是没有词句描述舞蹈内容。纯舞蹈的观众只能看见动作,并通过舞蹈中的节奏和形状来体验意义。纯舞蹈只用在节奏和形状讲述自己,这在一个不用逻辑定义进行价值判断和情感表达的世界中,常常发生。”[6]
本研究认为,基于“影迹合一”定律推导,舞蹈创作“动作自身流动”基本规则可视为拉班动作理论公理体系的定理。
4.日常生活动作“双纽线连接”法则
前文述及,“影迹”完全“合一”的使用条件为“情感真实表达”,即无意识的“天人合一”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主观意识”往往限制人们情感的完全真实表达,动作大多随着微小的情感起伏变化。拉班总结出“结形”(knot-form)和“扭形”(twist-form)的动力范围标准阶作为力效影形的典型模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影形呈现“双纽线”样式,依据“影迹合一”,对应到迹形上,外在动作也呈现“双纽线”样式。拉班指出,“动作来自或多或少可感知的内在扭动,结束于或多或少可感知的内在结”[4]98。即,非有意识地严格控制动作时:扭结动作之间转换采取“双纽线”样式。本研究认为,这可以视为拉班动作理论的“日常动作连接双纽线规则”。
“双纽线”常见动作样态,比如手腕转动,反映出情感状态的细微变化。这一规则表述并不复杂,但内涵十分丰富,拉班直言“动作是生活中的实在”:动作极端受限时,往往趋近双纽线中心表现的动态功能,甚至变化到无限小以至于无形;动作无限外展时,融合于可以无限扩展的双纽线边界,以至于不再具有可见或有形的空间特征。两个无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情感和动作混合体的最后的阶段。情感和动作虽然既矛盾,但又能被人们用大脑感知,身体经验因此也更加丰富。在有意识并有意义的动作迹形中,生命闪闪发光,生活亦情趣盎然。[4]100
三、拉班第三定律—空间和谐
《力效》《舞台动作探究》《空间和谐》中都有对拉班第三定律的内容陈述。其中“力效平衡”(Effort Blance)在《力效》《舞台动作探究》中有明确表达,而“空间和谐”的理念贯穿着拉班动作理论的全部。本质上讲,“力效平衡”就是“空间和谐”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实施。作为生命存在的表征,动作深深地嵌入生活之流中,第三定律中充分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这一定律在开放的系统中考量力效与动作,并在系统的动态中找寻相对固定的陈述。
(一)和谐
继承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古希腊先哲思想,借鉴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拉班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和谐”的认知与理解,并将其作为动作理论的思想核心。综合拉班的文献文本,“和谐”在拉班动作理论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自然法则、“数量”关系、既定结构、真实。
拉班把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应用于动作观察,“我们能够理解,所有的身体动作如同多面体形式碎片的连续创造。在解剖或观察晶体结构中,会发现身体遵循动态结晶作用法则进行自身建构。古老的魔法般的祭祀活动已经显示了这些法则的伟大应用。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关于规则立方体的描述即基于这些古老的知识。柏拉图曾跟随毕达哥拉斯的传统,据目前所知,在欧洲文明中,毕达哥拉斯是研究‘和谐’的第一人”[4]105。拉班强调,他只是“发现”了动作和谐法则,并不是“发明”。而更为重要的,是拉班完成了“和谐性原理”从“自然”到“生命”的推演。在《舞者的世界》中讨论晶体结构、植物细胞,在《儿童体操与舞蹈》中讨论孩子的“生命活力”,在《空间和谐》中讨论儿童和原始人的“动作天成”……拉班认为:无机物晶体、动植物、儿童和原始人,都是“天然”之物,“自然法则”自在其中。人类生命的种种“和谐”也在“自然法则”的统领之中。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拉班动作理论中,常常采用相等、对称、互补、黄金分割等数量关系论述动作性质,更为关键的是,拉班不断挖掘动作空间中潜在的“数量”关系,并予以充分揭示。比如拉班指出:人体动作的和谐关系,有如音乐和声,空间方向定位的组合顺序不同,就会产生调式调性不同的动作……⑯拉班甚至还设计了24个七阶动作序列,对应音乐中的调性转换。⑰
在拉班看来,宇宙和谐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就是自然界中的既定结构,人体动作的和谐在自然既定的结构中最容易形成。人体自然生理结构、柏拉图正立方体都是既定结构的典型表现。
拉班始终把动作视为“身体—思想—精神”的三位一体,强调“影迹合一”,所以,身心分离的动作,和谐性也消失殆尽。“一个农民和普通劳动者投入地劳作,动作组合或许粗糙、或许滞涩。但是,比起精致流畅、却没有情感的芭蕾表演,前者会让人感到更和谐,也更让人愉悦,因为动作表达他们自己的真实。”⑱拉班认为,真实是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空间和谐
基于以人文关怀为理论的精神指向,拉班将理论的主题—“和谐”—赋予了生命状态的综合表征,“一个人在智力、情感和积极行为的所有领域都表现出有序的精神状态,他将是最和谐的,而且这也清晰地表现在他的动作中”[7]320。在拉班看来,人类所有的行为态度、精神状态都有夸大的特征,而其对立面往往不被人注意。“当遇到一个人,他的所有行为举止和行动过程都有能力去平衡对立的两极,我们可能倾向于说他真的很和谐。”[7]323所以,平衡是达到和谐的最有效方法。
拉班指出,任何力效行为都有其价值取向,就是身体保持或构建平衡以满足生存需要;保持平衡,就要根据个体的力效特点或内容,推动身体和思想的互惠;平衡也需要与环境适应,无论是个人追求长远目标的付出还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偶尔努力,都有其价值取向。⑥119由此看来,拉班将“平衡”分为三个层次:生理需要的身体平衡、表达需要的身心平衡、发展需要的环境平衡,而满足三个层次平衡的基础则是通过动作达到身体平衡。理解拉班的“平衡”,要注意到拉班对“平衡”认知的动态视角,拉班认为,“平衡”既是和谐的过程,也是和谐的表现。动作、力效以天然的“空间”属性,使得“空间和谐”得以呈现。本研究对这一定律表述为“动作通过力效平衡达到空间和谐”。
从严格意义上说,人体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即使“静坐”,呼吸也会带来身体重心的微小变化,只不过我们通过骨骼肌肉的调整,使身体整体相对静止。如何理解平衡?拉班设计出“动作标准阶”(见图6),并展开讨论。
图6 标准阶迹形图
如果平均分割标准阶,隔点连接标准阶迹形的标志点,就将其分成两部分,迹形是规则的六边形。类此,隔2点、隔3点、隔4点、隔5点连接,迹形都是规则图形,或四方形,或三角形,或直线。动作执行规则形状迹形时,可以形成对称动作,身体相对平衡。若不平均分割,则产生不规则的多边形,将形成非对称动作,就会引起另外的非对称动作来维持平衡。如何维持?拉班把标准阶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个人空间中,前面六个动作与后面六个动作的迹形是平行的,但方向相反。据此,拉班敏锐地指出:动作流动中,平衡的实现可以分为“即时的动作平衡”“历时的反向动作平衡”。
正是基于对平衡的动态性状认知,结合动作“身体—精神—思想”三位一体的理念,拉班动作理论突破动作本体研究的封闭系统,以其人文关怀夯实了应用理论的开放系统根基。
(三)“空间和谐”推演之定理
1.力效补偿定理
如前文所述,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中“习惯动作/习惯力效优先”。而这些习惯性动作或力效往往是非对称性动作,其动作肌肉的反向张力就此形成。长此以往,反向张力的生成性能量就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拉班发现,过度使用或强调某一力效或某一力效的成分,会造成痉挛、易怒、懒散、拖沓等身心问题;而不完全的力效被过分强调或偏重,则会引发危险状况,比如难以控制的痉挛;某一基本力效过于集中地使用并强调其所有成分,则会导致正常功能的失常。⑲
为了避免由过度使用习惯力效带来的身心伤害,拉班提出了“力效补偿”的办法:人们的习惯力效必须与其对抗力效保持平衡,当工作任务或某种不利的状态要求过分使用某种力效时,其对抗力效可以自动补偿。⑩45本文视其为“力效补偿”定理。
正如身体平衡可以通过延长反向平衡动作的时间实现,“力效平衡”可以在完成动作任务后,再选择任务,使用力效的对抗力效进行“力效补偿”训练。
正是基于“力效平衡”“力效补偿”,拉班发展出动作力效的观察、描述、评估办法。这套办法对力效因素的“等级”“强度”“变化过程”都有程度上的区分。⑳应用这套办法,既可以记录、描述力效,也可以分析力效选择,为实施“力效补偿”提供“度量衡”。目前广泛使用的“拉班动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analysis)的核心内容,也以拉班“力效平衡”“力效补偿”为理论基础。
2.“力效比思想观念更易传播”定理
拉班研究“力效平衡”“力效补偿”,主要基于《力效》写作的背景和目的。一方面,是应工业和企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选择员工的现实所需;另一方面,则通过培养员工与工作岗位吻合的力效习惯,提高工作效率。在研究中,拉班发现,人们选择力效,既有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影响的因素,而且力效还可以传播(Transmit)。
拉班在《力效》中指出力效传播的特点:“力效比思想观念更容易传播。小组或班级中,慵懒或勤奋的气氛是可见的现实。对于一个新成员来说,尽管他个人有比较占优势的力效质感,但也要屈从于群体。无论是高兴还是不快,群体情绪似乎经常从力效趋势变化中传播,或无控制地增长。”[3]75本文将“力效比思想观念更容易传播”视为拉班动作理论的定理之一。
3.动作合唱“舞者间力效协调”基本规则
在《体操与舞蹈》中,拉班首次提出“动作合唱”(Movement Choir/Bewegungschor)概念。他认为:作为一种集体动作形式,动作合唱是介于体操和舞蹈之间、介于教育和“节日庆典”之间的活动,能够引导参与者去追求快乐的人类价值观,而且参与者之间可以通过动作体验进行彼此的陪伴。㉑
拉班把“动作合唱”视作“动作作曲方式”。类比动作阶与音阶,拉班认为动作序列可以像音乐旋律一样呈现在空间中。同理,类比声乐合唱与交响乐,拉班发展出“动作合唱”。乐曲创作要满足各个声部间的协调平衡,动作合唱就得要求舞者间的力效协调平衡。这也可以视为拉班动作理论的定理之一。
动作合唱要想取得作品的整体“协调”,舞者之间必须实现力效平衡。类似于音乐中的“和声”,动作合唱的舞者之间需要不断调整彼此的动作来适应同伴的动作,舞者间的动作协调,也就平衡了彼此的力效,整体作品达到协调。即“动作合唱”是动作参与者构成的系统中形成总体力效平衡。
乐曲创作可以直接在谱面上进行,动作合唱也可以“纸上谈兵”。凭借“动作合唱”创作法,拉班创作了一系列“动作合唱作品”,《泰坦》(Titan)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部作品的视觉源于动作感。它的经验也只有通过这种感觉才有可能获得。无论是谁研究了运动符号的书面版本,也许都会想到类似于我在这里所做的类比。”[8]
“动作合唱”的创作与实践,是实现空间和谐的有效途径。“动作合唱”中,通过彼此间的总体力效平衡,个体动作空间与集体动作空间实现“空间和谐”。这样的空间和谐,有利于所有参与者达到“合一”的状态,共同体验宇宙的自然法则。
4.动作与社会变迁基本规律
拉班在《力效》中提及“集团力效”(Collective Effort)的概念,但并未进行严格定义。江东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集团力量的形成和日益加强,共同的生存方式和统一的行动思维凝聚成具有整体意义的‘集团力效’”[9]。共时地看,集团成员动作选择的趋同性表现在“集团力效”上;历时地看,社会变迁中的动作变化表现在“集团力效”的变化上。集团力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舞蹈动作的时代变迁。
动作的时代变迁,其实质还是力效平衡的作用。在对人类行为的系统研究中,拉班发现了一种平行状态。
个体生活历程中动作感觉的发展与人类历史中动作知识的不断精深细化进程是类平行的状态。从婴儿期第一个身体动作到青春期动作风格形成的发展过程,可以类比为原始舞蹈发展到当下舞蹈的过程。儿童动作的发展与舞蹈中社区动作习惯的发展都是不间断的。在这当中,原始风格的螺旋反复是清晰明显的。每一个新力效组合的发现在一个时期内都被珍视,并被当成动作习惯的偏爱,但其后,一个回到更加原始的动作方式会短暂回潮。因为人们认识到,对力效质量中个别质量特征的特别对待是危险的。如果灵巧和轻盈被专门精雕细刻,那么身体力量就会退化;如果幅度大的、灵活的动作不再流行,僵硬的动作就会复现;如果肢体端点的延展被偏爱,快速果断的能力就会被削弱。[3]145
用宏大的社会变迁视角审视舞蹈动作,是拉班对“力效平衡”应用范围的拓展。受到人们偏爱的力效组合,往往体现为时尚动作,但由此带来的力效平衡缺失并不总是被人们认识。而厌烦了时尚动作的人,创新动作时常常从与主流动作的尖锐对抗开始。在社会变迁的大时空下阐释新舞蹈和新动作的变化,“力效补偿”由此显而易见。关于动作在社会变迁中的变化,人们或多或少有意识地尝试把失去的或被否定的力效强调出来,以达到系统的总体力效平衡。
拉班仔细考察了欧洲舞厅中马克西舞、狐步舞、查尔斯顿舞、伦巴、吉特巴不断更迭的流行趋势,也站在舞蹈史的角度分析了本土舞蹈受外来舞蹈影响的动作表现,他鲜明地指出:舞蹈特点的时代变化出于对“力效平衡”的根本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对力效补偿深层次的需求。“在个人生活历程和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不间断地追求力效平衡的精准。这种精准,被逐级探索,而且反反复复,对新动作可能性的发现,引导了时尚和时代风格,在这当中,对几个力效质量的偏爱,危及力效平衡应用。”[3]146
这也进一步说明,“力效平衡”是系统内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在平衡过程中,不同力效的不同成分根据系统内外状态的变化,在系统边界内进行相应的调节。动作系统总体的力效平衡状态随时有可能被某种力效因素打破,并在系统内部因素的相互协调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上述对拉班动作理论公理体系的建构,并非拉班动作理论公理体系的唯一形式。“不定义概念”的确认,影响公理体系的整体架构。前文已经提及,本文采用“形式公理化方法”,所呈现的内容只是拉班动作理论的一种公理体系建构表述。再者,就公理体系本身而言,也并非理论的终极陈述。“没有一个公理系统是最终形式……不存在完备的公理系统。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公理系统。”[1]218—219
需要特别指出:利用拉班定律分析和阐释动作行为、舞蹈作品或舞蹈文化现象,要注意理论的应用条件,同时也要注意文化视域内的“文化测不准原理”(Principle of Culture Indeterminacy)和“文化相对性原理”(Principle of Culture Relativity)的使用。拉班第一定律—“力效经济”、拉班第二定律—“影迹合一”适用于封闭系统;拉班第三定律—“空间和谐”适用于开放系统;对复杂问题的探讨,常常需要三个定律相互结合。
拉班动作理论历久弥新,其十足的韧性、丰满的张力来自理论本身的创新基因和开放格局,正如“拉班舞谱”“拉班动作分析”对拉班动作理论的补充与推进,随着对客观世界探索的延展深入,人们对拉班动作理论也会有更前沿的发现、更圆满的阐释。
【注释】
① 拉班已出版的主要著作如下(为方便阅读,本文将中文译名列于著作出版信息之后):LABAN R.Die Welt des Tänzers[M].Stuttgart:Verlag von Walter Seifert,1920.(《舞者的世界》);LABAN R.Des Kindes Gymnastik und Tanz[M].Oldenberg:Gerhard Stalling Verlag,1926.(《儿童体操和舞蹈》);LABAN R.Gymnastik und Tanz[M].Oldenberg:Gerhard Stalling Verlag,1926.(《体操和舞蹈》);LABAN R.Choreographie[M].Jena:Eugen Diederichs,1926.(《舞蹈编导》);LABAN R.Schrifttanz[M].Vienna:Universal Edition 9600,1928(《动作描述》);LABAN R.Ein Leben fur den Tanz[M].Dresden:Carl Riessner Rerlag,1935/LABAN R.A Life for Dance[M].ULLMANN L.,trans.London:Macdonald & Evans LTD,1975.(《为舞蹈生活》),1935年德文版在德国出版,1975年,丽莎·乌尔曼(Lisa Ullman)翻译并注释,英文版在英国再版;LABAN R,ULLMANN L.Choreutics[M].London:Macdonald & Evans LTD,1966.(《空间和谐》),1938—1939年拉班用德语独立完成理论部分。1966年,英国首次发行时,乌尔曼补充理论的实践应用部分;LABAN R,LAWRENCE F C.Effort:Economy of Human Movement[M].London:Macdonald & Evans LTD,1947.(《力效》);LABAN R.Modern Education Dance[M].London:Macdonald & Evans LTD,1948.(《现代教育舞蹈》);LABAN R.The Mastery of Movement on the Stage[M].London:Macdonald& Evans LTD,1950.(《舞台动作探究》);LABAN R.Principles of Dance and Movement Notation[M].London:Macdonald &Evans LTD,1956.(《动作描述规则》);LABAN R.A Vision of Dynamic Space[M]//ULLMANN L.LABAN Archives.London:Falmer,1984.(《动态空间的视角》)(拉班未发表文献汇编),乌尔曼编译,1984年,英国出版。
② “公理法”相关内容参见:M.R.斯比格.理论力学:理论与习题[M].马远良,钱开鲁,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12;孙世雄.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和历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02—160;马里奥·邦格.物理学哲学[M].颜峰,刘文霞,宋琳,译.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4—246.
③ 本文“动力范围”(Dynamosphere)采用刘青弋的译法。
④ 《空间和谐》,1966年在英国首次发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空间和动作的新视角”,拉班在1938—1939年间用德语独立写作完成;第二部分“空间动作基本原理”由乌尔曼主笔,在实践技术层面对拉班空间和谐理论做了进一步解释。关于“Choreutics”一词,作为书名,拉班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可以解释为各种形式和谐动作的实践研究”。该词在华语地区有“动作律动学”“人体动律学”“空间学”“动作谐和”等多种翻译。刘青弋在《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2004)中用“空间和谐”概念阐述了拉班动作空间理论的基本思想。结合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个人空间”“动力范围”等翻译,笔者认为“空间和谐”翻译更加合适,故采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第三定律“空间和谐”采用“Space Harmony”译法,是鉴于空间概念的更大外延,比如社会空间等。
⑤ Eukinetics中“eu”来自古希腊语,是“好”(good)的意思,“kinetics”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动力”,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动作”(movement)。在“力效”概念没有明确以前,包括拉班到英国后,一直使用“Eukinetics”阐释其动作理论。戴爱莲先生就是在“力效”概念形成前,在英国学习了拉班动作理论。回到中国后,戴爱莲先生把“Eukinetics”翻译为“舞情”。而“力效”概念由郭明达回国后在传播拉班理论时翻译,并被中国学者采纳沿用。
⑥ 参见:LABAN R.The Mastery of Movement[M].Boston:PLAYS,INC,1971.
⑦ 动作与力效的四个阶段表述参见:LABAN R.The Mastery of Movement[M].Boston:PLAYS,INC,1971:127—131;DAVIES E.Beyond Dance:Laban’s Legacy of Movement Analysis[M].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01:63.
⑧ 参见:LABAN R,ULLMANN L.Choreutics[M].Alton:Dance Books Ltd.,2011.
⑨ 参见:辛明.拉班动作理论的定律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55.
⑩ 参见:LABAN R,LAWRENCE F C.Effort:Economy of Human Movement[M].London:Macdonald & Evans LTD,1974.
⑪ 本文“迹形”(Trace-form)、“影形”(Shadow-form)采用刘青弋译法。
⑫ 参见:LABAN R,ULLMANN L.Choreutics[M].Alton:Dance Books Ltd.,2011:31;NEWLOVE J,DALBY J.Laban for All[M].London:Nick Hern Books Limited,2004:141—143.
⑬ 参见:拉班手稿,现收藏于英国国家舞蹈资料中心。CARLO-LYNNE M.Laban Archive[Z]//The Harmonic Structure of Movement,Music,and Dance According to Rudolf Laban:An Examination of His Unpublished Writings and Drawings.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9:308.
⑭ 参见:CARLO-LYNNE M.The Harmonic Structure of Movement,Music,and Dance According to Rudolf Laban:An Examination of His Unpublished Writings and Drawings[M].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9;SUTILN.Laban’s Choreosophical Model:Movement Visualisation Analysis and the Graphic Media Approach to Dance Studies[J].Dance Research,2012,30(2):147—168.
⑮ 参见:拉班1920年给出版商的信件,现保存在利兹大学图书馆。MCCAW D.The Laban Sourcebook[M].New York:Routledge,2011:97.
⑯ 参见:MALETIC V.Body-Space-Expression:The Development of Rudolf Laban’s Movement and Dance Concepts[M].New York:Amsterdam,1987.
⑰ 参见:CARLO-LYNNE M.The Harmonic Structure of Movement,Music,and Dance According to Rudolf Laban:An Examination of His Unpublished Writings and Drawings[M].New York: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9:241—246.
⑱ 参见:拉班手稿,现保存于英国拉班中心。MCCAW D.Laban Archive[Z].(NRCD,L/E/38/4.)// The Laban Sourcebook.New York:Routledge,2011:329—330.
⑲ 参见:LABAN R,LAWRENCE F C.Effort:Economy of Human Movement[M].London:Macdonald & Evans LTD,1974:46—48;LABAN R.The Mastery of Movement[M].Boston:PLAYS,INC,1971:145.
⑳ 关于力效因素详细区分,参见: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7—51.
㉑ 参见:MCCAW D.The Laban Sourcebook[M].New York:Routledge.20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