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经济引领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

2021-07-23范玉仙

关键词:国有经济高质量国有企业

范玉仙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高水平状态,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111-122。具体来讲,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宏观经济可持续和均衡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分配合理,实现微观企业生产服务效率提升、品质保障和组织管理高效[2-4]。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和人口大国,要实现这一发展转变并不容易,需要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作为支撑和引领。国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国家制度的政策规定性,更具有其根本属性和强大功能所决定的客观必然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从制度层面讲,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毫无疑义的,中央政策也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在国有经济改革的具体问题上,有观点认为,只要中国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就可以忽略所有制问题上的差异。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既然私营经济可以发挥市场竞争的独特优势,克服传统国有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低下等问题,那么国有经济就应该给私营经济让位,并宣称只要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经济实现繁荣强盛,就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国有经济的比重。理论界的这些声音也导致一些改革推行者虽然主观上表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但实践操作的宗旨和目标还不清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问题上出现“一哄而上”“一混了之”等乱象,与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产生背离。

产生这些错误倾向的根本原因,一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对中央关于基本经济制度表述的变化缺乏深刻理解,对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机制缺乏正确认识;二是仍然没有摒弃“唯GDP”发展思维,单纯以速度和效率作为经济成分进退的标准。面对新时代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入研究国有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厘清其内在逻辑,阐明国有经济保持主导地位的理论与现实依据,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亟待深化的重要课题。

目前已有很多文献对国有经济作用地位等问题进行理论阐释[5-7],很好地推动了国有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本文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在论证国有经济对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逻辑”基础上,将这一问题纳入“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框架,剖析其内在机理,以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改革保持正确方向提供理论遵循,也为实现国有经济自身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8]。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见,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和主导作用,首先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性质决定的。

虽然不同国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手段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异,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性质有根本区别。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国有经济只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是国家维护经济运行的工具[9],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所采取的权宜之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国有经济作为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成分,其目标是消灭阶级剥削,建立广大劳动者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10]233。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由国家政权或政府行政机构代表人民拥有、控制并经营的经济成分。因此,国有经济实体从事经济活动必然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这是国有经济发展始终坚守的根本阶级立场。国有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的基本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11]175。那种在政治上宣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在实践中弱化国有经济的主张和政策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危险的。

国有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经营活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手段,以满足民生需求和民生改善为宗旨,当二者出现矛盾时,国有经济主体必然以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为指导,以国家战略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优先目标,这与私营经济主体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有本质不同。根据商品二重性原理,企业生产的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从人类生产活动的本真意义来讲,生产就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的真实需要[3]9,而价值反映的是物质商品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获得使用价值的手段。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具有不断带来剩余价值的强大魔力,使私人企业将增加商品的交换价值量作为生产经营的首要甚至唯一目的。假使可以通过投机、掩盖真相等方式使企业不生产或少生产使用价值就能获取丰厚的价值增值,企业甚至会不择手段突破法律或道德的约束去追求更多的交换价值。现实中,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以及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产品都是这种机制作用的结果。而真正能克服这种价值逻辑,从人类需求的本真意义出发,自觉提供商品高质量使用价值的,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将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具有内在效率的市场经济完美融合,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出发,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有经济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领航者,也是关键时刻的社会责任担当者。在面对重大困境时,国有经济必会勇担责任。例如,2004—2012年间,由于煤炭价格上涨、煤电联动政策改革未到位,五家电力集团企业顶着亏损压力坚持多发电,目标就是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际国内很多企业都通过裁员缓解企业危机,国有企业承诺并切实做到不裁员,对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和人民生活保障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国有医院及医护人员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国有生产企业全力以赴生产防疫物资,迎难而上推进复工复产,主动服务国家经济恢复,开启“春暖花开国聘”行动助力“保就业”,很好地诠释了国有企业的社会担当。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天然优势,可以有力、高效地执行国家经济发展任务,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承担保障民生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成为每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经济质量提升的主要着力点[12]。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初创期,面对国民经济整体凋敝、群众生活困苦不堪的惨淡局面,政府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虽然被证明是缺乏效率和活力的,但客观地讲,在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的境况下,只有这种体制才能充分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使中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基本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夯实了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基础,保证了国家安全,并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政治上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但国内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290.0亿元增长到1977年的3 221.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48%[13]9,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力量集中、目标一致、调度灵活、综合平衡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实行“有退有进”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当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时,国有经济承担了交通、通信、能源、原材料等基础领域的投资建设。在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条件下,这些领域的有效规模较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是私营部门无法承担或不愿意投资的领域,唯有国有经济能担此重任。当前,中国经济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聚焦绿色可持续生存环境、公平教育、高质量医疗资源等方面的需求,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国有经济正在通过深化改革做出适时调整并发挥其优势。

二、国有经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构成和核心要素,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生产力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以全体中国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4]10保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能有效保障生产力发展遵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避免陷入“为发展而发展”“只见物质不见人民”的错误倾向[15]。在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方面,国有经济具有独特优势。

(一)国有经济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主体

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生产力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示出巨大作用。许多学者认为,国有经济由于行政垄断、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等原因导致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活力不足[16-18],因此将中国整体的创新不足归咎为国有经济。事实上,国有经济不仅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担当。国有经济在实现国家技术创新战略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特殊使命,在特定领域技术创新中有特殊用武之地。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主要靠国有经济所建立的技术创新体系来实现。无论是能“上天入地下海”的中国重器,还是捍卫国家安全的导弹、航母,无论是标志中国名片的特高压、高铁、通信网络,还是彰显中国力量的援外港口、公路和油气管线建设工程,都由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所具备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整个国家和各个行业重大技术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是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反过来,这些重大技术创新领域的鲜明特征也决定了其必须依赖于国有经济:一是需要大量资金和高层次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强度大;二是属于基础性和公共性领域,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具有共用性,可以成为其他产业新技术创新的支撑,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品性质和很强的市场外部性;三是具有持续性和累积性,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甚至比民营企业历史存续时间还要长;四是某些技术需要满足特殊国情下的特殊需要,例如通过高铁建设满足中国人口多、流动性大的运输重任;五是有些技术创新涉及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如核工业、航空航天等[19]。这些特点决定了私营经济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强大的实力主导国家重大技术创新。

表1展示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R&D投入产出及其在全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占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在经济改革大背景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单位数量大幅削减,国有研发机构和研发人员占比也大幅降低,2016年二者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13.52%和22.1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企业技术经费投入和技术产出占比却比较大。其中,2016年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在全国企业中占比39.3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56.23%,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35.11%,充分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家技术创新方面的绝对优势及其所承担的重要责任。

表1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R&D投入产出及其在全国高技术产业中的占比

(二)国有经济是保护和提高生态生产力的核心力量

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污染的加重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成为限制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因素[20],经济增长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也会逐渐变为负效应[21]。人类未来发展取决于生态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EB/OL].(2013-05-24)[2020-08-30].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1608764.。国有经济在石油石化、电网电力、煤炭、通信、航运等基础设施行业分布比例较大且较为集中,这些领域是高耗能行业,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阵地,因此客观上决定了国有经济是推动我国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而且,与私营经济相比,国有经济的性质以及政府的环境考核机制决定了其在追求经济利益和获取利润的同时,更能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宗旨,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自觉接受监督,落实环保政策。2008年国资委1号文件印发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中央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之一(2)关于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08-01-04)[2020-08-30].http:∥www.sasac.gov.cn/n2588025/n2588119/c2705671/content.html.。反过来,环保行业的政治性、公益性和工程基建属性也决定了环境保护必须以国有经济为主导。

从目前来讲,国有经济是环境保护的主要投资者、环保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公共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图1展示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2012年之前称为“环境管理业”)的法人单位性质分类,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结果显示,2012年以后,由于事业法人单位数显著减少而使国有经济单位数的比例(该行业国有单位数和事业单位数之和占所有单位数的比例)出现明显下降趋势,2017年降为23%,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国有经济仍然居于主体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工业企业中,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数占比仅为5.1%。特别是国有企业通过多轮改制建立起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但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能力,为其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1 按类型划分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业法人单位情况

图2进一步考察了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相比于国有单位数的较低比例,国有经济在环保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却比较高,且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2017年国有控股企业在环保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总量的69.05%。当然,面对目前严峻的环保形势,国有经济依然需要在环保技术、环保投资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提高生态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

图2 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国有占比

(三)国有经济是产品高质量标准体系的主要建立者和维护者

产品质量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最现实体现,也是高质量生产力发展的最终表现形式。质量标准体系是企业实现高质量生产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生产应遵循的标准底线。在国内,国有经济既是很多重要行业和领域构建标准体系的主导者,也是质量标准体系的优秀践行者以及提高经济总体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的主要引领者。图3计算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国家标准数、销售产值、企业户数三项指标在全部工业企业中的占比。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形成的国家标准数比例大于企业数比例,表明国有企业在质量标准上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且国有企业销售产值的比例远大于企业数占比,从侧面反映出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高认可度。另外,从国家质量监督局公布的不合格产品和所涉企业等抽检数据来看,国有企业的不合格产品和质量问题恶性事件非常少。

图3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家标准、销售产值和企业户数占比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年鉴》,其中“国家标准”的相关数据在2016和2017年缺失。

在国际上,近年来我国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率先参与到国际标准化工作中。2007—2016年,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累计达1 700多项,其中,国有科研院所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是主力军(3)中国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 700多项知识产权强国具坚实基础[EB/OL].(2019-04-25)[2020-08-30].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19-04/25/content_21697935.htm.,为我国在国际经济布局和国际贸易中争取了更多话语权。

三、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调整中兼顾效率和公平正义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改革的先行者,通过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国有经济在生产、组织、经营机制等方面逐步实现自我完善,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组织管理效率,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服务全体人民的性质不动摇,在改革中兼顾经济效率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推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在改革中践行公平正义理念

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动摇,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动摇。无论国有经济改革中经营机制如何变化,国有经济服务于全体人民,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功能都不会改变。经过改革,这种功能不但没有削弱还不断增强,成为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渠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绝对控股,推动大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开发和建设全覆盖。以高铁为例,截至2019年底,中国高铁营运里程达到3.5万千米,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覆盖范围从一线城市渗透到三、四线城市,而且我国是高铁票价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二是通过改革提升经济绩效,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国有经济向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上缴利税的数额逐年增加,是政府实行转移支付、增加和普及社会福利的重要来源。而且,在财税改革过程中,为了扶持私营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实行减税降费;另一方面增加国有金融机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弥补财税缺口,这意味着国有经济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为私营经济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三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允许员工持股,这既是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改革成果向人民分享的最直接方式,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图4比较了国有工业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的利税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结果显示,2000—2016年国有工业企业单位产值利税比(国有工业企业利税/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最高为74%,最低为16%,而其他工业企业一直维持在5%~9%的较低水平。市场化改革使许多社会性事务从国有企业剥离出来,在2012年以后这一比例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绝对比例一直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从国有工业企业利税占总体工业企业利税的比重(国有工业企业利税/工业企业利税)来看,2000年以来虽然在缓慢下降,但相较于单位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国有企业创收比例仍然很可观,2016年达到35%;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国有工业企业单位产值利税比和占总体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高达74%和59%,反映出国有企业在重大危机中的突出作用。

图4 国有企业利税及占比情况

(二)在改革中优化资源配置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并不等于单纯的计划经济,其发展并不排斥市场规律,也不排斥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相反,国有经济的发展是对二者的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22]63,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所有制问题上的重大突破。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依靠国家指令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束缚。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创新性地将计划与市场相统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线,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引领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国有经济通过对资本、价格、政策等方面的引导,促进了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格局和发展环境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已逐渐消失,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面对新情况,国有经济依然要作为主导和突破口,通过对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的选择,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技术、人力资源、知识资本的投资比例,引导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引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结构红利”和“技术红利”中要质量和效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实行“有退有进”的发展战略,对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领域的过剩产能进行重组清退,在清理“僵尸企业”,降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比重的同时,盘活现有资源,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互联网+”为依托促进新经济发展,增加高端产品供给,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过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国有经济改变了过去单纯依赖“规模大”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发展方式,在企业外部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机制,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监督服务功能,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在企业内部,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私人资本参与企业经营,推进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使企业在管理、经营、用人、激励等方面逐步实现市场化,从内在机制入手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运行和管理效率。同时,国有经济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为私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物质技术条件,引导私营经济较快较准地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也避免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滞后性和资源浪费。

(三)在改革中优化组织和管理模式

国有经济的变革与自我完善是引领社会主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在坚持基本性质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促进企业效率提升,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既展现了国有经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检验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相容性问题,表现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综合起来,目前国有经济改革可以归结为“分层—分级—分类”的立体化改革模式(图5)。其中,分层管理是指政府对国有经济的管理由“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形成由“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体生产企业”所构成的央企或国企系族,管理上形成“监管层—出资层—经营层”三层管理模式[23],推进实现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在这种模式下,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直接代理人,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进行监管,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的职责,通过资本运作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并且通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嵌入党组织功能,负责对所投资企业的战略管控和财务监管。截至2019年4月,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试点共有143户。这两类公司将国有资本注入实体企业,由实体企业对相应的资产进行经营,处于“经营层面”的实体企业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可以自主安排企业的产销活动,可以自主支配自留资金,有权进行人事任免,可以制定符合企业目标的工资激励制度,实现组织管理模式上的市场化。分级管理是指根据资产重要性、产业地位等的不同,将国有经济的监管级别划分为中央、省级和地市级三类,然后按照各层级政府和地方发展的要求,对各等级企业分别实行管理。分类管理是指将实体企业按业务性质划分为公益类、功能类和竞争类企业三种,为了保持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三类企业中持股不能突破相应的下限,即公益类国有企业应坚持国有独资,功能类国有企业保持国有资产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而在竞争类企业中国有资产不谋求控股地位(4)国资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6-12-07)[2020-08-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61700.htm.。

图5 国有经济立体化改革模式

依照这种立体化改革模式的顶层设计,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监管与运营体制,使各级、各类、各层国有企业都自觉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改善公司治理机制,释放国有经济活力,激发创新动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提质增效增强国有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使国有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力量,同时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

(四)在改革中实现与其他经济融合发展

国有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晴雨表。目前所进行的深化改革,不仅为国有经济自身实力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也在改革中实现了与其他所有制经济成分的融合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也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集中反映。国有经济通过以下途径发挥对其他经济的引领作用:

一是经济活动的示范效应。国有经济是民营经济学习、取经和效仿的主要坐标,通过执行和响应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管理和宏观调控,实现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示范效应,引领其他经济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生产服务质量、增强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国有资本杠杆效应。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引进战略投资者,还吸引大量闲散资本的投入,这些投资者不仅带来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社会资源、管理智慧和活力之源。通过改制,一些竞争类企业中国有资本在绝对比例上可能并不是绝对控股,甚至也不是相对控股,但是国有投资公司以少于过去的资本量带动了更大规模企业的发展,实现国有资本杠杆效应,放大国有经济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协同发展。以中国联通混改为例,公司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引入与自身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战略投资者,如中国人寿、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不仅引进约780亿元的资金,而且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与这些战略投资者展开深度合作,使国有经济以有限的国有资本支撑起更庞大的国民经济盘子(5)大事记[EB/OL].(2019-06-06)[2020-08-30].http:∥www.chinaunicom.com.cn/about/evens.html.。

三是国有经济溢出效应。近年来,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关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不仅国有经济本身的实力得到增强,私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强。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国有经济有选择的退出所创造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依托于国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溢出效应[24]。这种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1)投资溢出效应。国有企业在公用设施、基础设施和国防安全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为私营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技术溢出效应。国有企业是国家高科技攻关项目突破的主导力量,通过人力资源流动和行业学习效应实现技术扩散,私营企业以此为基础,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25]。(3)收入分配溢出效应。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守护好和发展好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将部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国有股权的10%划转,以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充分发挥了国有经济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在全体人民中共享的效应(6)国务院关于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7-11-09)[202-08-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1/18/content_5240652.htm.。

四是国际化发展效应。国有经济通过对外投资和国际商贸活动,引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通过成立中外合资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方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国内国际市场资源、技术资源和生产资源,促进企业在开放中快速成长并加速创新。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入选全球非金融类跨国企业1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有6家,其中5家是国有企业(7)《2019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布[EB/OL].(2019-06-15)[2020-08-30].https:∥www.sohu.com/a/320792519_100020617.。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有经济越来越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巨大影响力。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了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应该发挥和已经发挥的主导性作用和积极性作用,认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要通过自身改革,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激活创新动力,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做大做优做强,以更好地在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国有经济在今后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底线原则。要坚持国有经济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不动摇,特别是要坚守重点和关键领域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地位,谨防国有经济被弱化的风险,这是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性质不变的底线。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引进多种所有制股权,不是为了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不是对国有资产实行私有化,而是通过引进私营经济股权,推动国有企业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质量,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将国民经济的蛋糕做得更大。对形式上坚持本质上削弱国有经济地位的主张和行为要坚决抵制。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经济的领导,是坚持国有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组织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国有企业中,党的领导不仅有利于对企业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维护国有资本最终所有者——全体人民的利益。因此,加强党组织建设是今后我国现代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坚持市场原则。市场机制是“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的基本驱动力。国有经济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模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具有自主决策权,经营和管理要遵循市场原则。

猜你喜欢

国有经济高质量国有企业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在传统国企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办法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做人要实”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