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1-2020年CNKI非遗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1-07-23段晓卿

文化遗产 2021年4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期刊

段晓卿

自2001年我国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后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不断发展壮大,非遗研究更是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研究者多样化的学科背景和关注点,使得非遗的研究方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为了更加客观、全面的把握非遗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热点趋势,笔者于2021年1月下旬,通过中国知网平台,分别以“非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利用网络爬虫搜索全文中包含该关键词的期刊文献信息,最终分别得到了40381篇和105150篇文章信息。在对数据进行合并、清洗等处理,删除部分重复选项以及资讯、新闻、公告等文章,筛选发表年份后,共得到2001年至2020年(2)虽文献中最早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为1997年詹正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但此后数年,非遗相关研究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01年,随着昆曲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非遗研究才再度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迅速发展壮大至今。故本文中统计分析时也选取2001年至2020年这20年,来梳理非遗的发展历程。间发表的107295篇期刊文章信息,其中被CSSCI收录(3)统计CSSCI收录文章信息时,会根据不同年份CSSCI收录情况,调整统计条件和标准,故而早些年未在CSSCI目录中的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将不计入统计。的文章共12468篇。考虑到被CSSCI收录文章往往学术水平较高,且数据完整性和质量也更高,故主要以被CSSCI收录的文章信息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知识图谱,为了解非遗研究的整体发展情况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且客观的视角,以审视非遗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总体数量描述

笔者将2001年至2020年间发表期刊文章数量根据年限进行分类统计,并得到图1所示结果。

图1 知网中2001年-2020年发表非遗相关期刊文章数量

从整体的数量来看,非遗相关文章在2001年时仅为十几篇,其后逐年增长,自2005年开始,以每年新增近千余篇的速度迅速增加,2016年时达到了10316篇,虽然在2017年和2018年时在数量上有所滑落,但2019年时又升至14914篇,2020年的数量也到达了11571篇(4)考虑到知网收录文章具有一定时期的延迟,在年度层面进行分析时2020年数据仅用于参考,无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可以说整体上非遗的相关研究是在不断繁荣壮大。

此外,从逐年的增长率来看,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非遗研究经历了数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其中2001年至2008年为快速增长期,增长率基本在50%以上,2002年和2006年更是分别达到了216%和252%,成为了两个增长的高峰。2008年以后增长率开始逐渐放缓,由2008年的49%逐步下降至2012年的20%,2013年至2016年的增长率则基本在9%左右,可以说自2008年开始非遗研究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2017年-2020年非遗研究则先降后升,平均增长率为28%左右,可以看出非遗研究虽然遭遇了一定的瓶颈,多重因素导致研究数量有所下降,但在2019年时非遗研究的数量再次大幅度提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84%,表明非遗研究开始进入到新的增长时期。

除非遗相关研究的整体数量外,笔者将2001年至2020年期间被CSSCI或CSSCI扩展版的来源期刊所收录的文章数量根据年份进行分类统计,并得到如图2所示结果。

图2 CSSCI收录文章数量及在当年发表文章数量中占比

2001-2020年CSSCI收录的非遗相关文章共12468篇,在数量上被CSSCI收录文章(5)包括被CSSCI收录和CSSCI扩展版收录文章。数量变化也和非遗研究整体数量变化基本相似,从最初的每年几篇,迅速发展为每年近千篇,且基本保持稳定,虽然在2017年和2018年时在数量上大幅度下滑,但在2019年时便回升至1204篇,2020年时也达到了947篇。因此,可以说在CSSCI期刊中每年发表的非遗相关文章基本趋于稳定,保持在每年1000篇左右。但是也要看到,由于非遗研究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发文总数量在不断增加,也使得每年CSSCI收录文章数量在当年发文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由早期的13%左右下降至8%左右。

二、作者机构分析

(一)核心著者分析

核心著者是文献流形成的骨干力量, 在学科发展中发挥着导向作用, 不断地将学科研究推向新的水平(6)郑乐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通过对作者的统计分析,发掘出非遗研究领域中的核心著者,能够更好地把握非遗研究的现状与前沿热点。一般而言,发掘核心作者主要依靠普莱斯定律,即“在同一主题中一半的论文是由一组具有较高的生产力的作者所写,他们的数目约等于所有作者总数的平方根”(7)王诗谣、代沁泉、许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计量分析(2002-2017)》,《图书馆论坛》2019年第1期。。但普莱斯定律所确定的高产作者却不一定是核心作者,为此,本文将依据综合指数法(8)刘亚伟:《发表于图情核心期刊的文献检索课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情报科学》2013年第4期。来识别出核心作者,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普莱斯定律:N≈0.749√(n_max )(nmax为发文最多作者的发文数,N为最低发文量),计算出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量。按照第一作者统计,2001-2020年共有7974位作者在659种C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非遗相关文章,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是厦门大学的彭兆荣,发文量是56篇。将56带入公式,计算出N≈5.6,故最低发文量为6篇,经统计共有212位作者符合要求。

其次,通过引文数据统计出这212为候选人的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通过统计可以得知候选人共发文2035篇,人均发文9.6篇,共被引30811次,人均被引145.3次,其中总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高丙中,共被引1237次,单篇平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则是上海体育学院的牛爱军,平均每篇文章被引频次为64次。

最后,利用人均发文量和人均被引频次来计算综合指数,并根据综合指数确定核心著者。具体计算公式为:综合指数=(发文量/人均发文量×100+被引频次/人均被引频次×100)/2。利用公式计算出所有候选人的综合指数后,选取综合指数≥100(人均综合指数,始终为100)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经过计算,共有62位作者符合条件,结果如表1所示。

林下养鸡模式的实施,一方面,改变了水秧村落后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可以因地制宜找出适应水秧村的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加快水秧村脱贫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村民精准脱贫;另一方面,可以为黔西南州其他相似地区提供模式借鉴,运用到黔西南州精准扶贫的大战略中。

表1 核心作者及其综合指数

(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运用Python程序将CSSCI收录的非遗相关文章的信息格式转换为CiteSpace可识别的信息格式,运行CiteSpace软件,将节点类型设置为“Author”,考虑到所分析的数据量较大,在剪枝(Pruning)选项中勾选上“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对作者的共现网络进行优化和精简,剔除部分次要的信息,使生成的知识图谱更加清晰易读,最终结果如图3所示(9)此次统计分析不局限于第一作者,故而在频次等具体数值上会与前文统计结果有所出入。。图中的节点代表该作者的发文数量,节点越大代表发文数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则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连线越粗代表作者之间合作次数越多。

图3 CSSCI非遗相关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

(三)核心机构分析

发文量和被引次数是评价机构科学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0)曹树金、吴育冰、韦景竹、马翠嫦:《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5期。。通过综合指数法分析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识别出核心研究机构,能够了解各研究机构在非遗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和权威程度。按照第一署名机构统计,2001-2020年共有5276家机构在659种CSSCI收录刊物发表了非遗相关文章,其中发表最多的机构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发表252篇文章。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出最低发文量为12篇,并筛选出75个候选研究机构。

其次,根据综合指数法对候选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可知候选科研机构共发文1861篇,每个机构平均24.8篇,共被引频次为24688次,每个机构平均被引329.2次,其中总被引频次最高的研究机构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共被引3187次,单篇文章平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则是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平均每篇文章被引44.4次。

最后,根据综合指数确定21家核心科研机构,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核心科研机构及其综合指数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在所有核心科研机构中,中山大学有两个研究机构列入核心科研机构行列,总综合指数为1133,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三个科研机构列入核心科研机构行列,总综合指数为546,中国艺术研究院则有两个科研机构列入核心科研机构行列,总综合指数为466,可以说上述三家单位机构成为了非遗研究领域的领头单位,而中山大学更是成为非遗研究领域的领头羊。

三、核心期刊分析

布拉德福定律指出,按照期刊发表某学科论文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后,可将这些期刊划分为针对该学科领域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三个区域。其中每个区域中的文章数量相同,而三个区域中期刊数量之比为1:n:n2(11)曹树金、吴育冰、韦景竹、马翠嫦:《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故而,可根据布拉德福定律,通过对期刊发文量的统计分析,来识别出在非遗研究领域中的核心期刊、相关期刊和非相关期刊。

通过统计可知,2001-2020年共有659种CSSCI期刊发表了12468篇非遗相关文章,故每个区域的文章数量约为4156篇,根据期刊发表非遗相关论文数量多少进行降序排序后,进而可以划分出核心期刊17种,相关期刊67,非相关期刊575种。具体17种核心期刊如表3所示。

表3 核心期刊发文量即被引频次

核心区期刊共17种,平均每个期刊发文量为246.9篇,平均每个期刊所发文章共被引2098次,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贵州民族研究》,共发表534篇文章,共被引4310次,单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则是《民俗研究》,单篇平均引用频次为15.3次。

四、关键词分析

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非遗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对于了解非遗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孔繁秀、孙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文献计量研究——基于CNKI数据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并在剪枝选项中勾选上“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选项对图谱进行优化,生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同时,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的频次统计,并计算其在网络中的中心度,其中频次最高的20个关键词及其频次、中心度等信息如表4所示。

表4 频次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和频次统计表可以看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程度整体较为松散,虽有部分关键词频次较高,但关键词之间的连线数量较少,且尚未形成特别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或领域,故而非遗研究整体仍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个非遗研究领域的检索词,其出现频次为1990次,远远大于其他关键词,但其中心度仅为0.09,而中心度最高的关键词则是“保护”,中心度为0.43,其次则是“文化遗产”,中心度为0.26,可见在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中,相比检索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其他关键词的关联更加密切,在网络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就非遗研究整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相关研究并不是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与“保护”相关的研究才是非遗研究领域的重要关切,反映出我国的非遗研究与非遗保护实践密不可分,当然这也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实践先行,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可以更好的帮助研究者发掘非遗研究领域的主体结构和研究内容。(13)吴群、沈珂琦、吕波芳、况宇翔:《基于知识图谱的非遗研究热点和前沿演进分析》,《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使用CiteSpace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并将出聚类后规模前十的关键词簇进行显示,形成图5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通过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看出,在非遗研究领域也逐渐形成了多个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保护、民族传统体育、图书馆、文化建设、非遗、少数民族、生产性保护、价值、文化产业、传播等,其中既有非遗、价值等非遗本体性方面的研究,也有保护、传播等非遗保护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文化产业、生产性保护等非遗保护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有图书馆等非遗保护主体的研究,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等针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微观研究和文化建设等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整体呈现出多、散、杂的特点。同时,不同聚类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况十分明显,各研究主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交织,表明在非遗研究领域,虽然可划分为多个研究主题,但尚未形成具有明确边界的研究领域和特别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方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非遗研究仍需要不断深耕。

(三)关键词突现及时区分析

关键词突现和时区分析,可以更好的认识非遗研究的发展脉络,了解非遗研究热点的动态发展特征,把握非遗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使用CiteSpace以2年为单位时间对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分析,共得出137个突现词,选取其中前25个突现词进行展示,结果如图6所示。同时使用CiteSpace生成关键词的时区图,结果如图7所示。

图6 前25位的关键词突现

图7 关键词时区图谱

从关键词突现结果可以看出,早先在2002年研究者便开始注意到非遗,并投入非遗的研究之中,但由于彼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尚未确立,故而研究者大多使用“非物质遗产”的表述,这种表述也随着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而逐渐消失。2005年和2006年研究者开始对于非遗的知识产业、法律保护等问题以及世界遗产等话题比较关注,2007和2008年开始则对传统武术、原生态、灾后重建等话题较为关注。201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也引发了一波研究者的关注和探讨。此后,研究者的重点逐步转向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一带一路、传统村落、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等主题和方向。其中,乡村振兴作为2018年突现的关键词,其突现强度却是最强的,达到了46.69,而一带一路、传统村落、文化自信等关键词的突现强度也紧随其后,表明我国非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也反映出我国非遗研究与非遗保护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这些主题大概率也将是未来几年非遗研究的热点话题。

通过观察关键词时区图谱可以看出,非遗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时期:(1)2001年-2004年为奠基期,这一时期主要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承、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资源、文化生态等主题,关注点也相对较少。(2)2005年-2010年为爆发期,这一时期随着非遗保护实践工作在全国的开展,非遗研究也开始火热发展,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民俗学、旅游开发、文化自觉、传承人等众多热点研究主题纷纷出现,极大拓展了非遗研究的范围与广度,非遗研究开始百花齐放。(3)2011年以后为成熟期,这一时期非遗研究逐步开始成熟,研究内容则在前一时期各个主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同时非遗研究也与非遗保护实践联系越发紧密,紧贴国家社会发展需求,非遗研究与非遗保护开始相互促进发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民族体育、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文化生态、乡村振兴等方面。

此外,通过对2018年-2020年三年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发现近三年非遗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传统村落、文化认同、新媒体和生产性保护等主题。可以看出研究热点话题大多与2011年以后的热点领域话题相同,其中部分主题如公共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传统村落等也是2016年左右突现的研究主题,可以推测,这些主题在未来仍将是热点话题,是非遗研究的热点内容。此外,2018年以后新媒体、生产性保护等主题的研究热度也逐渐提升,预计在未来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非遗研究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向。

五、结语

2001年以来,我国非遗研究的在经历快速增长后已逐渐发展成熟,虽然在2018年左右数量上有所波动,但总体数量上仍处于相对平稳的上升过程之中。同时,我国非遗研究整体上与非遗保护实践存在密切关联,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而这也很有可能是导致非遗研究在数量上产生较大波动的一个因素。

其次,非遗研究领域已逐渐形成了包含高丙中、宋俊华、黄永林等作者在内的核心作者群,但作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较低,虽然在作者群体中形成了几个研究团队,但团队规模不大,且内部成员之间的关联也较弱,更是缺少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实质性合作。但非遗研究作一个复杂、系统的综合性议题,需要开展跨学科、跨地域区、实质性的研究合作,才能切实推动非遗研究的深入与突破,推进非遗学科的发展与建设(14)文庭孝、刘晓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图书馆》2016年第2期。。否则将导致大量重复且浮于表面的研究,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

再次,我国非遗研究主题主要有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少数民族、生产性保护、价值、文化产业、传播等,整体上呈现出多、散、杂的特点,各个主题之间相互交织,尚未形成具有明确边界和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这也反映出我国非遗研究仍需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建构完善的非遗研究理论体系。

最后,2011年以后非遗研究的实践性不断增强,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民族体育、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文化生态、乡村振兴等与非遗保护实践紧密相关的议题之上。而近几年非遗研究的热点话题除了上述大部分议题以外,新媒体与生产性保护等议题也逐步升温,预计将成为非遗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方向。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期刊审稿进度表
图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