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方法研究
2021-07-23周超男
周超男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一、陕北民歌概述
民歌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它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和创作成果。陕北民歌分布在我国陕西省偏北地区,具有浓厚的地域风格特征,比较突出的就是以“信天游”为代表的民歌。陕北民歌也是汉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是有着大文化背景的民歌,其饱含陕北民众的智慧,又能透过歌词直观反映陕北地区日常生活,是陕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形式,因此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历史价值。顾名思义,陕北民歌发源于陕北地区,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气息,陕北人民性格豪放直爽、陕北民歌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音域宽广,这些特征的形成都与陕北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陕北民歌的题材内容多样,但是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有关人民苦难生活和不幸的爱情婚姻,这与陕北惨烈的战争苦难史是分不开的,这些悲苦的民歌深刻地反映出了陕北过去的苦难历史,向人们讲述了陕北人民在旧时代所处的生活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一支唱响大江南北的陕北革命歌曲《东方红》走进了人民的生活,这首众人熟悉的陕北民歌唱出了对伟大领袖毛主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拥戴和感恩的情怀,歌词简要内容明了,感情真挚朴。在解放战争后,陕北民歌被赋予了新的灵魂,越来越多优秀的陕北民歌作品被人们所传唱,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陕北民歌演唱人员。在20世纪30年代,由鲁艺的艺术工作者们不断开发挖掘民间素材,精心整理创作,陕北民歌的创作更加多元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内容及唱词格律
陕北民歌有三种体裁,分别是劳动号子、信天游和小调。劳动号子是劳动者在干活时跟随劳动节奏即兴而唱的民歌,与劳动紧密相关,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可以达到指挥劳作、振作劳动精神的作用,如:《绞煤号子》《打硪号子》和《黄河船夫曲》;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经典的一种体裁,把民族风韵彰显得淋漓尽致,其节奏自由悠长、高亢嘹亮,充分展示了陕北人独有的豪放性格,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和《蓝花花》;小调主要是以叙事为主,题材多样,一般分为故事情节、人物场景和细节描写,内容上较为完善,如:《揽工调》《走西口》和《送情郎》。
陕北民歌语言质朴、结构灵活多变,在陕北民歌中,信天游的结构形式较为特殊,其歌词是由上下两句结构组成。严格受到乐句的限制,所以形成了一种两句一节的形式,比较稳定,如《出门容易回家难》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出门容易回家难”,这首民歌就是上下两个乐句的结构,这种结构常见于陕北民歌信天游中,句式虽简单,却能表达出完整的内涵和情感。一般信天游的上句多为起兴、作比,下句就会通过呼应点题的方式来描绘出“触景生情”的艺术形象。比兴的巧妙运用,自然贴切,使句式更多样化,节奏鲜明,押韵自由。如:歌曲《蓝花花》里“五谷里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就数蓝花花好”,在这里用“高粱高”来衬托蓝花花出众的长相。这就是典型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再比如:《毛主席领导打江山》中“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上句用雷声万里的一种状态,烘托出领导的宏伟气势。
(二)语言艺术
从语言上看,陕北民歌主要采用有特色的地方方言来表达音乐,像说话一样流露出真实淳朴的乡土气息,陕北方言让人听了之后能感觉到后鼻音非常浓重。例如,在陕北民歌中遇到“人”“我”等词的时候,都要模仿陕北人民的方言来进行歌唱。因此,陕北方言在增强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色上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有一个特色就是歌词里所使用的衬词衬腔,其中最常见的还有叹词、助词的运用,这些衬词衬腔在长期运用中渐渐形成了固定的结构套路,用来补充正词,对整个歌曲做了完整的修饰烘托。当它位于某些词后面时,能使这个乐段起到华彩的作用。如《拥护八路军》,在正词的句尾增加“哎嘞梅翠花嗨呀海棠花”这样的衬词,对乐句进行了补充扩展,使整个乐曲更为丰满华丽。陕北民歌的歌词中也广泛运用叠字,表达出一种很亲昵的感情色彩,读起来比较亲切。如“白圪生生”“毛眼眼”“白脸脸”“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这些叠词大大提高了歌曲的表现力。如:《交朋友》里唱道:“白圪生生眉眼太阳晒,苗圪溜溜手儿挖苦菜”,如此简短的两句歌词,用“白圪生生”和“苗圪溜溜”两个叠词生动地将一个美丽的陕北少女形象呈现了出来。陕北民歌大多都是即兴而唱编,语言质朴自然,与陕北人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勤劳质朴又性格刚烈,敢爱敢恨,直抒胸臆。
(三)音阶调式
陕北民歌用得最多的是商、徵、羽三种调式,商和徵调式是陕北民歌的精髓部分,曲调中几乎没有出现角调式。曲调整体的风格是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调式主音以及主音上下各五度音为主要框架,常见的还有以主音为核心,作四度的跳进,给人情绪波动较大,比较激昂的感觉,突出了陕北人热情朴实无华的性格特征,例如:《脚夫调》采用了五声徵调式,使用了“双四度音调结构”,加上歌唱时悠长自由的节奏,将脚夫愤恨不满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陕北民歌中,大幅度的音程跳进出现的次数比较多,尤其是五度、六度、七度和八度,这种曲调旋律起伏变化很大,淋漓尽致地把要表达的情感吐露了出来,如:《好朋友好交口难开》《后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四)节奏节拍
陕北民歌大多数为四二拍和四四拍的节拍,还有少部分是不同的节拍交替,节奏灵活多变,能更有利于感情的变化和传递。如《光棍哭妻》,这首乐曲以四二拍为基础,三次与四三拍交替使用,节奏变化恰到好处,表达哀婉,贴近生活语言。一般来说,陕北民歌中小调和号子节拍比较规整,信天游的节奏自由多变,乐句结构具有不规整性,强弱关系也常在变化,随着音符的时值长短,可自由延长音符时值,使演唱更加舒展自由,情绪高亢。如《脚夫调》中第一句歌词中做了一个自由延长音,改变了正常的节拍,形成了更悠扬舒展的曲调风格,还有《蓝花花》和《赶牲灵》中也有对自由延长符号的运用,改变了节奏的强弱关系,更好地推进音乐发展的效果。
三、演唱方法
1.平腔唱法。指用真声为主,需要的时候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要求音色统一,声音高亢嘹亮。完全用真声演唱的陕北民歌分为两类,一是旋律起伏小,节奏缓慢,比较忧伤凄美的歌;二是歌曲旋律线条较平缓,速度快,且音域跨度不大的歌。除此之外,陕北民歌中跨度较大,尤其是类似信天游的曲调,长音较多,音区较高,这就需要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来演唱,才能唱出结实有力的声音,如《揽工调》,整个歌曲旋律平稳,就是采用真声演唱的,将揽工的人悲伤无奈的心情通过歌唱表达出来。
2.直音唱法。陕北民歌中常见的形式是节奏自由灵活,比较直畅,是由气息支撑的直音,发声靠前,声音平直自然,共振少,使声音更加空远悠长。由于地理环境位置,陕北人民性格豪放直爽,也决定了音乐旋律的直畅性。特别是音符时值较长的地方,一般采用直音唱法来表现音乐,抒发感情,作渐强处理。例如《脚夫调》中每一段歌词的第一句都有一个自由延长音,演唱之前要保证气息充足,才能使声音更有张力充分展开,似乎在诉说脚夫心中的哀怨和不满,充满了无尽的叹息;《赶牲灵》中“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这个“哟”字有四拍,也为直音唱法,曲调悠长空旷。
3.滑音唱法。有大小滑音之分。大滑音唱法相对比较夸张,要求表现力极强,增添了陕北民歌的特色。小滑音唱法一般都是下行滑音,常出现在衬字衬词上,将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如:《知心话儿捎来的》中“山丹丹(那个)开花(那个哎咿……)”中“咿”的小滑音唱法非常有特色,从表面上看平平无奇,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当把这个字用小滑音的演唱方法唱出来时,立刻就能将当时情人见面,两人激动的心情完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4.颤音唱法。在陕北民歌中,常常出现小颤音,使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变得婉转动人又富有激情。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里颤音出现了三次,这些颤音使整首歌的语气变得更亲和,节奏较自由,演唱起来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感人。
5.断腔唱法。也可以称为顿腔,顿音。陕北民歌有一字断数次,一腔断数次等。演唱断腔时,要注意把每个字词,每个句唱得字正腔圆、清清楚楚,不要含糊过去,需要实在地把每一个字咬出来。例如,《光棍哭妻》,这是一首小调歌曲,其中的断腔部分要唱得短促有力,把光棍“哭妻”的悲切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6.衬词衬腔唱法。衬词和衬腔可以在正词的中间,也可以在句尾的时候出现。中间的衬词即在一句歌词的中间部分加入了某个字或词,对乐句起到了一个连接性作用,如《跑旱船》,曲中先后出现了十几个衬词,使整个乐曲更为流畅灵活,丰富了乐曲的表现情感,也体现了陕北民歌口语化的特点。句尾的衬词和衬腔通常出现在一个乐句后面,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让乐曲更加富有完整性,将情绪充分流露出来。还有很多陕北民歌中都有衬词的使用,如:《东方红》里的“呼儿嗨哟”等,这些衬词正好营造了正词所需要的气氛,成了整曲的点睛之笔。
四、结语
陕北民歌极具浓郁的艺术特征,风格独特,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凝聚了千万劳动人民的智慧精神,也是构成多元文化极为重要的因素。在演唱陕北民歌时,要根据不同的曲调采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新时代下,陕北民歌应在曲调风格和演唱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融入新的元素。借此,应当针对陕北民歌的发展需要,在其传统基础上,不断加工处理,从而与时俱进,赋予新的灵魂,在发展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们应不断汲取精华,优化创新陕北民歌的创作类型,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和陕北民歌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