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育龄: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2021-07-22刘昶荣

科学大观园 2021年14期
关键词:胸外科白求恩伤员

刘昶荣

辛育龄89 岁仍在工作。图片|中日友好医院

今年100岁的辛育龄与中国共产党同岁。100年,可以弹指一挥,也可以叫日月换新天。辛育龄开拓和奠基了我国胸外科事业,筹建了中日友好医院,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做了我国第一台肺移植手术……

比辛育龄小60岁的青年医生马千里曾经握过辛育龄的手,“辛老的手又软又光滑”,似乎不像是战争年代参军行医的手,也不像是一位常年做外科手术的大夫的手。

在面对病人娇嫩的肺部时,辛育龄确实很温柔。在为患者开胸后,辛育龄总会把手套用无菌水洗一下,让手套很滑,在触摸病人的肺时,动作极其轻柔。他说,虽然病人在全麻状态,但是医生要像病人清醒时一样对待他,因为“病人对我们是非常信任的,要不然怎么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呢,这是何等的信任啊”!

现在医学技术进步,肺部手术可以通过胸腔鏡来做,辛老嘱咐说,用卵圆钳夹肺的时候要轻柔,能不夹最好不夹,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时至今日,中日友好医院的胸外科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

1982年,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并将他自己所践行的“文明行医,患者至上”确立为办院理念。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开院时,辛老辞去院长职务,甘愿做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大夫,一直干到了近90岁。

1937年,在距离辛育龄家乡100多公里处,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辛育龄参加革命。16岁的辛育龄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本想上战场直接杀敌,没想到参军后被安排在了冀中军区卫生部,当一名卫生员,辛育龄有点无法接受。直到两年后,辛育龄被派往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医疗队。

在白求恩身边的三个多月里,辛育龄亲眼看着他救回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他在用崇高的思想来完成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觉得如果以后可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1939年,白求恩在冀中军区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坚持守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以提高伤员救治率,当敌人从侧翼包围过来时,贺龙让警卫员传达命令:一定得从前线附近把白求恩撤下来,“拉也得拉回来”。

当时,辛育龄就在白求恩身边,当警卫员来传达命令时,白求恩正在抢救一位伤员,一颗子弹从这位伤员的右腹壁打进去,在左腹壁爆炸,辛育龄回忆说:“给炸了个大窟窿,肠子都流到外边来了。白求恩用煮开过的水把伤口周围大片的血洗干净,然后把肠子放回去,缝住腹壁,缠好绷带。”

辛育龄 

做完这个手术,白求恩才跟着警卫员撤下来。不久后,白求恩在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他明白自己时日不多后,给他曾经救治过的伤员和共事过的战友写信,希望可以再见一面。肠壁被炸了个窟窿的伤员和辛育龄都收到了信,但是当他们赶到时,白求恩已经去世。伤员在白求恩的遗体前号啕大哭,悲痛之情让辛育龄印象深刻,辛育龄多年后回忆起这一幕时,依旧忍不住哽咽。

同年,辛育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里写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快90岁时,辛育龄在接受采访时说:“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辛育龄成为第一批被公派到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他传承白求恩的衣钵,学习胸外科,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学成归来后,辛育龄放弃留在部队医院的机会,主动请职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现北京胸科医院),开创胸外科。

当时,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很高,同时这种病也被称为穷人病,生活条件差、工作强度高的劳苦大众更容易得这个病。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辛育龄,是新中国顶尖的人才,选择中央结核病防治所,就意味着他一头扎进了穷苦大众中,为他们奉献。

1970年,辛育龄拿自己做实验,确认针刺麻醉的镇痛效果后,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此后,他用针刺麻醉做了1400多例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令国内外同行赞叹不已。与此同时,他也丰富了做肺结核手术的方法。1974年10月24日,尼克松访华团参观针麻肺切除手术,叶剑英元帅、西哈努克亲王、黑格将军均现场观看辛育龄手术。

辛育龄的学生、后来成为北京胸科医院的院长傅瑜向记者回忆说,辛育龄非常注重对青年医生的培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辛育龄便要求他带的学生们学外语,目标是以后出国不需要带翻译。

正是因为辛育龄的要求,当时已经40岁的傅瑜自学日语,于1983年到日本留学,为后来的临床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傅瑜回忆说,辛育龄在北京胸科医院工作期间,工作日基本住在医院里,一星期只回一两次家,夜里的抢救手术他也经常参加。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日友好医院成为定点收治医院,时年82岁的辛育龄作为医院的首席专家,参与了每一位重症病人的会诊工作。

为党的健康事业工作了84年后,如今,百岁高龄的辛老反应已经有些迟缓,甚至无法清楚地说话。但是当别人在他的耳边说起白求恩时,他会指一指自己的胳膊,那里有一块疤痕,是白求恩当时给他做手术时留下的。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有删减)

辛育龄 

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七一勋章”获得者

猜你喜欢

胸外科白求恩伤员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军医教你战场上如何自救互救
胸外科管道护理中应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模式的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对胸外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
白求恩纪念歌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