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过度焦虑开“三副药”

2021-07-22于超

心理与健康 2021年1期
关键词:过度恐惧生活

于超

近几年,“焦虑”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产焦虑”“中年焦虑”“二胎焦虑”“花呗焦虑”“养生焦虑”等五花八门的“焦虑”充斥着网络媒体。细细想来,我们口中的“焦虑”到底是何物?心理学家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書中,将恐惧与焦虑进行对比:当面对显见且真实存在的危险时,反应是恐惧;当危险很隐晦或源于主观时,反应是焦虑。从本质上说,焦虑是一种涉及主观因素的恐惧。它与恐惧息息相关,它与我们的主观感受紧密相连。

从某种角度讲,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伴随着焦虑的影子,有人正身陷焦虑,有人正抵抗焦虑,也有人正贩卖焦虑。就绝大多数人而言,焦虑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

源于现实压力

信用卡透支了,主管训人了,孩子生病了,车子抛锚了……经济、人际、职场、健康、意外事件等都会带来压力,每个社会人都想逃离但难以逃离,真令人头痛。

源于心理冲突

既想吃火锅又担心体重增加,既迷恋一线城市多姿多彩的生活又忌惮高额的生活成本,既留恋家乡舒适的环境又不甘心一眼到头的生活,既想考资格证又想复习考研……真令人纠结。

源于对未来的恐惧

下周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好像还没复习好,马上就毕业了,我感觉自己的储备还不够充分……真令人担心。

源于盲目的对比

同学已经开上了奥迪但我还骑着雅迪,同事家的小孩都报了马术学习班但我家娃儿只报了英语学习班……真令人苦恼。

源于能力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三十已至却无法三十而立,工作太累了,健身的计划又搁浅了,想要进入职场核心圈层可自己却无法吸引上级的关注……真令人沮丧。

而实际上,焦虑的存在有其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当我们的祖先穿过一片黑暗的森林,焦虑促使其准备好武器,时刻处于一种警觉状态。倘若没有焦虑,他便会赤手空拳地走进森林。焦虑的代价或许是紧张和不舒服,不焦虑的代价可能是生命的终结。

正如《焦虑的意义》一书所指:焦虑是人类面对威胁,希望创造自我的正常状态。适当的焦虑是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却常常令人难以忍受,有人因过度焦虑而出现心慌心悸、肌肉紧张、发抖出汗等生理反应,也有人因过度焦虑而产生心烦意乱、失眠多梦、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绪反应,这些反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结合自身的工作和学习研究,笔者认为,或许以下“三副药”对缓解过度焦虑有一定的帮助

宽心丸

需要我们仔细体会两组公式

幸福感=能力/期望。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启示我们,经常设置踮起脚尖就能完成的目标,可以在一个个微小的成就感中提升能力。设置过高的目标,以苦行僧般的标准要求自己,或许也能提升能力,但在过程中会生出无数个放弃的念头。关于期望,我们应认识到,优秀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也许正是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流行的原因,当期望变为奢望,其副产品便是失望。

生活≠0或1,生活=0至100。“0或1”是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成功便成仁”的两极思维模式,是一种求全责备的完美心态,当我们采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判断标准,有50%的概率会经历不愉悦的体验。“0至100”是一种弹性的、灵活的、有建设性的思维模式,是一种“灰色哲学”,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看待事物,就会有多样的可能与体验,和而不同才是生活原本的底色。

行动剂

需要我们把握三个关系

行动与风险的关系。过度焦虑的人往往“因为100%的追求,产生1%的恐惧”,继而“因1%恐惧而放弃99%的行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行动是100%安全、不承担风险的,我们应当为自己设置风险边界—即使存在风险,只要不超过边界就果断地行动,即便产生了不良后果,勇敢地承受即可,接受不好的结果远比逃离危险的海洋容易得多。

行动与思考的关系。三思而后行固然是一种谨慎、周密的品质,对于重大事件想清楚、想仔细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是,无度的熟虑、多虑导致过度的焦虑,过度焦虑者往往对看来不那么重要的事也进行深度思考。想却不做,价值为零,感觉的改变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道理,迈出第一步是缓解过度焦虑的关键。

应当做与想要做的关系。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核心理念,强调应当抛弃以情绪为准则的生活态度,而应该以行动为准则。我理解,过度焦虑者应破除感情用事,转变一旦出现焦虑感受就什么都不做的行为模式,去做当下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想去做的事,以行动及行动的成果体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被动地被情绪左右、束缚。

抑躁片

需要我们采取三个措施

松下来。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冥想法、香薰法都可以用来放松身心,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肌肉放松法简单易行,效果较好。其理念为:如果找不到放松的感觉,那就先找到紧张的感觉。以手臂为例,可以先用力紧握双拳,保持紧张、僵硬几秒钟后突然释放,依次顺序为手臂—头部—躯干—腿脚。

慢下来。慢下来即回归当下,暂时放下手机,停止思考,不做判断。正念减压法启示我们,一心做事就是当下。走路时,一心走路;读书时,一心读书,吃饭时,一心吃饭……尝试为正在做的每一件事上加上“一心”二字,暗示自己沉浸在此时此刻,专注于当时当下。

静下来。积极心理学大师托德·卡什丹曾讲过“流沙生存指南”:当你发现有人正站在流沙中,他一边往外爬一边高喊:“救命啊,快把我拉出去”。此时,你没有任何树枝或绳子,那么,你该怎么做?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跟他说说话。流沙的原理是:越挣扎越陷落,停下来则可能不继续下陷,而且可能像滚木头一样滚出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深思熟虑而不过度焦虑,始于静。

猜你喜欢

过度恐惧生活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当下流行“过度病”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