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上学,爸爸妈妈该怎么办?
2021-07-22田秀君
田秀君
思思是一个性格敏感、自尊心很强的女孩,在幼儿园阶段和同龄小朋友关系还不错,表现也良好。但上了小学以后,她爸妈就遇到了一个难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去年9月份,思思刚满6周岁,要上一年级了。开学之初,思思每天上学、放学,做作业,一切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可当国庆假期快要结束时,思思就嚷着不想回学校上学了,然后就开始哭闹。随着到了假期的最后一天,眼看第二天就要上学,思思哭得更伤心了,表现得更加抵触上学。妈妈问她怎么了?她也不说,就是一直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簌簌往下掉。第二天一早上学前,思思又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的,但妈妈又问不出原因,以为只是一般闹脾气,所以还是把思思送去学校。下午放学回家,妈妈看到思思心情很不好,皱着小眉头,一问怎么了,又开始掉眼泪了。接下来第二天,她还是不愿意去上学,而且对于去学校表现出很紧张、很恐惧的样子。
孩子为何怕上学
这是怎么了?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孩子不愿意上学?爸爸妈妈都很着急,怎么办?问孩子,孩子不說话。最后逼急了,思思才怯怯地说:“妈妈,我怕上课;我怕语文听写,写不出来,怕写错字;怕上数学课,我听不懂……”说着一个劲儿地央求爸妈:“我不要去上学,我不要上学呀!”
根据思思的情况,妈妈请教了一位心理老师。经过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原来思思的这种情况是对新环境适应不良所导致的。由于思思对小学的一些规则以及小学老师的上课要求不适应,性格高敏感又自尊心强的她心理负担很重,生怕自己做不好受老师批评,由此造成了一种焦虑、恐惧心理,让她害怕去上学,尤其是在一个比较放松的小假期后,想到去上学,这种恐惧心理就更强烈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联合家校共同帮助她
思思害怕上学的客观原因是学校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的态度这个外在因素,所以,让她在学校的环境里能够放松下来就显得很重要,而这需要班主任和老师们的帮助。
针对思思的情况,心理老师建议家长给思思的语文老师同时也是班主任打个电话,告诉思思的性格特点和目前的具体情况。让老师了解思思的性格很敏感,自尊心很强,自我要求很高,但自信心不足,非常担心自己在学习方面做不好,怕老师批评,因此很焦虑,不想去上学这个事实。据老师反馈,思思在学校很乖、很听话,但是上课时看她的面部表情就显得很紧张,并提到有一次思思说铅笔找不着了,就急得在课堂上哭起来。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妈妈了解到思思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了解了思思的性格特点和目前状况,表示会针对思思存在的问题,给予她心理方面的疏导和鼓励。
最后,家长和老师决定采用“代币制”来帮助思思。所谓代币制,指的是用象征钱币、奖状、奖品等标记物为奖励手段来强化良好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妈妈和思思一起动手画了一些标记为“1元”“2元”“5元”的“硬币”。妈妈告诉思思,如果在学校一天只哭10次,就奖励2元“硬币”,然后,每天哭泣的次数减少一次就多奖励2元“硬币”。例如,如果这天只哭8次,就奖励6元“硬币”,哭6次就奖10元,如果一次都没有哭,可以奖励22元“硬币”。然后约定,1元“硬币”抵1元人民币,集中在一起可以用它来买思思喜欢的书或者玩具等。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思思每天哭10次还有奖励?这是根据思思的性格和具体情况制定的。据了解,思思每天在学校哭泣最多不超过10次,规定哭10次可以奖励,就是为了让思思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且在不需要特别努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得到奖励,让她有信心去完成这个行为。而每天减少哭泣2-3次也很容易做到,这样就可以不断增强思思的自信心,通过循序渐进减少哭泣行为,逐渐增强她的情绪自控能力。
孩子不怕上学了
班主任老师和思思和颜悦色地谈了一次,她先表扬了思思特别认真对待学习,这是她的优点。然后安慰思思,让她不要担心学习。老师说:“听写,写不对没有关系,每个人都可能会写错,老师也会说错话,写错字。写错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算写错了,老师也不批评你,你多写几次,就会写对。”
慢慢地,班主任的话起了作用,妈妈的“代币制”方法也开始起作用。经过两个星期,思思对妈妈说:“妈妈,我现在不哭啦,我还交到几个好朋友呢!我不怕上学了。”思思的上学恐惧症终于“治愈”了。
事实上,思思是属于高敏感性格的一类儿童,高度敏感是一种先天个性,15%~20%的儿童具有这样的个性(男女比例相同)。高敏感儿童会显得比同龄孩童敏感,情绪也更容易受伤,更爱哭,也更容易忧虑。这类孩子在进入一个新环境、面临新事物的时候,容易感觉不适应,也更容易感觉沮丧。
所以如果家里有类似这种高敏感性格儿童,爸爸妈妈一定要细心、耐心地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开学前,可以先带孩子去即将就读的学校走走、看看,先了解一下环境,让孩子对于上小学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多跟班主任、科任老师交流孩子的性格特征,请老师们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留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多跟孩子交流,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情绪状态;发现孩子出现任何异常情绪或行为,及时和班主任、老师进行交流,获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