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现状及培养路径探析
2021-07-22徐雷
摘 要:培养学生理论骨干是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引导“00后”大学生坚定价值观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有效保障。高校培养学生理论骨干非朝夕可成,需做好顶层设计,辅之师生密切配合。文章认真分析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现状,探索培养的方法,将抽象的培养具体化,行之有效地助推学生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以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和能力上过硬的建设者,助推民族复兴大业早日完成。
关键词:高校学生;理论骨干;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8-0151-04
Abstract: Cultivating the theoretical backbone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new requirement fo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guarantee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confidence in values and theories. The cultivation of theoretical backbones cannot be achieved overnight. In addition to the school's attention, leadership support, teacher response and student cooperation, it still need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rrier and platform and the support and implementation of feasible training path. Relying on students' theoretical commun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oretical backbone training, makes the abstract training concretize,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theory, understand theory and use theory, and consolidates the main position of daily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eoretical backb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of community
在新的歷史条件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做好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工作,造就一大批理论素养高、政治立场强的时代新人,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应立足实际,努力在“‘00后大学生理论兴趣的共鸣点上下功夫”[1],还特别指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2]。为抓好此项工程,高校要遵循教育规律,更新育人理念,努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被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画出思想的同心圆。
一、高校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培养学生理论骨干,提升觉悟、汇聚人心,把优秀青年大学生吸引到党组织周围,已成为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党建和思政育人工作的共识之一。近年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此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开始受到重视,如吉林大学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和大学生理论骨干研习营,构建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北京大学实施“青年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以增强理论素养为核心,致力于新时代青年理论人才的培养;复旦大学整合校内各类资源,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优势,以点带面,辐射全校,创新大学生理论社团建设工作格局;中山大学还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和理论社团建设学术研讨会”。但在蓬勃发展取得成效的背后,也陆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最为核心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存在管理“归属不顺”现象
高校中的党校、学生处、共青团、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承担有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职责,四个部门都想发挥培养的主体作用,但由于彼此隶属不同,联动协作机制不到位,没有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质量。有些学校由校团委直接管理的理论社团推行“双导师制”得不到学校教务部门的全力支持,这是因为涉及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和津贴发放,成本较高;有些学校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直接管理的理论社团激励机制不明显,其优秀成员无法在入党、升学、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方面获得优先推荐资格,究其原因主要是学院在和学生处、党校等部门直接沟通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二)存在师资“投入不足”现象
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缺乏指导教师,或是缺乏专业指导教师的长期、有效指导。虽然国家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教党[2020]1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本)》(教社科函〔2019〕10号)都明确规定有“鼓励选聘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类社团的指导教师”和“高水平教师积极担任学生理论社团指导教师”等具体要求,但各高校在具体贯彻执行上出现偏差,如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励机制不健全,现有指导教师理论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后备师资人选库没有建立。一部分指导教师的角色意识不强,热情不高,能力有限,名义上指导,与学生见面辅导次数偏少,远达不到效果;还有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是所在学校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教学、科研任务,甚至承担管理工作,虽主观上心系社团,也愿意抽时间指导学生,但现实是精力有限,难以兼顾。
(三)存在学生“知难而退”现象
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都需要学生付出辛劳,持之以恒,攻克难关。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学生外,大部分加入理论社团的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难度认识不足,一旦步入读马列原典、品党史原著、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等环节后,普遍感到吃力,学习兴趣和刚加入时的干劲迅速开始消退;再加上理论学习的组织形式以志愿为主,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导致部分高校参加理论社团人数有所减少,真正能坚持下去的青年学生并不多。
二、高校学生理论骨干培养的路径
(一)强化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为什么重要?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众所周知,理论学习有难度,尤其是对20岁前后的年轻人,但正因为有难度,才更有学习的必要、价值和挑战性。对成长在新时代的学生来说,理论绝非事不关己,可有可无。“理论与生活同向同行,就像鱼离不开水、人每天都要吃盐一样。”[3]一旦养成每日坚持理论学习的好习惯,思想和精气神上的变化将是日新月异的。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理论并同时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前途。
1. 理论学习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高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理想信念,会导致精神缺钙,使人丧失生活的斗志和前进的动力。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古人早有明训。而政治立场摇摆,会令涉世不深的青年人眼睛蒙尘,思想懈怠,致使一些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不敢挺身而出,而甘做“缩头乌龟”。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4]
这些话虽然是在1957年讲的,但放在今天国力日强的时代背景下依然适用。学生关心国家政治也是一种担当有为,责任使然。和平年代同样需要爱国者。
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的坚定不是一句空话,既是对自身惰性的挑战,更是对个人意志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动摇。”[5] 平日里扎实、系统、有效的理论学习正是深厚理论信仰,使其保鲜、保质、持久不变的主要来源。马列经典著作中蕴藏的理论知识传递着信仰的力量,具有永恒的学术魅力和政治影响力,可以净化高校学生的思想成长环境,内化于心,帮助其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原则,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2. 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独立思考和理性思维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达过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温家宝同志指出,“青年要善于独立思考,……靠思考了解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判断。”[6]独立思考重在独立,勤在思考。学生理论骨干要把独立思考置于个人成长量变引发质变的关键环节予以对待,想方设法去提升独立思考的层次、深度和宽广度。
独立思考是需要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校學生独立思考的首选对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深扎根在中国国情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包含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智慧总结,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真理。
对高校学生来说,理论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而这正是独立思考的核心所在。理论由若干个观点组成,是前人反复思考后提炼出的精髓与要义。即便正确,考虑到时代特征、知识背景、年龄差距、行文语境等因素,也有一个一读二读三读螺旋式的认识加理解的思考过程。真正的学习者是不会也不应该不假思索,照单全收的。“观点即问题。”学习者找到了问题,明确了目标,与自身联系起来,在求证中释疑解惑,在思考中消化吸收,直至最后欣然接受,完全信服,产生对理论的挚爱。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随之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曾说:“历史上每一部经典性的理论著作,不仅凝结了以往思想家的思考成果,也展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7]思维方式和思考成果,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因果关系。高校学生在研读马列原著时绝不仅限于读懂其具体的文字内容,这固然重要,但还只是其一。其二,应着重吸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在著作中体现出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慎择、精读、善思、勤写中努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一般来说,理性思维通常产生于无数次的独立思考与分析总结之后,是一个人理论水平高低的具体反映。理论即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受自身局限,高校学生大多存在思维定势,如常见的线性思维。在系统、有效的理论学习中,逐步掌握前人思维方式并将其转化为在具体的思考过程中的方法,这样做可以磨练和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的逻辑缜密性、多维立体性和全面感,不仅可以突破思维定式,也将有助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错误观点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
(二)推行双导师制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是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主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理论骨干的主要渠道。共青团中央曾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中作出“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的明确要求。加入理论社团的学生大都对理论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是学生党员的后备力量。但仅凭借兴趣和热情,就想成为学生理论骨干,是远远不够的。理论社团内,学生热衷理论问题,坚定理论学习尤其是理论研究的决心,离不开双导师制的实施。
导师制是国外著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给理论社团同时配备两位思想导师是培养学生理论骨干的有效切入点。思想导师是理论社团的灵魂,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保证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方向正确,学习内容准确,是学生成长为理论骨干的启蒙者和领路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需要在选拔、考核、评估三个方面做足功课。
1. 建立严谨的选拔机制
思想导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理论骨干培养质量的高低。不是任何类型的人都能履行和胜任思想导师的工作。思想导师职责重大,合适人选一般应由三类成员构成。第一类是理论功底扎实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第二类是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者;第三类是理论素养较高的辅导员、政工干部。简单地说,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亲和力强是成为一名合格思想导师的四大要素。此外,还要重点考察候选人的专业研究方向、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和理论宣讲水平。思想导师后备人选库的建设也属于选拔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全面考虑年龄段、高职称、高学历等因素,形成梯队建设格局,以确保后继有人。
2. 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思想导师的聘期即工作年限一般为两到三年,和学生在理论社团的学习时间基本保持一致。对思想导师的考核应立足于师生关系、学习氛围、工作成效三方面设定考核指标。首先,之所以将师生关系列为考核内容,主要是考虑到“师生关系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8]。导师与学生彼此间关系越是融洽,越能体现教学相长的规律,育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其次,学习氛围即环境也对理论学习效果产生着直接影响。有学者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单纯地看作是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关键是要营造理论学习的氛围。”[9]造诣深厚的思想导师不仅能打造出有效的学习环境,更善于借助学习环境的力量去引导和安排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最后是对导师主要业绩的量化考核。在指导学生人数、理论宣讲次数、理论作品篇数和获奖级别等明确应达到和完成的指标。
3. 建立透明的评估机制
学生理论社团采用双导师制培养理论骨干,除建立选拔和考核机制外,还需要建立评估机制。评估是国内外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通行做法。通过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实施,理清思路,查找问题,对双导师制运行积累下来的数据加以分析研判,提出解决方案,不断修订与改进。评估每三年开展一次,作为下一轮双导师制实施依据。评估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评,即理论社团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双导师制的评价;第二类是师评,即思想导师的自我评价;第三类是校评,即管理方学校层面。三类虽各有侧重,但都围绕培养目标的达成、导师能力的支撑、学生质量的满意展开,以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三)注重实践环节
中国近代思想家曾国藩在谈及治学要领时曾特别强调要做到“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10],指出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这五种力量才能学得真、学得深、学得实。“五勤”所包含的正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今天高校培养学生理论骨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对想成长为理论骨干的学生来说,最为关键的便是自身投入学(理论学习)、讲(理论宣讲)、研(理论研究)上的精力与成效能否达到知行合一。
1. 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一体,重在学习
刘少奇同志曾说:“有马列主义修养的人,都必须经过……埋头读书和研究的阶段。”[11]周恩来同志也强调要“多多读书,多多研究”。学习是研究的前提,通过读书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研究提升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释疑解惑,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中,考虑到学习基础和难度,研究则是更高层面的要求。对初学者而言,学习是第一位的,结合兴趣点和求知欲,坚持由浅入深学,循序渐进学,线上线下学,于熟读深思中领悟,于身心成长中实践,用好理论知识,养成“日用而不知”的好习惯,而非纸上谈兵,才算达到理论学习的真正目的。
2. 理论宣讲、理論学习一体,重在宣讲
如何有效地考察学生理论学习的质量,具体掌握和消化了多少?途径有很多,如读书笔记、学习体会、思想汇报、讨论发言、知识竞赛、撰写理论小文章等等,但最直观、最全面的还是理论宣讲。从宣讲主题的选定,宣讲提纲的结构设计,理论素材的搜集取舍,理论观点的凝练阐释,行文语句的推敲打磨,表达内容的深度高度,思维逻辑的缜密严谨及语言文字的通俗流畅等等,上述每一道环节和工序都是对学生的考验和检验。学生只有调动自身在理论学习中获得的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其中,才有可能呈现出一篇质量上乘的宣讲文稿和一场深入人心的现场宣讲。
与一般理论小文章相比,宣讲文稿要求更高,是一个浓缩版的理论学习成果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不仅是写给宣讲人本人看的,光自己明白远远不够,台下众多的听众即宣讲对象们能够在宣讲过程中听懂、认同、信服、接受才是双赢的结果。所以说,成功的理论宣讲是对理论学习效果最好的检验形式和手段。以讲促学,以学助讲,彻底实现知行合一。
新时代,高校应培养一大批学生理论骨干,让他们用理论滋润身心、用理论培植信心、用理论规划人生,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听党指挥,建功立业,做政治上的可靠接班人,使他成为国家实现长治久安、走向复兴的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Z].2019-04-18.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Z].2015-07-30.
[3]樊泽民.青年学好理论就是“蓄势待发”[N].天津日报,2015-06-17(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5]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J].求是,2019(22):9.
[6]李斌.温家宝五点希望寄语青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5-04(1).
[7]新华网.全国模范教师杨国荣:哲学“无用而大用”,要独立思考、关注现实[EB/OL].[2019-12-14].http://www.sh.xinhuanet.com/2019-12/14/c_138631528.htm.
[8]倪闽景.教育现代化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N].人民政协报,2018-9-12(11).
[9]黄少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探讨[J].学术论坛,2011(5):197.
[10]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M].长沙:岳麓书社,1986:439.
[11]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9.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依托理论社团培育高职大学生理论骨干研究”(编号:19C27)
作者简介:徐雷(1977-),男,汉族,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