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人眼中的“我”重要吗?

2021-07-22王琛倩

心理与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好孩子生命力人生

王琛倩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前段时间,我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情,感慨良久。进入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我好像有了一种预见的功能,看到童年期孩子的各种行为与家庭互动方式,脑海中便自然而然形成预设,成年后的他可能会怎样?命运充满了变数,谁也不知道,当年的风平浪静,会在未来的某一个看起来平常不过的日子,揭起海平面冰山下蓄势已久的惊涛骇浪。

“别人家的孩子”也会受伤

A是一个在企业工作的女白领,36岁,家有体贴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工作稳定,家有老人帮忙,日子省心和谐。A从小勤奋刻苦,学习认真,成绩一路优秀。工作后也是积极上进,业绩突出。然而,A却经常郁郁寡欢,她说,“每件工作我都很努力、很有干劲,不论是领导还是同事,都很认可我,可工作一旦完成,我整个人好象泄了气,感觉好没意思,内心特别空虚。”“就连看着孩子我都开心不起来,好像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甚至食之无味、夜不能寐,有时候胸口会很疼,但什么毛病也查不出来。”A说这个状态已经持续很久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忘了。

45岁的B是一个事业单位的男领导,有一个开明的妻子和聪明的孩子,和父母一直住一起,B很孝顺。结婚时,父母给他操办好了一切,连新娘的婚纱都是由父母选定的。成家后,家里的一切装饰父母都布置好了。不能免俗的婆媳矛盾,在B这里也经常上演,只是B很少去反抗父母,就算父母再不对也只能默默无言。就是这么一个从小老实懂事的B,突然有一天出轨了,妻子和父母不敢相信。B明确地对妻子说,“我就是不想和你过了。我可以接受净身出户。”父母吓坏了,这儿媳妇可是他的大学恋人啊。现在B事业蒸蒸日上,如果执迷不悟就会失去奋斗的一切,孩子也会离开。于是,父母不停地劝他,骂他,B声嘶力竭,“这么多年我都是为你们而活,我要活出我自己!你们不要再逼我了,再逼我就去自杀!”

这是两个真实的案例。一个看似岁月静好,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一个拼尽全力也要与世界为敌,只为活出自己。A和B看起来截然不同,却有着相似的原生家庭。强势、控制欲是他们父母的典型特征,听话、成绩好是父母衡量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他们在父母掌控下顺利成长,成绩优秀,不让人担心,是大家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但A和B,都没有自我。

哪个“我”才是“我”

什么是自我呢?人类的自我只有通过精神超越生理与心理的局限,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实现自我超越,这才是我们发展的动力。

在我们还是婴儿时期,是没有自我的。随着长大,我们逐渐意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探索“我是谁”“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我们想要和父母分开,开始叛逆。父母要我学习,我要玩;父母要我穿衣服,我不穿;父母要我往东,我偏要往西;父母认为好的东西,我就讨厌。

这就是自我建立的一个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冲突的、挣扎的甚至是痛苦的。我做的一切只想证明,“我”是独立的个体,“我”和父母不一样。“我”有“我”的人生,“我”的感觉是最重要的。有“我”,才能有“我”的界线,才有“我”与社会的界线。

不幸的是,有些人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探索过程。他们过早地為未来发展目标做出了决定,但这种决定是非自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这些别人往往是父母或教师等权威人物。他们不动声色地成为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他们看起来很有目标且自律。可是,他们的自我是他人塑造出来的。在他们的人生里,“我”不重要,别人眼中的“我”才重要。

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如果不听,就不是好孩子。

听父母的话,成家立业。如果不听,就是不孝顺。

年少时期做错事被否定、批评、指责,只有听话时才能被接纳、认可、称赞,自我就会一直被压抑,从未得到满足,也就逐渐失去了改变提升“我”的意识与动力。一个人如果丧失自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就会产生“存在的空虚”,从而引发存在性神经症。我们变得不能爱自己,也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自我虽然压抑了,但是痛苦从未忘记。父母也未曾意识到,自己以“爱”之名的控制,会像化学毒素一样,蔓延至孩子的身心,孩子遭受的痛苦会随着成长不断加深。这种伤害会进入潜意识层面,看不见摸不着,却支配着我们,它在人生的某一个节点中会跳出来,给你出其不意的一击。

于是,A在成年后,外在成就感如过眼烟云难以持久,面对空荡荡的自我,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比抑郁症还难治的“空心病”。

于是,B顺从了那么多年的父母后,突然有一天自我觉醒了,他受够了过度被父母关注、约束和安排的生活,他想要反抗,他要通过某种方式将这些年压抑的负面情绪宣泄出去,哪怕这种方式是不道德的、与伦理相悖的。因为如果不反抗他的内心会分裂。作家双雪涛在《聋哑时代》中写道:“那些看似正常地规矩地理直气壮地生活着的人,在我看来,有些人已经疯了,有些人正在一点点死掉。疯掉的恰恰是那些生命力丧失的正常人。”

A和B,正是生命力丧失的正常人。一个在一点点死掉,一个已经疯了。他们要用自己或抑郁或疯魔的行动来向过去的自我宣战—我想要生命力,我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我”。

不知道谁说过,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成长的代价是辛苦的,也是痛的,而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莫过于有这样的觉知:少年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有思想的灵魂;成年后,你的孩子不是你,他是有生命力的个体。

猜你喜欢

好孩子生命力人生
好孩子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人生中的某一天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做一个好孩子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真是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