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攻击与愧疚
2021-07-22刘昭
刘昭
某天下午,我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
她只有十五岁,是被她的母亲带过来的。因为曾经有自杀经历,导致她住院两年,经过治疗暂时稳定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一边服药一边开始进行心理咨询。
说她特殊,有两个原因
她的自杀经历。这说明了她抑郁的严重程度曾经到了无法控制自己的地步,只有通过强制住院,才能做到有效的看护。所以对她的关注是要更多一些的,因为有过自杀史的患者,需要时刻注意她当下的状态和情绪强度,以防失控事件再次发生。
她令人困惑的过往。从她的背景资料和母亲的介绍来看,她并不是一个遭受过严重创伤的人。相反她的婴幼年和成长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如果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去解释这个人的自杀,显然是说不通的。
于是在困惑和略带好奇的心境下,我和这个青春期的少女开始了长期咨询。
无尽的恐惧
在最初的咨询中,我们的进展并不顺利,因为她(为叙述方便,后续将以化名珊珊来称呼)很少说话,好像她并没什么可跟我说的。于是,珊珊每次都在简单叙述自己最近的日常后就不再开口了。我尝试问过几次,她的反应都很淡漠,一副“我不太想说”的样子。于是慢慢地,我也就不再问下去了。
我能感受到珊珊的防备,那是一种“我与你不熟、也不想与你熟悉”的距离感,所以她的沉默就好像在我们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界限,她不“过来”,我也很难“过去”。而这样的时段大概维持了几个月。
直到有一天,珊珊一进来就显得十分激动,对我说了很多关于她的事。原来她的家人打算让她恢复上学,这就成了一个打破平静的事件,让她的情绪再次激烈起来。但也就是从那天起,她似乎朝我走了一步,我们之间开始能够谈论很多东西,包括她的内心世界、幻想,以及种种丰富复杂的感受:
“你知道么,其实我特别害怕和人说话。虽然你看起来没什么威胁,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会有种心里不踏实的感觉。好像在一个空间里,有了另外一个人就会让我不舒服。这个人只要在,我就不能放松警惕。”
“我常常在梦中会惊醒,因为在梦里老是有人追我,他们拿着杀人的刀,跑得飞快。我只有努力地跑才有机会活命。可是我总被找到,你不知道那时的我有多绝望……”
“我为什么会自杀呢?是因为有一阵子太煎熬了。虽然在现实里什么事都没发生,看起来一切正常。但那段时间我的恐惧到达了一个顶点,我什么都怕,怕到了极致。比如我的笔丢了,都会让我惴惴不安、心跳加速,头好像炸了一样。如果没有找到它,我就会立刻陷入绝望。心里还会冒出好多声音来:你怎么不去死啊,这么小的事你都能做成这样。你对得起自己的家人,你还有脸活着吗?”
“那种感觉真的太折磨人了。所以自殺对那段时间的我真的是解脱。”
恐惧背后的施虐幻想
在珊珊的叙述里,我听到了曾经在她内心中那些无尽的恐惧。
可这些恐惧源自哪里,却没有明确的答案。正如一开始我就提出的困惑,在珊珊的成长背景中,完全没有任何来自养育者的虐待和创伤,并且她的家庭非常和睦、母亲温柔而稳定、父亲也担得起作为父亲的责任。
所以这不仅无法解释她的表现,更从一个角度推翻了“抑郁症就是家庭不幸福导致”的结论。或者说,“家庭不幸福、糟糕的养育者”这些只是催化剂,他们加快了一个人走向抑郁的速度和程度,但本质上,患上抑郁、甚至走向自杀,都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所致。
关于这点,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者梅兰妮·克莱因在她那部著名的《嫉羡与感恩》中有过系统叙述,而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施虐幻想。
所谓施虐幻想,指的是一个婴儿内心世界中的破坏与攻击性。而它之所以形成还要追溯到最早期的婴儿心境。当一个小婴儿刚刚降生后,他需要被完全地呵护和满足。此时的母亲和婴儿虽然是两个个体,但在心理层面上她们还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婴儿需要母亲时时刻刻的关注和照顾。比如他想要喝奶,母亲就会喂;他需要被抱着,母亲也不能放下他。这样就会让这个婴儿得到一种安全感,就好像他依旧还在母亲温暖的子宫里,一切都没有改变过。
可这种满足感终究会被打破。比如母亲某一天没有及时喂奶、或者她在喂奶时没能让婴儿感到舒服,这个小婴儿就感受到了最初的挫折。这种挫折就是一种破坏,破坏了他内心中完美的幻想。于是他强烈的愤怒就被激发出来,从而想要破坏掉所有的一切,包括母亲。
婴儿的施虐幻想,在克莱因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实践中是有充分展现的。比如婴儿会对母亲的乳房、口腔、肛门、身体内部都会产生丰富的攻击联想。这一方面源于婴儿自身的发展就是从身体开始的;另一方面则与他最早期的防御机制有关,因为他太小了,还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当他感受到自己对母亲的愤怒,就会将这种愤怒投射到母亲身上。也就是说,他反而认为母亲会对他愤怒、进而攻击他。所以他的施虐幻想,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防卫。
但在婴儿4~6个月中,这种情形就会发生变化。因为随着他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发展,对母亲的感觉就会微妙起来。他会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同时也担心自己的攻击伤害到她,于是内心中产生了最早的复杂情感:愧疚。而当他开始了愧疚,抑郁也就随之浮出水面。
抑郁的形成
在心理学界,抑郁一直是个难题。尽管关于抑郁的成因,各种流派都有不同的见解。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而完善的解释。
克莱因的施虐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地诠释了抑郁是怎么形成的。就以珊珊为例,在她强烈的恐惧背后,我们是能感受到她的攻击性的。比如:她不敢和人说话、另一个人的存在会让她感到被威胁、她梦中被人追杀,这些看起来是她在被人攻击,可实际上这就如同婴儿早期将内心的攻击性投射到外界一样,是她将攻击化成了伪装,统统扔到外界。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通过自我保护来避免被伤害、同时也能避免伤害别人。
另一个证据则是她的愧疚。
因为在她说到“笔”那个例子时,我们就能听到一种熟悉的感觉:强烈的自责。这是抑郁患者最常见的状态,他们一般都会有长期、强烈、过度的自责。而自责本身就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对自我的无情攻击。二是深深地愧疚。对自我的攻击意味着珊珊的攻击性是极其强烈的,强烈到就算投射到外界也无法缓释全部情绪,于是就会朝向自己。而愧疚则代表着另一种心境:难以修复。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认没有能力去修复好被自己攻击的部分,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绝望。
于是我们可以试着整理和排序这个过程:恐惧—攻击—愧疚。恐惧的背后是攻击,所以她会怕。攻击就会造成伤害,所以她会愧疚。但愧疚到了一定程度,说明她没有办法修复这段关系,所以抑郁就形成了。
用珊珊的经历去说明则是这样的:
在珊珊的想象里,她一直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中既包括着爱、也夹杂着恨。她不想去恨父母,也不能接受自己对父母的恨。她怕自己的恨会毁掉他们,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修复,于是她就将矛头指向了自己。那个梦中追杀她的人、与她在一个空间中的另一个人的威胁,这些说穿了其实都是她自己的意象,正因为被压抑得太深,就只能以潜意识的形式展现了。而当她缠绕其中实在无法忍受,就会选择自杀,这看似唯一的一条路。
婴儿的抑郁心境是他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但一个成年人还停留在抑郁心境中不能自拔却说明了他的固着。所以对抑郁的治疗,最重要的不是精神抚慰与单纯的药物,而是需要这个人从强烈的幻想走到现实,最终能够认知到一个事实:我,是无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