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参政议政学术研究内容的可视化分析及建议

2021-07-22王怀诗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参政议政人民政协

王怀诗,龙 雄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参政议政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泛称。它集中体现在参加国家政权并在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人民政协担任领导职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制定执行。“参政议政”较早的使用见诸1988年4月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入党问题的通知》。1994年3月,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将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正式拓展成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此后,中央领导同志阐述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成效作为衡量政协工作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以来,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作为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和好同事,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热情日益高涨,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党外人士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专题研讨会等之外,还有大量正式出版的调研报告、年会提案、社情民意简报、论文等。其中,参政议政领域的学术论文是其理论研究的重要体现。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信息量的指数增长,对信息的可视化分析与知识挖掘已成为一种研究

模式和趋势。在信息化分析软件中,目前普遍使用的有CiteSpace、Pajek、Ucinet等。其中,CiteSpace是基于Java语言的分析和可视化协同引用网络的应用程序,用于电商、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文献计量、知识挖掘及发展趋势分析。本文以参政议政大数据研究为基本思路,首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收录的近20年来参政议政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多角度探究我国参政议政学术研究的现状、重点、存在问题和未来趋势,梳理研究热点,展示研究轨迹,以期为参政议政的理论工作及政策实施提供方向性指导。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选取于我国最为权威和全面的CNKI数据库,以高级检索的方式检索主题“参政议政”、篇名“参政议政”、关键词“参政议政”,时间跨度为2001-2020年,共检出论文1328篇;然后采用人工核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清洗,剔除座谈、学习记录、新闻摘要等不相关文献,最终选出1301篇论文作为研究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2]。文献计量是以社会统计学、数学等统计方法为手段,研究文献信息整体分布情况、时间演进和数量变化,进而探讨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结构分布、基本特征与规律。鉴于该软件对CNKI数据库支持的有限性,本文从3个方面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剖析:通过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知识网络的共现,分析我国参政议政学术研究的现状;以时间为维度进行历史演进的主题演化分析,但鉴于该领域合作网络单薄,我们将研究重点置于关键词的分布联系和主题聚类及其时间演进;最后根据现实数据对我国参政议政的未来研究给出相应建议。

三、参政议政研究内容的可视化

(一)关键词网络共现分析

基于2001-2020年的1301篇文献,以年为单位,将关键词来源设定为题目、摘要、作者、关键词及附加关键词,得到参政议政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1)。

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

该网络模型数据如下:N=438,E=1607,Density=0.0168;N、E分别表示网络节点数为276个,网络连线数为1607条,整体网络密度为0.0168。由此看来,参政议政领域的研究主题众多,不同主题间联系较为密切。根据字体大小代表频次多少以及线条粗细代表联系深浅的原则,词频大于等于30的关键词都已显现于该网络上,该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频次最高的有“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等(表1)。

表1 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及年份情况

“民主党派”一词的频次高达288,中心性为0.35,无论频次还是中心性都位列第一,属于该共现网络的核心节点。这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制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通过人民政协等平台来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为国家事务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一词的频次为209,中心性为0.35,与“民主党派”并列为该研究领域的两大核心节点。同时,这两个关键词都出现在2010年之前。有理由推测这与当时中共中央先后颁布的3个政策文件,即2000年12月的《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2005年2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及2006年2月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密切相关。这些文件都强调了推进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对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内容、程序及机制等作了具体要求,为人民政协发挥参政议政职能提供了重要依据,进一步拓展了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学术界对参政议政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广泛性。“人民政协”一词的频次为110,中心性为0.12,这充分彰显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性及重要性。人民政协是一个与时俱进、适应实践发展的制度体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确立和探索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对人民政协制度研究较多的有罗章、虞崇胜、朱永新等人,其中重要的成果有罗章与汤佳乐合著的《人民政协职能发生于扩展的系统分析——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历史进路》,文章探讨了人民政协三大职能产生的原理与机制,为我国政协制度研究开拓了思路[3]。“协商民主”一词的频次为107,中心性为0.18,该主题的研究集中出现于2012年。协商民主是20世纪末在西方政治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表达了其主张公民参与以及反对精英政治的观念。中国的协商民主是经过长期探索建立起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第一次被写入中共最高规格的文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正式从地方性和局部性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从一种工作方式上升为制度。之后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及其关联强度,本文首先提取文献中的名词性术语,将节点类型设置为“Term”与“Keyword”后,再对上述关键词进行LLR(1)聚类分析,并选取关键词为标签为各个聚类子群予以标注(图2)。

图2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在CiteSpace中,通常以聚类模块性指数Q和聚类轮廓性指数S两个指标评价聚类效果。一般而言,Q>0.3时,该网络划分的不同聚类子群结构是有效的;当S>0.5时,表明聚类效果是合理的。在图2中,Q=0.69,S=0.85,无论是聚类模块性指数还是聚类轮廓性指数都表现优异,说明该聚类结构合理且聚类效果明显。该关键词聚类网络只显示了较大的聚类集群,较小的譬如#10农工党、#12界别设置、#13依法治国等聚类效果不显著的子群不显示于该网络上。据此可以将参政议政的研究分为研究对象和主体、参政方式和途径、制度研究、发展新动向等4个方面:研究对象和主体有#3中国共产党、#0参政党、#2民主党派成员、#4民主党派等。这些都是参政议政的对象,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主体,主要从参政党的职能、履职路径、制度建设、基层组织发展等方面着手研究。其中,孙涛的《新时代民主党派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探析》[4]和许烨的《新时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质增效研究》[5]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参政方式与途径包括#1对策、#5统战工作、#6政治参与、#7参政议政等,此外还有建言献策、统战团结等。参政方式和途径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且具有可深度挖掘的潜力。制度研究主要涉及#8人民政协、#9协商民主。随着我国政党制度的日渐完善与民主化趋势的发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得到不断强化。因此,对参政议政相关制度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该领域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方面。发展新动向集中体现在#11国家治理现代化、#15新的社会阶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执政党和参政党的重要研究议题。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逐年攀高,新中产阶级的大量崛起和农民数量的急剧减少,各个社会阶层逐渐分割并产生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困难加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这些都为执政党的统战工作带来了挑战。参政议政工作要善于发现和研究社会不同群体的实际状况和利益诉求,认真解决上级决策与基层实际的矛盾点、上级决策在基层落实的症结点、社会中的敏感点,以及群众生活的痛点、堵点和风险点等,促使我国社会全面健康发展。这方面的重要成果有窦红莉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变化与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实践创新研究》[6]以及刘莲的《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对统战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7]等。

(三)时间线视图分析

CiteSpace时间线视图能在时间维度上展示出每个聚类群体下的具体研究内容(去除了过于泛化的“#9路径”和过于狭窄的“#10界别”两个聚类内容),从而有助于深入探究各个主题的时间演进和内容变化(图3)。

图3 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首先,参政议政是整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横向覆盖了整条时间轴,纵向联系了知识分子、高校统战工作、网络政治参与、统战制约因素、信息平台建设、新型政党制度等热点内容。主要研究有:朱维究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分为协商与监督两个方面,即协商是多方利益体平等和民主的协商,监督则是单方面的民主监督[8];汪洋明提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加强自身党派理论建设、明确基层组织的任务、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等[9]。其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一直是参政议政的主要力量。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前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是党外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群体,长期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并就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相关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关于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作用、以党外知识分子的专业特色协助执政党完善制度建设等规定。高校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是进入21世纪后参政议政研究的一大热点,与高校队伍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互联网+”等研究热点相融合。这方面的成果有:杨明园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大量资料分析高校的优势与特点,并从学校党委、社会影响、组织成员自身因素等角度进行归因分析,最终从成员培养、组织发展、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对策[10]。刘宁宁、李博论述了高校民主党派较为集中的现实,进而阐述了建设高校党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从合作、党派自身建设、教育与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11]。张立新、张立君从思想引导角度论述了在党外人士普遍政治参与度提高、西方价值观念泛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流动性增强的背景下,在政治上引导党外知识分子建立其价值体系、健全其政治诉求的长效机制、加大包容广度和力度诸方面的措施[12]。最后,国家治理现代化及新的社会阶层研究是2015年后兴起的知识子群(图3)。其背景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这些决定强化了公民权利,定义了公共空间,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而“新的社会阶层”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知识子群的研究成果丰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进行了阐述,《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着重对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新兴群体进行统战规划。2017年,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召开,这对全新的统战工作具有新的历史意义。新的社会阶层主题在纵向联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社会服务工作、微博等研究热点,在横向朝制度优化、法治建设、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等方面演进[13-15]。目前,对上述两个新兴的知识领域尚缺乏纵向的深入挖掘,横向还应加强与其他研究主题的联系,进而为该研究领域寻求新的学术突破。

四、对参政议政未来研究的几点建议

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参政议政的学术研究及实际工作的全面推进既是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政策文件、专家智库,还是大数据、互联网+,都给参政议政工作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综合前文数据及现状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研究主体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作者和机构进行网络可视化可以观察到,无论是作者合作网络,还是机构间的合作知识图谱,抑或是个人与机构间的合作关联都是稀疏且呈小范围聚集的,基本是以个人或院校机构为主体,并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合作网络(图4),这说明参政议政领域在学术合作关系上的缺失。因此,未来的参政议政研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加强该领域内各主体间的联系,以“小分队”“集团军”的方式群策群力,切切实关地为该领域实现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二要培养个人作者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减少重复研究,关键是作者能为该领域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突破。三是鉴于该领域的研究大多在各大高校及社会主义学院展开,该领域研究不必拘泥于特定专业,可以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探讨。如“国家治理现代化”“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新兴主题,可以与有数据科学、生命科学或管理科学等背景的学者进行交叉合作。

图4 作者机构的共现网络

(二)探索新兴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诉求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近8万亿元,第一产业占比17.97%;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01万亿元,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仅为7.7%。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过渡的同时,新兴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大量农民向其他阶层转化。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CGSS(2)调查,我国的中产阶层从2001年到2017年综合增长比例达18.65%,其中新中产阶层是所有阶层中增长比例最大的,而农民阶层则连年下降(表2)。因此,要认真探索各个社会阶层,尤其是新兴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及其参政议政的规律,这对于消除社会隔阂、避免利益固化,以及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远发展都至关重要。

表2 中国社会科学院CGSS调查数据

(三)重视参政议政成果的质量创新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参政议政的研究存在“提案多、论文少”“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宏观政策研究多、具体方法研究少”“短期研究多、持续研究少”“专题类研究多、案例类研究少”等问题[16]。长此以往,诸多文章不免陷入空谈,也难有其现实意义。随着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快速更迭和不断创新,定量研究、大数据研究、跨平台研究等各方面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和开创参政议政工作的新话语体系、新研究方向和新发展规律。例如,2011年微信刚开放注册的时候,月活跃用户只有5000万,到了2020年,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12.25亿。目前,手机微信能够进行社交、娱乐、信息共享、学习、支付等一系列行为,并成为人们的习惯。据统计,2021年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在朋友圈发信息;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4亿用户使用小程序[17-18]。因此,如何使用微信平台提升参政议政能力,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四)加大政策引领和路径创新的研究

参政议政是一项政策性、制度性很强的工作[19-20]。从研究成果的轨迹看,每次国家领导层出台的政策文件、会议讲话、制度规定等,都影响到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文章数量、成果特色及发展局面。因此,不断学习中共中央、人民政协及统战部门出台的政策规定,可以强化参政议政的准确性、前瞻性和时效性;同时,应积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有创新性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反馈到相应的管理决策部门,用理论创新来指导参政议政实践。要把顶层设计和上层关注的重大问题,同基层实际和百姓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提高理论素养,增强政策效力,强化制度革新,加大路径创新。

注释:

(1)LLR:Loglikelihood Ratio,对数似然率,聚类标签词提取算法之一。

(2)CGSS: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始于2003年,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参政议政人民政协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凝聚共识: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初心与使命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消费意愿和行为的比较研究
关于开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政治效能研究的若干思考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一部全面深入研究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力作
——读《人民政协理论体系初探》有感
既要把握正确方向又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