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善何惧无名

2021-07-21刘友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阴翳高调贫困学生

刘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一世为人,温良恭俭,不求大鸣大放。行善亦如此。无需高调慈善以吸引众人目光,隐藏与“无名”之善,或许才是这个浮躁社会的真正解药。

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隐形善行,是对被扶助者的尊重,更是一种默默无闻的坚守。人们总期待善行为人所知,受人赞赏,强调善在公众视线中的长期露面,却不知已渐渐囿于形式之笼,形成一种“为行善而行善”的不好风气。不可否认帮贫扶困之风的导向作用,但也不应过于依赖这样的“道德春风”——在这样的“风”中,我们总想着“有人行善,与我何干”,并未认识到只有一颗颗“微尘”的参与,才能使善之风吹绿贫瘠的大地。

无名,本就是一种美德。人们所畏惧与担忧的“暗箱操作”“背后文章”,不过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善的怀疑。害怕“无名”,是因为不相信普世之下人心的澄澈明净,是因为内心本就有阴翳与伤痕。

如同我们常抱怨制度不公、规则毁灭,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于过度完美的事物存在着天然的偏见。人们对善的理解始终处在自身格局中——简而言之,比起阳光,许多人更多地只是看到阳光下的阴影。如若我们对世道充满信心与信任,便无需畏惧“无名”的善的背后那些庸人自扰的臆想。

许多人都曾见过一张图片:一位拾荒老人坐在杭州图书馆桌前,认真小心地翻阅书籍。大家赞叹他“读书人的样子”,却在他去世后才知晓他用退休工资资助贫困学生的善举。他是无名的,没有人关注他的善行,更无所谓“影响力”——但今天,我们都知道,他叫韦思浩。

一个老人何以给予世人如此大的慰藉?我想,他的“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让人们相信这社会真的有善流涌动,“我”也应该为之做点什么。许多的小善意,也许会被黄沙灰土暂时掩盖,但决不会淹没,“当精神的光明来临时,生命会迸发出更大的活跃。”作家张中晓如是说。

行善何须惧无名,一善染心,世皆通明,大同之日,犹可待矣。

点评

这是一篇颇有才情的典型议论文。文题醒目简洁,揭示主旨。开篇引用经典,以生动的比喻再提论点;承题阐述材料,论证严谨,并从“无名,本就是一种美德”与“‘隐藏比‘高调更有力量”两个角度讨论隐形慈善的重要性;結尾用文学性极高的语言为我们展示无名行善的美好前景。行文流畅,一气呵成。

猜你喜欢

阴翳高调贫困学生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谒子美
画与理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安慰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因为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
好词聚焦
唱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