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探究
2021-07-21张振银
张振银
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前途。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他们虽然采取了一定的对策,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层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要知道,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还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方面的配合。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局限性,无法对其子女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出现,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金钱至上的观念和一夜暴富的心理。这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冲突,大大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农民工随迁子女随父母进城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进入那些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他们一般就读于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是一些师资力量较差的学校。这些学校为了追赶那些较好的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不重视甚至是不安排非考试科目。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品德课由班主任老师授课,而班主任将大部分的思想品德课改成了自己所教的科目。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难取得实效。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形成等方面与城里孩子相比,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进入城市学校后,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家庭经济条件的落后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若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和引导,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我封闭心理,再加上周围同学们或多或少的排斥,甚至会产生仇视社会的不良心理倾向。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的不断扩大,社会排斥并没相应地减少,在有些地区反而愈演愈烈。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将大大增加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家庭环境
主要体现为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受学校错误教育理念以及社会中功利主义的影响,农民工认为成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只要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因此,他们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意识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旦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不管了,几乎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工随迁子女都受过父母的打骂。农民工家长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会简单的说教打骂。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会伤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而且还会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灌输给他们,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家庭教育的作用适得其反。
(三)学校教育
1.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
近年来,虽然社会已出资建立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但在全国范围内这些民工子弟学校数量还是较少,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此外,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软硬件设施都比较欠缺,尤其是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由于工资低,很少有老师主动去民工子弟学校任教,即使是刚毕业的师范学生也不愿意。而且民工子弟学校基础的教学设施都不健全,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
2.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教育的恶性竞争导致大多数的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课程表上的它们只是校方为应付领导的检查而存在。学校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偏离正确的轨道,他们就很难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在这种错误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取得最佳效果。
(四)社会影响
思想观念正在形成中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观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由落后的农村进入繁华的城市,眼界开阔了,生活条件也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城市社会中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在不断地侵蚀着他们,如过分追求享受、做事功利化等,这些都会阻碍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道德发展。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来说,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带来的社会文化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增加了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互联网方面法律的不完善,一些网络传媒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网上传播一些低级趣味和腐朽文化。面对这些诱惑,由于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是非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其誤导。这样便歪曲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增加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解决上述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协调社会各个系统,齐心协力来完成这件事。
(一)增强自我教育
在当今这个流动性较大的社会里,较强的适应能力是个人取得成功的条件。然而,由于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局限,一些未成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因心理素质不好而导致其适应能力偏低,因此在面临新的生活环境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首先要学会在生活中不断提高个人的心理控制能力,要客观地分析城市生活,从中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条件,回避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刺激。其次,农民工随迁子女要懂得学会适应城市生活。农民工随迁子女在面对文化差异时,既要客观看待自己,又要认真分析环境,这样才能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减少城乡文化差异的冲击,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加强家庭教育
1.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首先,道德素质是个人素质的奠基石,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其他方面的素质才会有良性发展的可能。农民工作为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对其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必须认识到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为子女树立榜样。其次,想要成为合格的父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中要具备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生活态度,为子女传递一些正能量,从而使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最后,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比较低。在生活中,他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弥补自身缺陷,这样既可以满足子女的求知欲,还可以树立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威信。农民工应从多方面提高自己,从而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2.转变农民工教育观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工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他们更倾向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以打骂、说教为主,这些都不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要转变农民工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教育观念的落后。其次,农民工要吸收和借鉴城市人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增加对子女的关爱,试着了解并理解子女内心真正的需求,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三)改进学校教育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当今社会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了吸引优秀学生一味地追求成绩,将教育事业功利化,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转变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转变教育价值观是转变教育理念的先导。想要转变教育价值观必须正确认识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而祖国建设需要的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青年。因此学校不能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的人。转变教育理念还要转变学生观。学生是老师和学校服务的对象,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只要进入学校,就都是学生,没有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老师应该平等对待。同时,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群体,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并且要尽力帮助和支持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课外去。
(四)改善社会环境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发展越来越迅速,而农村却相对落后,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农村和农民。对于农民,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虽然没有城市人的时尚和文质彬彬,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城市人不具备的。尤其是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每天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第一线,用自己的辛勤勞动成就了城市的高楼林立。城市与农村确实存在差距,甚至有文化冲突,但城市人更应该看到农民工的优点,看到他们为城市发展所做的贡献。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城市人应该包容那些农民工,尊重他们,在文化上求同存异。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才能健康成长,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静彗..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公共管理研究,2011,(6).
[2]李兆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探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