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新闻视角下的短视频互动:模式、问题与路径

2021-07-21赵然

传媒 2021年13期
关键词:互动模式短视频

赵然

摘要:短视频是融合新闻的重要实践形式,其独特的互动模式可从情感内核、受众逻辑、技术支点和即时情境等方面进行解读,多维度地满足了受众的新闻交互需求,加强了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然而,媒体受益于模式,也受制于模式。短视频互动下,新闻的真实性、完整性遭到破坏,焦点转移和题材局限问题也值得引起警惕。未来,短视频新闻要突出新闻要素、丰富内容题材、监控传播数据、加强价值引导,助力构建健康、长效的融合新闻互动生态。

关键词:融合新闻 短视频 互动模式 情感内核 受众逻辑 失焦

伴随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媒体格局发生融合式变迁。主流媒体开始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积极打造互动式融合新闻,满足受众的新闻交互需求,掌握引导受众的主动权。其中,短视频成为融合新闻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其互动内核有助于加强新闻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作用。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都推出了相应的短视频新闻产品,并逐渐建构出层次丰富的新闻互动模式。然而,短视频仍然处于发展转型期,这种互动模式也暴露出短视频与新闻业务结合的适应性问题,值得引起思考。

一、融合新闻视角下短视频与受众的互动模式

当下,国内新闻媒体在短视频的融合实践中,建构出一套独特的互动模式,笔者将从情感内核、受众逻辑、技术支点和即时情境四个维度对其进行解读。

1.互动模式内核:触发情感共振。情感是短视频新闻与受众产生联结感的重要媒介。新闻媒体通过音乐、标题、细节剪辑等手段,渲染情感,激发共鸣,搭建出短视频语境下的情感传播空间。例如,人民日报《云南医疗队撤离 咸宁人民夹道十里送英雄》这则新闻报道的短视频,选用亮色粗体字标注“致敬感谢”,文案中使用了两个感叹号和“泪目”一词,情感色彩浓烈鲜明;这则短视频以一首壮烈的合唱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渲染出凯旋的宏大氛围,调动感恩与爱国情绪。此视频发布后,迅速激发了公众情感共鸣,仅5小时内就获得超两百万点赞。在短视频与受众的互动模式下,媒体为新闻注入情感,通过情感叙事引发受众共鸣,提高大众对新闻的关注,牢牢把握新媒体话语权。

2.互动模式逻辑:赋权受众参与。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新闻主要由媒体专业人员生产,大众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融合新闻视阈下,新闻借助短视频等内容形式,已经嵌入到大众的普通生活中,受众拥有了新闻的生产者和再生产者这两个新的角色定位。一方面,受众发布的原创短视频可能成为媒体的新闻素材,引发媒体介入报道转载,如《意大利市民为赴意中国专家点赞》的短视频最早出自华西医院专家去往米兰路上个人的拍摄分享,后被新华视点等官方媒体进行整合和剪辑,成为舆论焦点;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发布的短视频经由互动模式,可能激发受众的个性化加工与表达,促进信息的再生产,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新闻短视频的评论区比新闻本身更具爆点话题性。

3.互动模式支点:技术加持建构。技术是构建融合新闻互动模式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尤其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从一个更为抽象而全局的层面拓展了“互动”的定义——融合新闻的互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微观而具体的点赞、分享和评论,相反,融合新闻不断逼近形而上的“精神交互”,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画像,诸如兴趣、年龄、地域、性别等,推送与之相匹配的短视频新闻。换言之,大数据分发技术重构了新闻互动的意义,建构出互动思维主导下的融合新闻生态。比如,抖音上的北京用户有更大几率看到北京地方新闻,3C产品爱好者更有可能刷到前沿的科技新闻。在这样的技术机制下,媒体也从内容上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的注意度和参与度也随之大大提高。

4.互动模式情境:制造临境体验。融合新闻的强互动模式,在于其突出的“对话情境感”,突出即时性特征。直播联动的意义在于消解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时差壁垒,提高了临境感;此外,交流问答、红包打赏等直播环节也让互动形式更加多元。2019年末,央视新闻与短视频平台快手开展合作,推出“快手状元”直播答题互动。当日,央视新闻不仅实时直播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还邀请各个领域贡献突出的榜样人物做客直播间,与百万网友共同跨年。直播过程中,央视新闻分三个时间段放出十八道选择题,供网友参与答题,赢抢百万人民币奖金。短视频直播间的应用,为新闻传播搭建了具象化的虚构场景,提高了短视频新闻互动的仪式感,“立竿见影”和“有来有往”的即时效应也有益于加深受众对信息的记忆和吸收。

二、融合新闻视角下短视频互动模式的问题

融合新闻视角下的短视频互动模式无疑为主流媒体争得了社交媒体空间里的话语阵地。然而,媒体受益于模式,也受制于模式——其固有的叙事语言和传播流程遭到冲击,暴露出相应问题。

1.新闻信息扭曲。短视频的互动模式具有传播主体泛化的特征,在由无数个人节点构成的传播链条中,新闻信息更容易发生变形,促发谣言传播。例如,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早期,不少假新闻选择以“有图有真相”的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类似“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淑口防病毒”“社區用殡仪馆车辆运送物资”等,真假难辨,引发恐慌。更甚,一些正规新闻也有可能被删减或恶意剪辑,在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裂变式扩散,对大众造成严重误导。概言之,短视频互动模式为受众赋能的同时,也挤兑了主流媒体的话语空间,形成“噪声”污染,对媒体声量和平台审核提出挑战,这也是短视频互动语境下反转新闻越来越多的原因。

2.新闻要素缺失。碎片化的短视频空间与传统新闻叙事存在天然的对立。首先,一般传统的新闻叙事是线性、完整的:一是一则新闻需要尽量全面客观地呈现事件,展示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二是新闻并非是孤立单一的,媒体会对新闻进行后续跟进,推出系列报道。然而,短视频互动模式下的新闻叙事,完整度遭到严重破坏。为了适应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特征,媒体不得不对信息进行删减,造成新闻要素缺失的情况。其次,短视频平台往往有时长限制,平台会将较长的视频报道进行适应性切割和剪辑,分段上传发布,有损非粉丝受众的信息接收。最后,短视频互动模式下的浅显化氛围不利于解释性和深度性报道,信息在解读缺位的前提下变得单薄扁平。

3.新闻内容失焦。短视频互动模式下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容易造成舆论失焦。第一,情绪传播下的失焦。短视频的情感传播基因容易在社交媒体助推煽动性情绪,大众极端情绪的带动使得舆论集中于感性层面的讨论,掩盖了对事实本身的探究;第二,娱乐裹挟下的失焦。用户观看短视频主要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短视频用户的娱乐诉求凌驾于新闻诉求之上,在“狂欢”之下可能忘记事实本身,这一问题可从用户对直播抽奖环节的热忱中窥见;第三,信息过剩下的失焦。多重复杂的互动模式催生了大量的再生产内容,诸如网友个人的意见发表,广阔繁杂的信息海洋中,判断力较弱的受众容易迷失方向。

4.新闻题材受制。为了迎合短视频“短平快”的传播语境,新闻媒体在内容题材的选择上表现出特定的偏好,多以社会生活、国际议题、英雄事迹等报道为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质化趋向,引发大众审美疲劳。其一,媒体在短视频互动模式的框架下,一味迎合短视频的玩法逻辑,过度追求情感传播效应,以“能否激发大众情绪”作为新闻选材标准,排挤了相当一部分情感浓度较低的新闻题材;其二,短视频新闻仍然属于一种较新的报道形式,基础相对薄弱,发展尚不成熟,媒体内部提供给短视频制作的视听素材较少,相关岗位的新闻工作者亦经验不足,内容生产乏力,削弱了短视频新闻的多样性。

三、融合新闻视角下短视频互动模式的路径

面对短视频互动模式下的问题,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充分将新闻内容优势与短视频形式优势进行结合,准确定位融媒体视阈下的短视频新闻,把握新闻特点,突破模式桎梏,更好地服务大众。

1.加强专业意识,突出新闻要素。在娱乐化和情绪化的信息流冲击下,短视频新闻需要牢牢坚守专业新闻主义,不能随波逐流、一味讨巧。主流媒体的短视频相关制作者需要正视自己“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进一步提高内容的专业性,在传播中凸显新闻要素和新闻价值。例如,在时长受限的情况下,提炼新闻核心信息和冲突矛盾,多元利用字幕、画外音、同期声、混剪等手段,展示人物、时间、地点等重要细节;运用多样化的摄影器材,更新拍摄理念和手法,丰富短视频新闻的视角;最大程度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借助直播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尽可能地还原事件本身,在情感传播和客观真实之间把握平衡点,彰显专业的力量。

2.搭建全局思维,丰富内容选材。互动模式下,短视频新闻的本质仍然是新闻,内容是其核心。碎片、单一的题材在短时间内容易博取注意力,但不利于融合新闻的长远发展。新闻生产者需要建立策划思维和产品思维,有意识地扩大短视频新闻的题材范围,丰富短视频新闻的内涵与外延。例如,中国日报网在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了“激荡30年丨国企改革风云录”短视频系列报道,选题突破了短视频一贯的新闻题材,立意宏大深远,切入点细致动人,颇具布局意识,体现出高度的策划性。另外,要善于利用短视频丰富灵活的叙事方式,拓展内容的呈现空间。比如,人民网和抖音合作推出的“高考加油!我等你来”的挑战活动,推动公众对高考这一新闻事件的参与式关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3.深入数据分析,监控传播流程。目前,短视频领域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发展愈发成熟,为新闻传播的流程把控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新闻媒体要深入挖掘传播数据,对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采集和分析。第一,在制作上,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习惯,诸如高峰使用时间、平均浏览时长等,不断优化新闻内容,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第二,在互动上,发掘受众的兴趣点和话题点,提供有针对有爆点的策划性内容,调动受众注意力;第三,关注传播趋势,把控传播节点,即时对舆论风向进行引导,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4.正向引导舆论,坚守核心价值。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是媒体的使命与责任。融合新闻视阈下,媒体更要守土有责,坚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价值引导,而非流量引导。要自觉摒弃低俗、媚俗的博眼球内容,净化网络空间,引导向上向善的舆论风气;第二,了解受众,而非迎合受众。要用生活化、平民化的内容向大众讲述中国故事,为大众提供有思想厚度和广度的新闻信息。在新兴社交化的传播格局中,新闻媒体要坚守价值阵地,生产有内容、有价值、有态度的互动内容,打造有公信力、有引导力、有价值感的新闻媒体,促进融合新闻生态良性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晏青,张佳欣.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特征与对比研究——基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官方微博视频内容分析[J].中国出版,2019(24).

[2]宁海林.基于SICAS模型的短视频新闻传播机理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2).

[3]朱颖,丁洁.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微信与用户的互动研究[J].新闻大学,2016(04).

【编辑:鲁艳敏】

猜你喜欢

互动模式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基于“平面镜”为例分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证券投资课程教学中多维度互动模式的研究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互动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的运用探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