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正”、“圆融”与个性“两面性”

2021-07-21范玉华

学生导报·高中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圆融两面性方正

范玉华

原题再现

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闵行区2020学年高三语文二模卷作文)

一、材料解读

上海高考作文一直提倡思辨和对话,基于思辨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呈现思辨。思辨和对话必须据于材料的关键字词、核心概念展开。对关键字词、核心概念理解的对错、深浅,直接决定本文行文立意的对错、深浅,也是作文档次高低的关键。

此材料关键词有三,一为“方正”,正直、正派之意;二為“圆融”,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之意;三为“两面性”,意指同一事物身上同时存在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性质或倾向。对话的话题、谈论的论题便是方正和圆融集于一身是否会形成人的两面性。

根据问句的内在逻辑,学生审题时,一般的思考方式是先要弄明白何谓“两面性”?“两面性”的内涵和表现如何?有此标准界定在先,第二步再去思考“方正”和“圆融”的概念、内涵、表现等,第三步则是思考比对当两者集于一身是否符合之前“两面性”的标准,符合则会使人形成两面性,不符合则不会,或者在何种情况下会形成“两面性”,何种情况下不会形成“两面性”。

先看两面性。从生活现象来看,经常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现象、同一人物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或是在同一场合、同一时间,对不同的现象、不同的人物给出不同的评价态度,能否就此判断这是两面性?如果理解为同一个人只要有不同的表现便是两面性,那方正和圆融集于一身自然形成两面性。这种理解自然是肤浅的,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的。当然,如果能结合方正圆融不同表现背后不同的原因加以探究,也可自圆其说,说理成文,如关系的亲疏、认识的深浅、经验的成熟与否、利弊的权衡、身份的变化等等。

再看“方正”和“圆滑”。“方正”一词理解问题不大,正直,正派,讲究原则,有节操,褒义词。容易出问题的是对“圆融”的理解,其本意为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褒义成分较多。可以想见也为阅卷中大量证实的是,很多学生将其等同于“圆滑”“油滑”“骑墙”等贬义词。从此理解,此命题不以“圆滑”而以“圆融”对应“方正”,暗含一个陷阱,又预留一扇生门。陷阱是“方正”和“圆融”本不矛盾,但因为句子后面的“两面性”,不仔细的同学潜意识中就将“方正”和“圆融”对等起来而不自知。生门则在于当你感知题目中是略显陌生的“圆融”而非熟悉的“圆滑”“油滑”时,你要有足够的警觉,并由此展开概念辨析,就此思辨开去,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二、立意角度

基于材料明确清晰的对话话题,大致有三个角度的立意。

1.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方正和圆融本为不同的性格(乃至对立矛盾的性格),集于一身自是形成两面性。方正为人,不妥协,表里如一,刚正不阿,伯夷、叔齐、岳飞、包拯、海瑞、方孝孺是也。圆融易滑为偷奸耍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两面三刀,赵高、秦桧、和珅之流是也。两者即使不能视为水火,也是水油关系,集于一身就是两面性,就是双重人格,错乱人格,乃至分裂人格。

2.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方正和圆融本身并不矛盾,各有利弊,可以和谐共存,互补互进。集于一身,形成更为完美的性格。外圆内方原本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中庸之道的体现。积极进取,变通而行,趋于至善。儒表道里,天下有道则行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之传统。仁山智水,修身养性成仁智之人。鲁迅先生提倡不做无谓牺牲,提倡韧性的战斗,不会减损其民族魂的形象。外交官员身负重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了维护祖国之最大利益,灵活变通,岂能以两面性视之。

3.超越于是否的简单作答,将方正和圆融放在对立统一的视角,视情境、条件加以辨析。

方正是本质论,是为人之原则,是恪守仁义道德,是秉持真善美,是一种底线思维。圆融是方法论,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懂得妥协,是隐忍以行,以图将以有为也。以方正为幌子为假面目,将圆融作为一种明哲保身谋取私利的手段,此已形成两面性,是为两面人,如某些官员,公开场合大谈为人民服务,以公正面目呈现,而背后却胡乱变通大肆捞取经济利益政治资本。反之,也可以看到,某些改革家心怀民族未来,心系百姓福祉,在改革的路程中,特别是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中,在把握大是大非的底线上,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多方协调平衡各方利益,以获取支持,推进改革。这就不可以两面性视之。即使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非原则性的东西,懂得变通,不争输赢,原本也是一种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等的融合剂,不能冠以两面性。但做人无原则,以圆融的精致利己主义去追求利益最大化隐性化,则自是两面性。

三、提纲举例

1.【对话作答】将方正与圆融的性格集于一身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贬义)。(亦可直接简洁呈现1到3个集方正与圆融于一身的正面人物,由此直接作答不会形成两面性)

2.【概念界定】此语境下两面性自是指两面派,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方正是价值观,是为人之原则,是恪守仁义道德,是秉持真善美,是一种底线思维。圆融是方法论,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懂得变通妥协,是隐忍以行,以图将以有为也。(此处几概念亦可分段界定,以加凸显)

3.【合并说理】方正和圆融并不矛盾,可以和谐共存,互补互进,形成更为完美的性格。外圆内方原本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是中庸之道的体现。积极进取,变通而行,趋于至善。儒表道里,天下有道则行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士大夫之传统。仁山智水,修身养性成仁智之人。鲁迅先生提倡不做无谓牺牲,提倡韧性的战斗,不会减损其民族魂的形象。外交官员身负重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了维护祖国之最大利益,灵活变通,岂能以两面性视之?

4.【思辨补充】当然,方正并非不顾及他人感受,更非假方正之名欺世盗名;圆融也并非圆滑钻营,更非毫无原则的耍奸偷滑,苟且堕落。否则,方正与圆融就变了味,非但会造成人的两面性,更会造成人格堕落,人心惟危,礼崩乐坏。恶之大矣!

5.【现实意义】某些官员,公开场合大谈为人民服务,以公正面目呈现,而背后却胡乱变通大肆捞取经济利益政治资本。反之,某些改革家心怀民族未来,心系百姓福祉,在改革的路程中,特别是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中,在把握大是大非的底线上,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多方协调平衡各方利益,以最大程度获取支持,推进改革。这就不可以两面性视之。

6.【思辨升华】古往今来,(诸如王阳明、曾国藩、周恩来、邓小平之类)完美集两者于一身的实属不多,因其考验甚至挑战的是人内心的价值坚守和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后的接世之道,同时,还关乎到世道能否给方正以支持,能否让圆融不至于流变为圆滑。换言之,不止关涉个体的修身养性,还间接反映了世道的清宁与混浊。

7.【结尾留韵】由此而见,集方正与圆融于一身,实不能以两面性称之,而是集丰盈和智慧于一体,是人自我修养的至高境界。此等境界,令人悠然神往,我等皆当努力前行……

猜你喜欢

圆融两面性方正
纯享夏日
本季推荐四方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关于钢铁厂车间动力自动化设备管理应统筹管理的思考
课堂的“生命”在于“活动”
从赤壁之战看《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双重形象
论太宰治《奔跑吧,梅勒斯》中人性的两面性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与圆融思想
方正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