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博物馆展览“云”形式的思路探索

2021-07-21刘艳妮

收藏与投资 2021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

刘艳妮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初期,社会进入了停滞状态。为了不影响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博物馆展览从实体展览的单一形式走向了实体展览与云展览结合的多种展现形式,大量的云展览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进入了观众的视线。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博物馆的云展览,探索博物馆展览“云”形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博物馆;云展览;展览陈列设计

一、博物馆展览“云”形式的发展背景

(一)概念

展览的“云”形式,是学界通常意义上讲的“云展览”。何为云展览?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黄洋教授曾在论文中指出:“云展览”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资源集成和服务共享方式向公众传播文物数字化信息及相关知识图谱的信息服务系统[1]。

(二)发展

“云展览”的前身为线上展览,在互联网发展的普及时期,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馆率先在自己的官方网站建立了网络线上展览。当时的线上展览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为传统的图文结合式展览。

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陷入了停滞。博物馆属于公众聚集的场所,从民众安全的角度出发,不得不进入闭馆状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在2020年严峻的疫情考验下,全球博物馆平均闭馆时间为150天,中国为博物馆闭馆时间最短的国家,但仍有30天之久。

在闭馆期间,各个博物馆为了能够继续为观众们提供展览,陆续推出了线上3D博物馆,此时的线上云展览已经不局限于网页显示,采取了社交平台推送、App浏览、实时直播等多种方式,云展览遍地开花般蓬勃发展起来。

(三)意义

在疫情形势下的特殊时期,展览“云”形式的推出,一方面给观众们提供了有趣的知识信息,丰富了公众们的日常生活内容,使观众能够提升对于中华文明的了解,另一方面,展览“云”形式满足了无法来到博物馆的观众的生活诉求,观看的便利程度之高,甚至可以带动原本并不了解博物馆的观众,吸引其关注博物馆。

二、现阶段的博物馆展览“云”形式分析

(一)呈现形式

云展览在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后,目前各博物馆推出的展览“云”形式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线上的全景展览

线上全景展览是从二维照片式展览转变而来的,是3D立体形式的全景展览,展示的方法是模拟观众的第一视角,观众从展览入口处第一视觉区域开始,依据展线逐步进行浏览,每一个视觉区域都可以进行360度的旋转(图一)。这种形式一般会搭配展厅二维平面地图同时进行呈现,使观众更好地把握自己在虚拟展厅现场的位置,从而模拟出人在实际观览展厅时的视觉图像。

2.数字化的文物展览

除了将实体展览变成线上数字化形式,还有一种是将馆藏文物全部变成数字化资源,形成聚合的文物展览。故宫博物院就是率先这样制作呈现的。故宫博物院不仅有官方网站呈现的与实体展览相关的线上云展览,还有一个全文物型的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展览(图二),全部用馆藏文物的形式进行线上展示,里面有藏品各类别的划分、各年代的划分,观众可根据需求自行观览。

3.媒介平台的直播讲解

2020年初,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有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在抖音平台推出了直播讲解,在平台开通直播间,定时进行实时展览讲解,直播间一经开播便有大量观众涌入其中观看展览。

4.在自媒体上展览内容文稿

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叙写精练的展览内容文稿,观众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拓展了展览覆盖的维度。

5.App系统化展览的呈现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博物馆协会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推出了“互联网+传统文化”项目,创办了一个新颖的App“博物馆在移动”,它是一个博物馆聚合式平台,多以视频的形式来传播博物馆的文化内容。该App包含部分博物馆的全景介绍、部分馆藏文物的全息效果、优秀展览文化内容的讲解、文创产品的展示与售卖、专家课堂等多种内容。2020年,“博物馆在移动”还以“一周一馆”的形式推出了“云博物馆”,联合18家博物馆开展线上直播,曝光点击量达上亿次。

(二)突出优势

1.避免疫情接触,不受地域限制

截至文章撰写之日,疫情也并没有完全结束,疫情常态化防控是现阶段社會的发展重点。博物馆参观在目前依然采用预约形式,并以此来把控观展人数,从而达到疫情的防控效果。那么,在预约满员的情况下,无法观看展览的观众们便可以通过云展览进行参观。线上展览的形式在根本上达到了疫情防控的要求,同时又满足了观众参观的需求。

2.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云展览的载体是互联网,通过各类电子设备进行显示,基本摆脱了实体展览中不可避免使用的建筑材料、喷绘纸张等相关的制作材料,直接杜绝了废料的产生,并且即使在展览热度过后,云展览的相关内容依然可以作为永久性资料留存,无论何时,阅览都与最初展览所呈现的内容一致。

3.展示方式多种多样

云展览的展示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大致归为以下几类。载体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独立的多媒体显示屏等。呈现可以是二维平面、3D全景、虚拟全息、VR沉浸等。交互可以采用直播对话实时性互动、反馈与回答阶段性互动、留言评论长期性互动等。内容可以采取静态图文结合、动态音频视频等。

4.观众互动性更强

在实体展览模式中,博物馆是传递者,观众更多是属于接收者的角色,只存在一些较少形式的互动。不难想象,展厅环境均较为安静,参展过程中的互动也局限在小范围,比如,小团体相识观众之间的交流、讲解员与小范围零散观众之间的交流、留言簿的建议反馈。云展览则打破了这一限制,比如“互动区留言”是全民可见的形式,大家可以跨时空交流;再比如直播中的弹幕,更是实现了跨空间的实时沟通。这些方式不仅完成了全民互动,更是实现了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角色转变,由之前单纯的传递与接收变为:博物馆传递—观众接收—观众反馈—博物馆接收吸纳。

5.适应全人群,展览热度增加

实体博物馆会针对特殊人群进行便捷服务,例如为老年人提供人员服务,设置无障碍通道、孕婴洗漱间等设施服务。但即使这样,特殊人群的观展依然是不便捷的。云展览在手机端便可观览,实现了适应全人群需求的覆盖,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博物馆的受众数量,提升了博物馆的展览热度。

(三)不足之处

1.相比实体展览,体验感不足

实体展览是建立在多维度基础上的,目前云展览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即使是沉浸式的虚拟体验也无法达到实际感官产生的体验感受。

2.缺少创新,部分博物馆依然在模仿

云展览虽然不属于新兴的展览形式,但发展的时期较短,大部分博物馆推出的云展览皆处于模仿状态,缺少独有的展览文化特点。

三、博物馆展览“云”形式的发展思路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已明确指出:“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及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2021年博物馆着重于“恢复和重塑”,就“重塑”这一观点而言,博物馆展览“云”形式是有着很大需求空间和发展空间的。那么,未来想要打造出一个出色的云展览,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路着手。

抓住展览的核心内容:看展览归根结底看的是内容,看的是文化,很多云展览在推出后,让观众觉得平平无奇,是因为没有提炼出展览的核心及亮点。云展览不似实体展览立体性强,策展人更应该从展览的核心出发,抓住展览想要表达的核心特色,而不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如何把握核心,笔者认为应该以亮点、创新以及当下主流文化为出发点,例如突出对文化认同的表达、价值认同的展现等[2]。

完善藏品数字化信息:实体展览离不开藏品,线上展览同样也离不开文物支撑。部分博物馆对于展品数字化还停留在库房藏品名录的数字化程度,仅局限于一张照片,甚至是一张像素不高的照片,这远达不到云展览的展示需求。另外,还有许多博物馆在制作某一云展览需要的某一件文物时,才去完善該藏品适合展示的数字化信息,这样无法形成体系,也减慢了展览制作的进度,前期完整的数字化藏品库可以为展览所需的后期深加工提供基础,所以,藏品数字化资源的建立与整合是提升云展览策划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改进创新展示的方式:应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不局限于已有的云展览形式,多尝试最新的技术,尝试跨界融合,把多种媒介应用进来,为展览的内容进行服务,以便达到更好的展示效果。

加强相关行业间合作:一方面,线上展览打破了文物运输、文物实物的限制,历史文化的交融使得文化不再局限于某一博物馆,那么,各博物馆在制作云展览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自己馆内的文化内容,应加强各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互通有无,加强同行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博物馆展览“云”形式依托于数字化技术、信息科技、互联网络等,这就需要例如互联网行业、科技领域、程序开发领域等各行各业间的相互合作。

拓展宣传与成果推广:即使再优秀的展览,能够被发扬的第一步是要被观众认知。拓展宣传与成果推广是观众进入展览进行观看的基础,利用多种渠道宣传云展览也是打造优秀云展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结语

总的来说,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社会现象,在无形之中推动了博物馆展览形式的新发展,也促进了博物馆学者们对于展览“云”形式的探索。未来,在后疫情时期,我们也应该着力探索博物馆实体展览与展览“云”形式相结合以及共同发展的道路,发挥各自优势,共话博物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洋.博物馆“云展览”的传播模式与构建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0(3):29-33.

[2]刘雁冰.疫情下云展览的机遇和挑战[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3):88-89.

猜你喜欢

博物馆
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大闯关
博物馆奇妙页
世界博物馆日
航海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