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研究

2021-07-21佟向杰李晨光

社会与公益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佟向杰 李晨光

摘 要:为了解随迁老人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市社区融入的情况,本文对泰安市高新区HB小区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随迁老人融入泰安市城市生活的过程中,由于新环境的变化,部分老人存在语言困境、闲暇缺位、社会支持网络匮乏,以及身份认同、心理认同上的疏离感等问题,表明随迁老人社区融入水平不高。针对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提出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呼吁全社会关注随迁老人群体,激发老年人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要创造条件,在社区文化营造、社区基础服务建设等方面,提供给老人交流和关怀的平台;政府在社会政策、社会保障方面要积极推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能,保证随迁老人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

关键词: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社会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青壮年离开故土,到异地他乡学习、工作、生活。同时,伴随着年轻人在异地他乡扎根——买房、结婚、生子,城市中出现了一批新型老人。这些老人户籍在原居住地,或为与子女团聚或为照顾孙辈,随着子女一起来到陌生的城市,这群人被称为随迁老人。由于社会政策的影响及老年人自身在生活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要真正融入陌生的环境不容易,存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扰。而社区是随迁老人融入城市的起点[1],故下文就山东省泰安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现状展开研究。

二、泰安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现状

(一)调查社区及对象的基本情况

泰安市HB小区,位于泰安市南部高新区,周围有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医院、超市,社区软硬件条件相对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此安家落户。

为让子女能够安心工作,老人从家乡来到HB社区。此次调查共对25位来自泰安市以外的随迁老人进行访谈。其中,16位来自农村,占64%;9位来自城镇,占36%;受访的25位老人中,女性22位,男性3位;独生子女的18位,2个及2个以上子女的7位;配偶同时来泰的12位,独立在泰安的13位;大部分来泰时间3年以上。

(二)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现状

立足于社区角度,从随迁老人的社区交往和身份认同方面,了解其心理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关系融入和社会环境融入等情况。

1.社区交往

(1)主要事务安排。随迁老人跟随子女来异地他乡的主要目的是照料孙辈。调研发现,随迁老人主要承担抚育和照料孙辈的责任,同时兼顾洗衣、买菜、做饭等日常家务。

6号老人:我从2011年就来到泰安了,伺候完大孙子,又接上小孙女,每天早上做早饭,送完大的上学,回家照顾小的,我们吃完饭,就一起去买菜,做饭,然后又去接大的放学,做晚饭……

18号老人:我从2014年来到泰安,媳妇怀孕就开始在这,现在小孙女上幼儿园了,早上8点送去上学,下午4点半接回家。在小区找到一份打扫楼道卫生的活,也打发下时间,还挣点零花钱。

(2)生活适应。生活适应包括饮食习惯、居住结构、生活方式等。

在饮食习惯方面,25位老人基本上都是来自山东省内,差别不是很大。

在居住条件方面,受访的25位老人中,基本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其中,21位有自己独立的房间,4位老人和孩子共住一个房间。很多老人觉得,住在子女家不是很方便。

在生活方式上,随迁老人与年轻人作息时间等不同,很多老人感觉不适应。

23号老人:我们在老家的时候9点左右就睡觉,6点左右就醒了,老人觉少。但儿子媳妇,尤其是周末的时候,八九点才起床。我就出去溜達下,然后回来做早饭,大家一起吃。

(3)闲暇安排。随迁老人的闲暇时间非常少,他们几乎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孙辈日常起居,而这些日常事务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受访的25位老人中,11位老人是小学及以下学历)的限制,很多农村来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有小部分随迁老人在晚上子女下班后,吃完晚饭,收拾完,会参加小区的广场舞。

(4)与亲友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中与老人交流最多的是子女。受访的25位随迁老人中,大多数老人表示子女很孝顺,家庭关系很和谐。但是,在叙述中,也表示子女上班都很忙,不可能每天都与老人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人都会与原居住地的亲友进行交流,尤其是老伴不在泰安的,每天都会抽空通过电话、微信等与老伴聊聊。

1号老人:我平时跟儿子聊天的次数比较多,但是他经常加班。儿媳工作也比较忙,没什么可说的。

10号老人:我经常跟他爷爷微信视频,有什么事就跟他说说。

(5)与社区居民交往。对老人与社区居民交往的调查发现,只有少数老人表示与邻里有经常的来往,互相帮助或一起活动,大多只是见面打打招呼,在社区中没有与居民建立起持续的交往关系,很少参加社区活动。交往的类型多为老乡,一起看孩子或接送孩子,老人的交往范围比较窄。

不同地区的山东方言不同,在发音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访谈中发现,有部分老人乡音较重,也不会说普通话,在日常交往中很难与当地人顺畅交流。

(6)利用公共设施与社区参与。对于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仅有少数老人经常或偶尔使用这些公共服务设施。在社区参与方面,他们也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问及是否参加过小区的活动时,受访的25位老人中,仅有9位老人参加过或偶尔参加过。

2.身份认同

随迁老人的身份认同主要指的是与社区的原居民及老家人的心理距离,归属感以及对自己是否要留在泰安的打算。但是,受经济支持、社会保障、传统观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随迁老人对于将来留在泰安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1)经济支持。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不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经济基础,而且是心理融入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中,子女补贴较高,其他的包括自己和配偶的退休金等。

7号老人:我们自己有退休金,平时吃药也剩不了多少钱,家里买菜、水果基本上都是我们出钱,也可以补贴他们点儿,他们有房贷、孩子上学啥的费用也比较高。

6号老人:老头上班,我是退休的,平时买菜、水果等家里的日常开销都是我出,孩子上幼儿园的保教费、过生日等我们也出钱,基本上家里的开销我都包了。

6号老人:我来这儿都是花闺女给的钱,她知道我没钱,平时我也就买买菜,其他的我也不要,他们压力也大。

(2)是否有留泰安的意愿。调查发现,大部分老人表示,希望将来回老家养老,如果老两口只剩下一人,则要跟随子女,即使如此,也表示尽量不能给子女添麻烦。此外,医保报销问题也往往会影响老人的选择。在受访的25位老人中,有8位提到了异地医保的问题。

1号老人:在这看病吃药都是花的儿子、媳妇的医保钱,也不报销,平时有点儿小病小痛的,忍忍就过去了。

三、泰安市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主要问题

(一)随迁老人面临复杂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对新的环境会产生陌生感和不适应感,长久得不到疏解便会带来复杂的心理问题。一是精神孤独感,8位老人反映自己在城市中生活比在家乡更容易孤独寂寞。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和老伴一起在泰安的12位随迁老人孤独寂寞的感觉要少一些,他们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独自前往泰安的老人。二是焦虑感。15位老人表示他们担心自己年老生病会给子女增添负担。

(二)随迁老人面临与子女的代际关系问题

代际关系是指随迁老人与子女和孙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包括交流的次数、沟通方式等。老人与子女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2],尤其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的随迁老人,与子女长期不在一起生活,由于生活习惯等方面经常会发生矛盾。在与子女沟通交流方面,17位老人谈到自己很少与子女交流,与子女的共同话题并不多,子女工作忙碌不能经常与父母一起谈心。在孙辈的教育问题上存在差异,18位老人觉得自己与子女对于孙辈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差异,子女对于孙辈的教育很严格、经济投入也很大,而子女认为父母对于孙辈过于溺爱。

(三)随迁老人与城市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有限

在城市生活的随迁老人群体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他们和家乡的亲朋因为时空的关系联系逐渐少了,而与城市中的老人也并不熟悉。另外,大部分老人来自外地农村,使用当地方言或不会说普通话,与本地居民交流沟通存在困难。在访谈过程中,16位老人很少与当地居民交流。部分随迁老人自认为当地人并不接纳他们,平时大多和老乡一起活动。

(四)随迁老人群体无法享受异地的社会保障政策,不享有和当地居民同等的福利

很多地方开始重视随迁老人群体,将随迁老人群体纳入当地公交、公园等优惠群体范围,但是随迁老人在異地生病后,想要在流入地就医享受户籍地的医保政策,医保的报销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在受访的25位老人中,16位老人希望政府和社区能够帮助他们妥善养老;18位老人希望政府能够解决自己在家乡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市居民医疗保险的衔接;14位老人希望可以享受和当地居民同样的福利待遇。对于随迁老人来说,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成为他们融入异地生活的后顾之忧[3]。

四、社会工作介入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策略

解决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工作者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对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入进行系统分析,从老人自身、子女(家庭)、社区、政府多方面介入,有效解决老人在融入过程中的难题。

(一)倡导随迁老人积极转变思维观念,主动融入城市社区

在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中,首先,社会工作者应协助老人积极转变观念,协助老人用“优势视角”看待问题,逐步适应城市生活节奏。其次,社会工作者应通过评估老人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引导老人反思自身不足,帮助他们制订融入城市生活的计划,逐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困难。再次,社会工作者应引导随迁老人加强与周围同辈群体的交流沟通,消除对异地城市的陌生感,增强随迁老人群体的社区认同感。

(二)加强子女与随迁老人沟通,走出生活困境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随迁老人社区融入问题时,应与老人的家人取得联系,综合了解老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对其家庭状况进行评估,不断改善老人与家人的关系。首先,引导子女主动与老人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多给老人一些精神上的关怀;其次,引导老人将自己的心事与子女沟通,在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双方互谅互让。再次,社会工作者联合社区组织开展老人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活动,双方学习有效的互动策略。

(三)协助社区组织随迁老人活动,帮助融入城市生活

社区是随迁老人除家庭外能够得到重要的支持力量之一[4]。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随迁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整合社区资源,将随迁老人和当地社区居民互相融合。首先,加强社区支持网络建设[5]。帮助老人建立自愿联结网络和邻里互助网络,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宣传、组织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社区公共活动。利用现代社交媒介,如QQ、微信等,在社区工作者、邻里、老年人之间建立稳定的服务联系,使老人得到及时的帮助。其次,加强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改善老年人社会交往环境。动员企业或社会公益组织等力量,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生活。再次,创新社区治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邻里互助氛围。在社区内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文明新风尚,鼓励所有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增强他们的社区认同感。

(四)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能,保障随迁老人享有公平的服务

政府在随迁老人的社会保障方面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对老人异地养老、社区融入等方面加强重视,推进完善随迁老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随迁老人享受和当地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随迁老人群体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对象,定期为随迁老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通过开展老年人口卫生保健宣传,开展多种形式的随迁老人卫生保健服务,为随迁老人提供医疗、护理、保健和康复服务,帮助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参考文献

[1]马西恒,童星.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对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考察[J].学海,2008(2):15-22.

[2]孙丽,包先康.随迁老人城市适应状况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城市性”兴起为背景[J].广西社会科学,2019(7):67-72.

[3]张新文,杜春林,赵婕.城市社区中随迁老人的融入问题研究:基于社会记忆与社区融入的二维分析框架[J].青海社会科学,2014(6):88-95.

[4]易丹.随迁老人:一个亟需社会关注的群体[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46-47.

[5]姚兆余,王鑫.城市随迁老人的精神生活与社区融入[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9):43-45.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