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岛在记忆和现实间
2021-07-21叶孝忠
叶孝忠
一些人也会选择以更刺激的方式探索南部岛屿。
每次想要旅行,第一选择就是搭船去南部岛屿,打包行囊的心情像出国。搭上回程的船,船员还会问:回新加坡吗?似乎去了南部岛屿,就是出了国。在岛上,手机还会轻易连上印尼的电信网络,没关闭国际数据漫游,就可能会收到高昂的账单。
海南岛比新加坡本岛大约49倍,但新加坡的外海还有约60个小岛屿,大部分位于新加坡岛的南边、新加坡海峡中,所以統称为南部岛屿,最有国际知名度的就是圣淘沙。过去一些南部岛屿都有村庄等,但现在人口都已经迁往本岛,一些岛成了新加坡人的游乐场,一些则改成军事基地和炼油中心等。
在文学和电影作品里,岛屿经常是一种隐喻,象征天堂别境和另一个世界。当生活越来越杂乱、喧闹和拥挤,岛屿的象征意义更加倍强化。乘船出海,远离尘嚣,吹着海风,航行于海上的微微颠簸,整个过程就让人心旷神怡。
魔鬼岛
在新加坡想要旅行,不妨去找一个小岛,位于南部海域中的魔鬼岛是我的首选。我喜欢岛,喜欢岛所能象征的意义。抵达前,由远至近,慢慢靠近一座岛和它所拥有的碧海蓝天,这画面就是旅行。在黑夜和星星醒来之前,离开一座岛,船只义无反顾往家的方向前进,那卷起的层层浪花,长长的奔涌,像是送别,也是召唤的手势,橘黄色的天光在黑夜的边境中来回逡巡,依依不舍。
只要出发,就有风景,乘风破浪心情好。城市南区天际线里排排站的高楼,护送我们出航,渐行渐远,以这样的角度看新加坡,会发现小小的城国其实很好看。渡轮会经过巨大的轮船,这些载货或运油的巨无霸,像海上的城堡,是繁忙港口的“见证人”,还是第一次能那么靠近它们呢。
海边的寄居蟹。
婆娑的椰树构成了岛屿的日常风景。
经过毛广岛时,岛上一排排的烟囱和圆滚滚的储油设施,构成极具超现实的画面,在重工业的咫尺之遥,竟然也能容许魔鬼岛热闹的生态乐园。这或许就是新加坡有趣的地方,那么小的地方,却能挤入各种文化和生态,大家比邻而居和睦共处。
南部海域也是繁忙的航道,经常掀起沙石,所以海水能见度不高,但不要意外,这片蔚蓝却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海洋生态,竟然有超过250种的珊瑚,约占全球珊瑚种类的三成,有200多种海绵和超过100种的珊瑚礁鱼,虽然海水较为浑浊,要看见它们并不容易,但看不见并不代表不存在。
在马来语里,Hantu是鬼魂的意思,相传古代有武士在此决斗,死后化为小岛,甚至在岛上游荡。魔鬼岛其实是一组遥遥相对的双岛,HantuBesar(大鬼)和Hantu Kecil(小鬼),中间隔着泻湖,低潮时能步行而过。
海葵为小丑鱼提供安全的住所。
造型奇特的软珊瑚是魔鬼岛的亮丽风景。
魔鬼岛上住满了海星
软珊瑚在海底花园里绽放。
登上大魔鬼岛,眼前海水如此清澈,一阵阵的鱼群被我们惊扰,那是我在新加坡见过最动人的碧绿。这几年新加坡的海洋生态环境获得改善,也越来越多野生动物以此为家,不久前还有钓鱼客在新加坡的海域发现罕见的鲸鲨;在海龟产卵的季节,南部岛屿和东海岸也常有海龟到访,产下珍贵的小生命。2011年,海洋科学家还在南部海域发现造型独特的杯状大海绵(Neptune's Cup Sponge),当时人们以为这独特的海洋生物已经于1900年初就绝迹了。
岛上各处有不少小巧的沙滩,以新加坡的标准而言,可以称得上水清沙幼。沿着海岸长着椰树,似乎是沙滩最忠诚的守护者。岛上人不多,工作日更是没人。但吸引了前来海钓的人,钓到一尾闪闪发亮珍鲹,其凶恶的表情不再具有震慑力。
也在这时才能注意到原来岛上有那么多的相思树,悄悄撒了一地的红豆。岛上壮丽的海杏仁树长得放松和放肆。记得小时候养打架鱼,总会和爸爸去捡暗红色的落叶,浸泡在鱼缸里。据说这有抗霉菌的生长,养出来的打架鱼才会健康好斗,也不知道这些微不足道的智慧,人类是究竟如何获得的?
魔鬼岛毗邻新加坡最大的炼油中心,却有丰富的生态。
岛上漂亮的野花。
小岛原本就很小,“大鬼”占地只2公顷,“小鬼”则0.4公顷,上世纪70年代中的填土,将土地面积增加到12.2公顷,却也破坏了原来的珊瑚礁石及原始的海岸线。多年不再打扰后,各路生命也就慢慢回来了。
退潮时,海里世界也毫无保留展露出来。但有谁能真正理解它们?落入凡间的海星,在沙地上偷偷画了一个又一个星星的图案,如果没人看见,它们就会“纷纷开且落”地被潮水掩埋。海星这家伙有再生的能力,断肢后还能慢慢长出来。各种色彩鲜艳的珊瑚礁石,也露出海面晒太阳,一身重复繁复的纹路,究竟是来自谁的恩赐?被人类的脚步所惊吓,小螃蟹慌张地躲进礁石的缝隙中,那里看似安全,会不会也隐藏着致命的危机?一群群的小章鱼,我还没看清楚模样,就留下了一溜烟的墨汁,像在水里书写无人能辨识的狂草。
我们眼前的世界,其实都是人类的视角所观照出来,未必是真实发生,只是我们暂时所能理解的世界。當我蹲着,发现这姿势还不够低,就索性把自己埋进水里,从潜水镜窥视着小丑鱼和海葵的天地。这个平视的角度刚刚好,一对一大一小的小丑鱼,约莫两公分长,有着一脸疑惑的表情,守护着小小的天地。如果它知道我们叫它小丑,心里会有何感想?小丑鱼是海洋里的模范夫妻,实行一雄一雌的配偶制,雄性小丑鱼比雌性的小。雌性小丑鱼死去后,族群里体积较大的雄性小丑鱼则会变性为雌性,这对小丑鱼的繁衍最为有利。海葵迎浪招展的触须,带有刺细胞,能给小丑鱼带来庇护,小丑鱼身上就会分泌一种粘液,保护自己不被海葵所伤。小丑鱼会紧紧守着海葵,驱赶前来吞噬海葵的蝴蝶鱼。在周遭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的共生关系,难怪会经常听到人说 “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这样的话。
魔鬼岛上能看见漂亮的夕阳。
退潮后的海葵。
除了海洋生物,岛上也有不少新加坡海岸常见的植物。
圣约翰岛
登上圣约翰岛,先是一群被照料得极好的肥猫来迎接你。心情轻松的人专程来此钓鱼、露营和野餐,时间就应当投资在这些事情上,回报将是被大自然洗涤过的身心。
眼前的圣约翰岛和我印象中的记忆,差别不大。小岛环境清幽,岛上共有10棵受保护的古树,树干粗壮枝叶茂密,苍苍莽莽的生机盎然,看样子就知道树龄不小了。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有越老越优雅的生物,那么必然是树了。清晨下过一场雨,让整个岛显得更绿,空气中有泥土和雨水混合后的味道,这是种久违了却熟悉的气息。偶尔枝丫间有动静,我能听见有几只鸟在聊天,但怎么也看不见它们的身影。风吹过,下起一场无伤大雅的小雨,如果不是有太多时间,是无法感受到生命及周遭一切悄然发生的袖珍戏剧。岛上虽然只有三两个常住人口,主要工作是维护岛上的卫生及设施,但流浪猫的数目和人口比较却是不成比例的高,几乎我们所经之处,都会有野猫随行,它们看起来都颇为瘦弱,活动量不大,但总用乞怜的眼神看着游人,等待他们的施舍。
圣约翰岛是新加坡人欢度周末的小岛。
岛上保留了怀旧气息颇为浓厚的救生亭。
漂亮的沙滩吸引人们到圣约翰岛戏水。
宁静的岛屿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200年前,东印度公司的职员莱佛士在和新加坡天猛公会面并租借新加坡之前,最先靠岸的就是圣约翰岛。1874,圣约翰岛成为新加坡的防疫岛,当时入境新加坡的旅客若有传染病,都会送到岛上进行检疫和隔离,无恙后才获准登陆本岛。上世纪50年代,圣约翰岛上还设有关押政治犯的拘留所及戒毒中心等。一直到1975年,它才卸下沉重的使命,摇身一变为供新加坡人玩乐的休闲岛。现在岛上还有一个海洋研究中心,设计了看板和触摸池,让公众能进一步了解新加坡的海洋生态。然而由于疫情关系,目前中心展区处于关闭状态。
通过填土,圣约翰岛和周围的两座岛屿(Pulau Seringat)及拉扎鲁斯岛(Lazarus Island)连成一座大岛,由圣约翰码头走15分钟,就能抵达更幽静的所在。沿着海岸线和防浪堤,走在规划良好的步行道上,就能够眺望到新加坡城区的美好风景。在国庆节期间前来,还有机会看见挂着国旗的军用直升机,飞过新加坡海域的风景。
Seringat和拉扎鲁斯岛的交界有个地方,被誉为新加坡最美丽的沙滩,约200米长的半月形海湾,水清沙幼,周末经常会有游艇停靠。但就算是周末,沙滩也只有少于5人的流动人口。我设好帐篷,煮了咖啡,看几页书,就跑进海里。仰头看天空无云,椰树在风中低吟。小岛的故事已鲜为人知,在旧纸堆中挖掘,这里有过马来渔村、沿海的浮脚屋、善泳的子民、牢房,还有起了坟的墓地,失去了这些历史的证据,就似乎不曾存在。
如果你想清静地待在海边,那就带上你的野餐垫、防晒霜和一本书,躺在沙地上,听风清唱一曲婆娑的热带情歌。
南部岛屿适合无所事事的旅行。
圣约翰岛上有不少漂亮的野猫。
龟屿
龟屿是三个南部群岛中最小的,总面积才约8公顷,但拥有最多的民俗看点。岛上有适合野餐的草坪,还有一个养龟池及色彩斑斓的大伯公庙。每年农历九月的龟屿进香季,数以万计的善男信女就会前往龟屿祭拜神明,让平时宁静的小岛热闹起来。
我小时候去过龟屿好几次,都是跟着妈妈去进香。到了我这一代,每逢农历九月把孩子带上岛的家庭,应该越来越少了吧。后来才知道岛上拜的是大伯公,那是我们的守护神。大伯公是受新马人欢迎的神祗,也称为福德正神,信奉大伯公的庙宇被称为福德祠。但大伯公究竟是谁?根据研究本地民俗和历史的著名南洋学者许云樵教授的说法,“大伯公” 一词来自马来语和客家话,“ 伯公” 是客家话, 土地公之意,“大”则源自马来语的Datoh(神)的简称toh的音译,马来人称伯公为“Datoh Pekong”,后来就慢慢叫成了“大伯公”,这个名字的演化就已经能体现出南洋混杂的文化个性。一些学者相信客家人由广东带来了土地神的信仰。南来挖矿的华人,因为翻土会冒犯到土地,因此就开始拜祭大伯公,祈求平安。在本地常见的大伯公神像,服饰造型相似中国的土地神。
由南部海域能眺望到新加坡漂亮的天际线。
网上资料写着农历九月刚好是大伯公的生日月份,为神明庆祝生日是个多美好的想法,似乎他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着,保佑着我们大小事务。另一种说法也很美妙,相传在某年农历九月,有只海龟变成了一座岛屿,拯救了遇上船难的水手,他们每年农历九月就回来答谢海龟救命之恩。
参观完龟屿大伯公庙,可以登上不远的小丘,山上有19世纪马来人的拿督公圣祠。一路上的树枝都挂满了各种求子、祈福的黄色彩带和石子,不孕的夫妇相信这个圣祠能给他们带来好运。拿督公原本是马来人的原始神,一些拿督公是由当地英雄演变而成。祭拜拿督以保平安,功能和华人的土地公十分相似,因此华人也会祭拜拿督公。
龟屿的大伯公庙香火鼎盛。
龟屿收藏了古老的传说。
龟屿的沙滩水浅,适合小孩戏水,也适合无所事事。岛上无商店,记得备好干粮和食水,挑个能眺望新加坡本岛的凉亭歇息,你会发现这竟然是一个回望新加坡的绝佳角度。刚好遇上退潮, 漂亮的珊瑚都露出了海面,蟹兵虾将也都出现了,海葵摇曳生姿,眼前不远就是新加坡岛南区的繁华盛景。涉水而过,惊动了无数生命,会有那只化作岛屿的海龟吗?
造型和色彩有趣的海蛞蝓
姐妹岛上的巨大海螺。
寄居蟹總在寻找一个安稳的家。
姐妹岛
姐妹岛是位于圣约翰岛西南方的双岛,也是对外开放的南部岛屿中最少人去,但也最有趣的海島。这对小岛,马来名分别为大姐妹岛(PulauSubar Laut)、小姐妹岛(PulauSubar Darat)。在马来语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海洋肥沃的岛和土地肥沃的岛,就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和海岛的传说联系起来。
姐妹岛的由来,有一段颇为凄美的故事。相传有一对情深的马来姐妹,约定结婚也要嫁给一对兄弟,这样就能永远在一起生活。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其中一姐妹被海盗看上并拐走,另一个姐妹向船游去,结果淹死,船上的姐妹看了难过,也就跳海自杀。殉难的姐妹花,双双化为岛屿,朝夕相对,因此就被称为姐妹岛。
去过几次姐妹岛,就算是周末,岛上的猴子也比人多。它们恶名昭彰,颇为凶悍,提醒你一定要把食物收好,并看好背包,甚至有人建议别带食物上岛。
姐妹岛上的海洋生态特别丰富。
姐妹岛到处可见大砗磲。
任性的野猴子。
由码头就能看见清澈碧绿的海水,游鱼阵阵的多彩生态。这是新加坡于2014年设立的首个海洋生态公园,受保护的海域除了姐妹岛之外,还包括圣约翰岛和德固哥岛西面的珊瑚礁区。不对外开放的小姐妹岛上则有海龟培育中心。
大姐妹岛,听起来很大,但其实也不过3.9公顷,15分钟就能跨岛。不久前我就挑选了退潮时间前来,这是观察海洋生物的绝佳时刻。小心翼翼走在暴露于太阳下的沙坪,体验独特,浅水里有不小心就会错过的精彩生命,甚至还惊动一只觅食的黑鳍礁鲨。岩石和珊瑚的缝隙中有机警的螃蟹,造型优美的海星、海胆和海葵,一同展示着海洋花园里的百媚千娇。
新加坡是海岛国家,本应就有延绵的海岸线,随着国家发展而进行了大面积的填土,早已经改变了城国原始的海岸线,也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关心海洋生态环境的人士开始感到担忧,因此坊间也有不少环保组织经常会举办海洋生态导览,让公众了解到四面环海的新加坡其实有比我们想象中还丰富的海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