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道河子百年时光不言老
2021-07-21白英
白英
风格独特的机车库。
横道河子火车站。
花园城镇火车隆隆
“横道河子是个特别的地方”这是我初见它时的感受。东北大地上原本开阔的、一望无际的平原到了这里忽然有了停顿和层次感:山峦起伏,丛林错落,与掩映其中的一幢幢俄罗斯风情小黄房子共同勾勒了一幅幅宁静、悠远而美丽的图画。漫天飞舞的黄叶,扮美了斑驳的街道,一幢幢老建筑活了,难怪它曾被誉为“花园城镇”。
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土,景色却非常洋气的小镇被铁路一分为二,火车站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中心,它的模样看起来好似西洋画里的俄罗斯城堡,淡黄的墙面和绿色的遮雨棚,最显眼的还属屋顶的两座红色尖塔。虽已铅华尽褪,但仍掩饰不住当年的优雅与华美。不巧的是正遇小镇修路还下着毛毛细雨,站前广场有些泥泞,我们只好停下车来,进入附近一家小店打算稍作休息。一家叫“金顺”的老式房子改造而成的店铺吸引了我们,经营小店的夫妻俩很是热情。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小镇人,老板张海林看上去有些木讷,唠起磕来却是滔滔不绝;老板娘初洪梅爽朗大方却分外贴心,给我们端上自酿的蓝莓汁,初见横道河子人,就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暖气息。引起我注意的是:小店墙上贴满了横道河子的老照片,更惊喜的是张大哥能把每个老照片都讲出一段故事。进到张大哥的里间小屋里,惊叹自己淘到了“宝”。局促的货架上,摆满了他收藏的各色老物件,标有“横道河子”字样的各种旧物,有铁路相关的老式信号灯、巡道电石灯等用品。因着对家乡的热爱,张大哥多年來十分留意老物件,可以说,他的收藏品也反映了横道河子的历史变迁。
站前小店。
张大哥口中讲的横道河子历史,让我仿佛看到了历史中摇曳的小镇,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小店以及周边的房子原来都是当年铁路职工的住所,对面的火车站是中东铁路上的百年老站,横道河子的兴衰史,几乎与穿镇而过的中东铁路历史同步。横道河子始建于1897年绥满铁路(中东铁路主干线)修建之时,因有一条南北道路横穿河流而得名。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后,横道河子由于紧靠张广才岭被定为二等站,级别比长春、沈阳、牡丹江等车站级别还要高。而听起来像是人名的“张广才”,其实是满语“遮根猜”的音译,意为“幸头好”,也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张运海收藏的商标。
俄罗斯小木屋。
俄罗斯老街。
张广才岭是从哈尔滨到牡丹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平原进入山区的地理要道,山脊坡度大,曾是中东铁路修筑时最大的难关。在当时的条件下,机车必须在张广才岭加挂一个车头,依靠双车头的牵引力才能把机车送过山岭。于是大批的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便云集于此,在这里修建机车库、检修中心、火车站等铁路设施,并建起俄式住宅和教堂,横道河子就成了铁路施工的指挥和技术中心。随后又带动了商业发展,有了酒厂和商铺,由此,掀开了横道河子镇的百年历史,茫茫林海中的山村,渐渐变成了一座人烟辐辏、商贾云集的繁华小镇。
百年老街梦回横道
横道河子除了火车站,镇上还遗存具有浓厚俄罗斯风情的二百余处俄式建筑,错落有致的栗色木刻楞和一座座有着鲜绿门廊的黄色房子,散落在街的两旁。屋檐和雨搭上精心雕饰的花纹,似乎还保留着初始建造者的乡情,而悬挂的玉米、辣椒和大葱,以及几乎消失了的拌子垛、晾衣绳,却满满都是现在居住者的生活气息。最为珍贵的是,100多年的风霜,竟然没有让这个小镇有太大的改变。
顺着“俄罗斯老街”石碑走进去,一栋栋的俄式老房子沿路排开。这些俄罗斯老屋主体结构保持尚好,高约2米的房门、宽宽的门边、突出的门廊,无一不体现着俄式建筑的独特魅力。阳光正斜斜地打在房屋的墙壁之上,错落有致的房屋反射着温暖的光线,仿佛是一个温婉的西域少女在细语呢喃,微笑着静静地看你。时光也缓慢而安静,这个藏身山野的东北小镇,有着一段繁华的过去,然而随着岁月流逝,这里又恢复了从前的宁静。它因铁路的修建而繁荣,也因铁路的发展而沉寂,只留下了这些老建筑在诉说着过去的事情,演绎着繁华过后的从容不迫。此情此景,忽地想起“百年横道曾记否,梦回老街遇故人”的意境。
油画村。
百年以来,这里一直是远近闻名的油画村,世界各地的画家慕名前来,用画笔描摹下他们陶醉在横道河子的岁月,直至如今。一条中俄文化创意小巷穿过横道河子镇中央,带着文艺的气息自1897年款款走来。小镇的精致之美,也激发起艺术家的灵感,街道上似乎还可以听到思想与创意激烈碰撞的声音。“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会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你想象的宽阔。”最让人遐想憧憬的是那些刻在栅栏边椅背上的木质文字牌,清新唯美而脱俗。“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是你还是风景,看湿了我的眼睛”“陌上花开为君顾,浓情小镇缓缓归”“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 古老的人文、厚重的历史、浓郁的风情,200多米的街道不长,回味着优美的词句也是精神的陶冶。
文艺小镇的创意雕塑
旅行之美。
木质教堂面貌如初
横道河子是历史与现代的交织点,走在寂静的小镇上,时光也自然而然慢了下来。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不仅没给这个小镇增加颓废感,反倒增添了小镇的成熟与稳重。每一栋老房子都在讲述一段悠然过往,那些见证铁路百年风雨的高窗与木门,一经触碰,便有如烟般的往事跳了出来。
老街上有座只作为文物保护、不作为教堂使用的老房子,便是俄式木结构建筑——约金斯克教堂,又名圣母进堂教堂。这座教堂的修建起于俄国人的习惯:铁路修到哪里,教堂就会如影随形跟到哪里。1903年他们在“老街”的尽头,镇东的台地上修建了约金斯克教堂,这也是中国境内现存唯一的木质东正教教堂了。色调有着木质建筑特有的温暖与柔和,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隔在了窗外。整座教堂建筑平面为十字形,主体面积600多平方米,室内可容纳几百人,曾一度成为西起石头砬子、亚布力乃至哈尔滨,东到海林、铁岭河一带东正教的活动中心。建筑材料全都采用横道河子镇七里地村的上等红松,利用卡、嵌、镶、雕等工艺进行建造。由于红松耐腐蚀,不变形,使得约金斯克教堂虽历百年风雨的剥蚀,面貌仍依然如初。
木质教堂
木质教堂
与其他俄式老宅相比,约金斯克教堂的工匠之美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榫卯间架结构严密,美观大方,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而且雕刻工艺也极为少见,黄绿相间的外观,醒目突出的十字架,丝毫没有褪色的痕迹。绿色的墙面与蓝色的木窗营造了宁静的氛围,即使隔着院门远远地望过去,我依然惊叹于它的沉静之美。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这栋古老的木构建筑,镶嵌着时光也见证了变换。“九一八”事变打破了横道河子的平静,日本的铁蹄使布道的钟声成为绝响,俄国人的铁路治安所也变成了日本人的警备队,小镇虽默默无声,却一一记录下了他们的恶行。直到上世纪50年代俄侨离去,教堂先后被改造成酒厂、办公机构等场所,有幸逃过了损毁的劫难。
工业时代的记忆
机车库里的展览
老机车库岁月留痕
来到横道河子,一定要去看看中东铁路机车库。进入机库院内,犹如穿越时光隧道,闯入百年前的时空。眼前是一座由15个并列库房呈扇形组成的大型机车库,正面看起来外形状似波浪,造形奇妙,蔚为壮观;库房砖墙铁瓦,拱门圆顶,风格独特;每个机库前又都有一段铁轨,向前与不远处一个巨大钢铁轮盘交汇。空中俯瞰,机车库更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并列的车库为扇面,每扇库门前的铁轨为扇骨,而调转机车头的大转盘就是扇轴。转盘学名“转车桥”,大转盘转动,调度着一辆辆蒸汽机车驶出库房。
记忆
机车库完美地诠释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屋顶的山花构成的折线,轨道的直线和转盘的圆形,体现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与早期工业文明的奇思妙想。然而伴随着蒸气机被内燃机全面淘汰,1990年机车库停止了使用。进入新时代,人们为保护历史建筑的风貌,再次赋予了机车库新的历史使命。现在的机车库轨道上,停放有一台“前进型”蒸汽机车,是我国干线铁路上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机车上“大干四化,立当先行”的字样,依旧可以唤醒人们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共和国记忆。转车桥上的信號指示灯就如同时间的钟,在这转盘上闪烁了100年,它曾指引每一列机车回家的路,也曾目送它们去往远方。转车桥、机车、轨道,机车库昔日热闹的运行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人感叹。
老式车厢内景
时光印痕
蒸汽机车。
进入机车库门,仿佛打开了历史的时光闸门,看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列车前的一幕幕悲欢离合迎面袭来。蒸汽机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机车库却保留了下来,由机车库改造而成的“中东铁路博物馆”,共有4个展厅,蒸汽机车实物展厅、微缩蒸汽机模型展厅、机车部件展厅和中东铁路历史图片展厅。中东铁路的命运是东三省百年历史的剪影,俄日在中国东北的政治舞台上轮番登场,此消彼长之间,首当其冲的便是路权易主。毕竟拥有了中东铁路,便是掌握了东三省的经济命脉,也使得铁路所到之处门户大开。中东铁路上往来的火车满载着粮食、木材与煤炭源源不断送出国门。直到1952年,中东铁路结束了中苏共管的时代,终于收归国有。作为连接整个东北的输血管道,中东铁路为新中国初期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机车库正是沙俄筑路、日据掠夺、中苏共管与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见证者。
踩着老铁轨与道板,寻访中东铁路,走进横道河子,墙面斑驳的机车库、失去光泽的铁轨尽显岁月留下的痕迹。在扇形轨道上,巨大的机车转盘就像表盘上的时针一样,记录着岁月的年轮。这座散落在时光深处的老机车库,像一部展开的老书,将历史的记忆向我们娓娓道来,又像一台拉开的手风琴,在这幽静的山间里,弹奏着如诉如泣的岁月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