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迭代更新、超越千年”
2021-07-21杨冬权
杨冬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了新中国,让中国强起来、富起来,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发生的变化,应该用“迭代更新、超越千年”这8个字来概括。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中央始终将发展科技事业放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在每个关键时期都进行顶层设计,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具备了从科技大国加速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基础和条件。我们立足国情和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
党的领导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中央始终将发展科技事業放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在每个关键时期都进行顶层设计,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率先在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85年,党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确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开创了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世纪之交,党中央准确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趋势,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6年,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布,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指导方针,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定位、战略要求和根本任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总结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实践,观察大势,谋划全局,深化改革,全面发力,科学擘画建设科技强国的蓝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全面塑造了我国科技事业面向未来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科技创新整体上呈现加速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提升、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态势,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备了从科技大国加速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基础和条件。
2018 年5月24日,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圆满结束,来自全国14个单位60名考察队员乘坐“探索一号”科考船返回三亚。在本航次中,我国科学家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天和核心舱执行航天任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在一些重要领域和方向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量子密钥分发、铁基超导、中微子研究、干细胞研究、克隆猴、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卫星等,有的已经与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并行阶段,有的甚至开始领跑,化学、材料、工程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大型客机、国产航母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就,使我国在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上占据了主动。高速铁路、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语音识别、新能源汽车、第三代核电等也进入世界前列。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已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便研究出来并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目前的水稻试验产量,已突破亩产1000公斤。现在,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大面积推广,为解决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推广,为解决世界几十亿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贡献。杂交水稻在中国、在世界大面积种植推广,在中国也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件,并且是一件中国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史诗级事件。
今天,在国际上,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一个标志,成为中国超过西方强国的一个代表性成就,成为中国速度的一个象征,成为中国对外宣传推广的一张名片。在国内,高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成为中国国家新面貌的一道靓丽风景,成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一个硬设施,成为拉动中国经济不断向前的发展动力,成为增强中国人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自信心的来源,成为国家的巨大“软实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不但有喷涂、搬运、装配等机器人,而且还有水下机器人、微型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智能棋手、智能医生、智能教师、智能律师、智能播音员等也已经陆续研制出来,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在当今世界上名列前茅。
我国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考船、JF12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我国已建成运行29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其中18个由中国科学院运行管理,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P4实验室、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这批国之重器将为我国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技术和平台支撑。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10年起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就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和竞争力来看,在国际上几个最有影响的评价报告中,我国总体上的排名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70多年来,我国立足国情和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统一领导、统筹部署,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同,在较短时间内就创造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奇迹,展现了攻克尖端科技难关的伟大创造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举国体制不断深化发展,一大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全方位的产学研用合作和协同创新,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集中科技资源开展大协作、大攻关,是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
新时代,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战略安排。从对中国科学院提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要求,到以國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再到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为牵引加快建设面向未来发展的国家科研战略布局,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国科技事业的成就不胜枚举,这一个一个的巨大成就,合起来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70多年中国科技领域迭代更新的巨变、超越千年的巨变、前无古人的巨变,也是把中国引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把人民引向更幸福生活的巨变。
作者为中国档案馆原馆长、中国档案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