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野下民俗文化园景区的研发分析
——以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为例

2021-07-21■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门峡市民俗文化全域

■程 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我国早在2016年就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概念,在同年公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得到全国旅游行业的重视。在全域旅游视野下,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发展有全新的方向作为引导,特别是开发民俗文化。建设民俗文化园景区,将旅游行业、地区特色文化充分结合,开发独特的全域旅游模式。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是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也是三门峡市特殊的旅游资源之一。在全域旅游战略指导下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必然要充分体现出陕州地坑院资源所具备的独特性与文化内涵,带动三门峡市旅游产业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全域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的普及。

一、陕州地坑院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全域旅游

河南陕州市以中原传统文化为起点,实现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河南豫西地域文化这一大背景下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现如今,我国重点开发文化产业,陕州地域文化在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当下也受到极大关注[1]。当地政府部门重点开发地域文化,通过品牌包装、文化推广、旅游资源开发等多元化途径,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陕州民俗文化。从2016年开始,河南省旅游人数发生显著变化(如图1所示),旅游人数增加,为全域旅游与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创造良好条件。三门峡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处,除此之外还包括4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9个A级旅游景区以及3个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这些都是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的资源。

图1 河南省2016—2019年旅游人数变化

陕州地坑院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古建筑,在新时代环境下不仅开发了旅游观光资源、休闲娱乐项目、具有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也增加了民俗文化体验这一流程,将陕州地坑院作为民俗文化园景区创建的生态资源,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民俗文化旅游发展[2]。与此同时,陕州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例如地坑院营造技艺、剪纸文化等,均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民俗文化衍生产品的形式比较单一且传统,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与传播,也是地方经济发展与转型、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在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文化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创新,应用新媒体平台与互联网技术拓宽地域旅游文化与民俗文化传播途径,从而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加快文化传播。

二、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现状

(一)开发与管理需要创新

民俗文化园景区集中了当地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不仅可以提高居民自豪感、精神生活水平,还可以利用民俗文化园景区宣传当地旅游文化,帮助居民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遗产,并且投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3]。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居样式,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是四大古民居建筑,有“民居史上活化石”之称,早在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便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三门峡市开发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便可以围绕陕州地坑院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但结合现阶段当地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情况,尽管陕州地坑院受到国内外游客极大的关注,但是民俗文化开发以及民俗文化园景区管理仍然需要创新。

(二)没有深入开发出民俗文化资源价值

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必须要深入挖掘地域性旅游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尤其是陕州地坑院,不仅有十分深厚的人文历史价值,在建筑特点与营造技艺这两方面也可以深入挖掘一些有价值的元素[4]。基于当前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更多是将开发重点放在当地民俗文化宣传这一方面,陕州地坑院相关地域文化、营造技艺等并没有受到关注,而且这一类民俗文化也需要进一步开发及利用。整体来说,尽管陕州地坑院民俗类型比较多样化,但是若将民俗当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所体现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不高,游客只是到当地感受陕州地坑院这一地域性旅游项目,却没有深切感悟到当地民俗文化[5]。

(三)民俗旅游观念不强

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开发必须要加强对营销的重视,特别是进入到旅游市场之后,如果市场营销经验不足便会对项目宣传以及民俗文化传播带来影响[6]。由于宣传推广不到位,民俗文化园景区采用的宣传方式比较传统且单一,地方民俗旅游观念不强,而民俗节日和农业节庆等关联比较密切,所以传统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宣传更多是以各大节日为对象,但这一模式并不适应大数据时代对旅游市场的要求,还需要融入新文化元素,加强传统节日与所在地区群众的联系,使当地群众能够参与到民俗文化园景区各个旅游项目当中。

现阶段,三门峡市诸多民俗节日由于游客数量少、旅游资源闲置,降低了经济效益,尽管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会组织市集,但是缺乏地域性特色,所以参与人数有限。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保证民俗文化园景区日常管理与运行,旅游市场中各大商家参与竞争可能会有坑客、投机等不良现象发生,导致民俗文化园景区的运行受到影响,也在当地旅游行业发展进程中陷入恶性循环[7]。

(四)民俗技艺弘扬缺乏力度

因为现代化工业与工艺在新环境下受到广泛关注,所以传统民间技艺宣传与弘扬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主要是与民间技艺的学习时间、难度等因素有关。经过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承,民俗技艺在现代化时代受众比较有限,特别是年轻群体并不是非常关注。一方面对民俗艺术传承带来限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也是一种损失。例如,三门峡市的陕州地坑院,当地拥有大量民俗文化与技艺,但实际上这些技艺弘扬力度不足,在传承上也存在一些困难[8]。因为掌握一门技艺所需时间比较长,经济效益却不是非常理想,所以当地民间技艺主要是以家族传承为主,鲜少有年轻群体关注。

(五)全域旅游不够了解

尽管政府部门在推动当地旅游发展进程中,逐渐落实了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但是关于全域旅游概念的普及仍然有个别人不了解。例如,三门峡市推广全域旅游,比较关注旅游经济,却忽略了民俗文化传承。尽管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已经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但是当地仍然有居民不了解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当地文旅部门利用民俗活动等形式,实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深度结合,为全域旅游的深度落实与实践创造了条件。但是当地群众参与全域旅游的积极性不高,更多是集中在经济发展上,单方面认为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并不非常密切,阻碍了全域旅游的发展。

三、基于全域旅游角度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的建议

(一)创新开发与管理模式

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需要在全域旅游模式基础上创新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深入了解国家主体功能区,结合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生态功能区等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包装设计,设计清晰的全域旅游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思路,将所在地区的城市、乡村与景区民俗文化全部投入到旅游项目中,以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制定全域文化项目方案[9]。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机制,将陕州地坑院作为重点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相关旅游企业也可以享受政府部门的优惠税收政策。为了体现民俗文化园景区项目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可以结合陕州地坑院特色文化开发村落景区,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在全域旅游项目引导下培训文旅人才,不仅可以逐渐培养文旅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还能够跨专业运营民俗文化园景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例如,以陕州地坑院作为民俗文化园景区建设的核心,应该定期更新基础设施并且加大保护力度,增设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等诸多旅游体验项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民俗文化的开发还是旅游项目建设,整体来说都需要进一步创新[10]。

(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价值

陕州地坑院是豫西地区群众生活、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变迁的见证,在建筑的背后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曲艺、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技艺均体现着古代人的智慧[11]。发展全域旅游,针对豫西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价值,在常规旅游项目中渗透文化底蕴,给所有旅游者营造全新且独具特色的体验。例如,陕州地坑院要重点挖掘民俗文化,根据当地特有的习俗、民俗等,开发旅游项目,采集代表当地特色与民俗文化的剪纸、皮影等,作为展出艺术品,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建设民俗风情展览馆,由当地手工艺人现场教学指导,旅游者也可以参与,亲身体验民俗文化项目,或者组织剪纸、窗花等活动、比赛,吸引当地和其他地区喜爱民俗文化的游客参与。例如,陕州地坑院建造是按照“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这一流程展开,营造技艺体现出我国阴阳八卦方位这一传统文化,也与宅主命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切实体现出古代社会人们的智慧[12]。游客前来参观时可以采用VR技术,模拟真实的参观场景,使游客切身体会陕州地坑院建筑美感与艺术性,突出豫西地区这一民俗文化的价值。

(三)树立民俗旅游观念

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为了能够使全域旅游和当地民俗文化结合,必须要具备民俗旅游观念。在常规旅游项目基础上融入民俗元素与文化,使当地的旅游项目更具特色,并且作为旅游创新点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基于此,今后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开发民俗活动要以当地旅游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等为背景,结合当前社会环境以及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杜绝旅游市场中不良现象,实现民俗旅游良性循环。

(四)拓宽民俗技艺弘扬渠道

总结民族技艺弘扬问题原因,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善:第一,以当地群众为对象宣传民俗文化,使其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特别是让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与技艺的传承中,为当地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提供支持;第二,当地民俗文化传承是以影像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为主,关于传承活动以及活态传承还需要创新方法,例如采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利用互联网宣传陕州地坑院以及豫西地区民俗文化园景区。特别是陕州地坑院相关民俗文化与技艺,在市场经济、传承受阻等因素影响下,难免会受到冲击[13]。为此,对于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以及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应该拓宽民俗技艺弘扬渠道,将宣传重点放在青年群体,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优势加大民俗文化的宣传力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全域旅游、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项目。

(五)加强全域旅游宣传

现如今,全域旅游重点在于以企业为出发点,从原本的单打独享过渡到社会共建共享。为了带动豫西地区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实现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在全域旅游基础上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重点采集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且积极宣传全域旅游,带动当地民众参与到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的队伍中。政府部门应发挥指导作用,开放当地民众的思想,使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行更加有序展开。当地群众参与民俗活动,既能够形成文化精神素养,又可以实现物质财富最大化。在宣传全域旅游这一方面,应该调动当地群众对于民俗文化开发以及家乡文化宣传的积极性,营造豫西地区良好的民俗文化旅游形象。所以,激发群众参加旅游民俗文化园景区开发、特色产品设计的积极性,积累民俗文化园景区这一类开发短期项目的经验,为旅游产品赋予附加价值。当地群众能够了解全域旅游,为游客参与民俗旅游活动提供参与、体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个地区推动全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认识到开发全域旅游项目的重点,能够结合所在地区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文化园景区,以此来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于国外的游客。一方面可以宣传各个地区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为全域旅游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带动当地旅游项目经济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三门峡市民俗文化全域
赵杰摄影作品欣赏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三门峡市关工委部署春节期间 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三门峡市印染厂唐墓陶器研究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