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舟山与“高梯度”地区产业合作的思考
——以上海产业转移为例
2021-07-21顾自刚陆瑜琦
顾自刚,陆瑜琦
(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经济教研室,浙江 舟山 31600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梯度差距,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区已跨入后工业化阶段,属于经济发展的“高梯度”地区。这些地区着眼于集聚全球高端要素,需要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置换出稀缺的空间和资源用于发展高端产业,因此,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服务输出成为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上海产业转移及其与周边地区合作模式的分析,为舟山实现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合作提供参考。
一、上海产业转移的趋势
早在2009年,上海就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其发展目标定位于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全球城市,成为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的重要枢纽。在此背景下,上海一方面通过自贸试验区这一平台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从国内外引进资本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还鼓励本地区的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实现跨国、跨区域发展,从而形成资本的双向流动和发展空间的置换。目前,上海产业转移和资本输出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产业转移仍将持续推进。“十三五”时期,上海要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但是,目前仍有大量的土地、资本、人力资源集中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对此,2015年7月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具备一定能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集聚区应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和合理布局,推动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增强跨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经营规模的制造企业,要加快生产基地向外转移,将现有生产基地转型提升为研发、投资运营、营销等总部基地。2016年1月25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上海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再一次强调,上海科创中心必须为周边服务,产业转移要“腾笼换鸟”。这表明,上海方面对于产业转移仍然持鼓励态度。
二是产业转移的目标趋于多元化。上海市产业转移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其一是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腾笼换鸟”,使优质、稀缺的资源集中于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确保“四个中心”的建设;其二是促使转移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继续占领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源,进一步提升产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三通过产业转移使上海充分发挥创新中心、总部经济的功能,使上海的技术、人才、资本优势与其他城市的资源、土地、劳动力优势形成互补,从而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
三是产业转移的领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扩展。近年来,上海产业转移不再局限于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的输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一般性服务业和研发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开始加入了转移和跨区域合作的行列。重点领域包括:第一,战略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的生产环节;第二,一般加工制造业,如食品、纺织、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工等行业;第三,重化工业,包括钢铁、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精细化工、汽车产业、产业转移的装备制造业等都在异地寻找扩产基地;第四,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等)、职业培训和金融业、商贸服务、房地产等。
?
四是产业转移目的地向长江经济带扩展。上海产业转移过程中,地理区位和交通时间等时空效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体呈现沿江、沿海、沿高速公路和铁路等重点轴线延展的趋势,转移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1~3小时交通圈。扬州、盐城、南通、嘉兴、湖州、芜湖等城市纷纷把握上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与上海对接的力度,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十三五”期间,上海仍遵循高效率的时空效应原则,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疏解上海的非核心功能和人口,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同时,将产业合作的范围进一步向长江经济带扩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该区域的协同发展。
五是跨区域产业合作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再局限于产业转移这种单一方式上,而是采取项目、资本、技术、管理输出等诸多种方式实现跨区域产业合作。其中,以产权交易为核心的异地并购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的“上海企业并购指数”显示,近三年来,以上下游市场要素整合为目的的纵向并购日益活跃,横向并购亦出现范围更大、行业更多、地域更宽的并购特点,纵横结合的混合并购渐入高潮。其中,长三角地区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越来越成为上海产权市场并购的重要主体。
二、各地区与上海开展产业合作的模式
为了利用上海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本地区发展,长三角城市与上海方面展开了多种方式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合作共建异地产业园区。表1反映了上海为了实现“腾笼换鸟”这一目标,产业转移逐渐从企业的自发行动上升到政府间的自觉协调。在异地建立产业园区成为广泛采用的产业合作模式。截至目前,上海已在周边城市建立了沪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大丰)、张江南通数字产业园、嘉定工业区建湖工业园、光明大丰工业区等30多家异地产业园区,有力促进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这种合作模式是由上海各级政府与园区所在地政府商谈合作开发协议,上海出资金、出企业,园区所在地政府出土地建设产业园区,并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共同建设异地产业园区,或者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中,整体或部分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上海外迁企业的成群成片成链式发展。园区开发公司则由双方共同筹建、合资经营,负责园区的具体规划、开发、建设、经营和管理工作。
为了有效地推动转移产业的发展,上海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之间通过协商建立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第一种是采用商业性“公司型”开发体制,由双方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对园区进行运营管理,如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第二种是双方政府机构出面设立管委会负责园区管理,同时设立合资的开发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政企合一型”模式。第三种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各自运作的,类似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政企分离型”模式。
二是通过跨区域的合作联盟或协议实现产业合作。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跨区域产业协调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更广的范围内促进产业分工合作和布局优化,上海市有关方面联合其它地区建立了一系列“联盟机制”“协商机制”,通过这些稳定的合作机制来组织协调经济资源,实现产业发展的对接和互动。如成立于2015年10月的“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成员汇聚了全国48个城市、59个开发园区,其功能是:通过网络平台汇总各地园区合作需求信息,推动园区合作;定期举办招商推介活动,探索长江流域园区产业链衔接,实现项目信息共享,促进项目转移落地;定期举办“长江流域园区合作发展论坛”,促进合作交流。此外,上海市还与周边城市签署旅游产业推广联合宣言,建立“中国(长三角)高铁旅游联盟”“新能源汽车联盟”“长三角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联盟”等行业性的合作平台,对于深化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是通过中介组织实现区域间产业合作。上海拥有200余家涉及各个重点行业的行业协会,同时还拥有专门的服务于产业转移的上海产业转移咨询服务中心、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商务部上海基地)等中介机构。这些社会组织与企业、国际国内的同类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促进上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在上海与泰州的合作中,就由上海纺织协会时尚分会组织了40多家企业,与泰州市凤城河风景区管委会结成创意产业园区联盟;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与芜湖在人才外包服务、业务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
三、推进与“高梯度”地区产业合作的建议
一是关注“高梯度”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沿海地区进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宁波等一批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加大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着力疏解非核心功能,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和“飞地经济”推动区域间产业合作。同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省市毗邻区的合作开发,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进行产业布局。舟山应将视野放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及时关注国内外产业合作等动态信息,尤其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机遇,认真研判发展态势,消除“信息屏障”和“视野屏障”,保障招商引资工作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必须重点关注上海、杭州、宁波等“高梯度”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把握这些地区转型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带来的机遇,在港航物流、石油化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寻求合作空间。
二是根据新区发展需要选择产业合作的空间。从当前的发展现实考量,新区不但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和健全产业体系。舟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与“高梯度”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在产业转移的产业中,继续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生物医药、海洋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节能环保等具有发展空间的战略性产业。利用多种渠道实现与“高梯度”地区的资本合作。上海等地的投融资、股权交易平台汇集了全国的信息,舟山可以利用这些平台的信息优势实现跨地区的资本合作。如利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为舟山船舶产业等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对本地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利用“投融界”等专业融资服务交易平台推动异地资本与舟山产业项目的合作,在专业服务领域与“高梯度”地区展开合作。随着上海“四中心”建设的推进,上海高端服务业的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进而迫切需要通过跨区域的合作促进技术、金融、信息、物流、管理、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和延伸。舟山可通过地区间的合作协议在某一服务领域开展合作,也可以鼓励企业自发寻找合作机会,以此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与“高梯度”地区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高梯度”地区主导建立的跨区域联盟、地区间协议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合作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舟山应主动融入“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苏州共识”“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合作论坛”“新能源汽车联盟”等区域合作框架,与“高梯度”地区建立常态化的、稳定的合作机制。一方面,政府主导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政府需积极扮演好区域合作中倡导者、组织者、监督者、推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前期确立合作目标,在合作机制的选择、政策的制定上协调好利益关系、区域关系和企业关系,消除市场和资源的隐形分割,确保合作长期有效地进行。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参与地区间合作发展论坛及招商推介会的契机。利用舟山在海洋经济、文化旅游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特殊优势,积极寻求与“高梯度”地区产业合作的机会,从小范围的企业间合作入手,逐步扩展产业合作范围并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
四是探索与“高梯度”地区共建异地产业园区。借鉴盐城等城市与上海合作的经验,加强与“高梯度”地区的合作,联合建设异地产业园区。鼓励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六横产业集聚区、定海工业园区、岱山经济开发区与“高梯度”地区实现对接,努力争取其产业转移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共同推进园区发展。以六横、金塘为重点,加快推进甬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充分发挥该区域岸线资源优势和港航区位优势,率先启动六横郭巨围垦区域的产业合作,布局发展新材料、港航物流、LNG综合利用产业。推动六横、佛渡、梅山等岛屿一体化发展,实现交通、能源管网等基础设施联通和功能服务的全方位对接。创新跨地区产业园区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省市领导小组协商+管委会+投资开发公司”三级管理架构,通过地方领导层的协商沟通解决合作中的重大战略性、原则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双方共同组建园区管委会,承担园区经济管理职能。同时,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组建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具体承担园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按照“成本共担、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的原则,处理好园区税收、GDP分成等利益问题,妥善处理双方利益关系,确保跨地区产业合作顺利推进。
五是重视中介组织在产业合作中的纽带作用。舟山市相关部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应主动与“高梯度”地区的行业协会、产业转移促进中心等中介组织建立起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这些中介组织举办的各类交流、推介活动,寻求产业合作的机会。例如,参考上海与泰州的合作模式,主动对接上海化工行业协会、重型装备制造行业协会等具有产业转移机遇及发展空间的重点行业,在招商推介活动中凸显舟山区位及资源优势,发挥规模效益,结成产业联盟。同时,还要可以利用上海产业转移咨询服务中心等机构,通过委托方式实现市场化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