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轻动词移位角度看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复杂关系
2021-07-20商怡韩梦擎
商怡 韩梦擎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十分复杂,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在研究中,主要是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将它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动宾复杂关系的简约原则。首先,对现代汉语中出现的动宾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其次,对“轻动词”有关的理论进行阐释;再次,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对现代汉语中每类动宾关系作出统一、合理的解释。现代汉语中复杂的动宾关系可以看作是轻动词促使核心词移位造成的现象。
关键词:现代汉语;轻动词移位理论;动宾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例如:
(1)a.吃苹果① b.吃食堂
(2)a.洗盘子 b.洗冷水
上述短語的格式为“动词+宾语”,例(1)a、b两组中的述语同为及物动词“吃”,但a组的宾语“苹果”是“吃”的受事,b组的宾语“食堂”则无法作为“吃”的受事,“食堂”是团体或机关为员工设立的吃饭的地方,我们无法把“食堂”吃掉。“吃食堂”既可以表示“在食堂吃饭”,也可以表示“去吃食堂的饭菜”。例(2)a、b两组中的述语同为及物动词“洗”,a组的宾语“盘子”是“洗”的受事,b组的宾语“冷水”则无法作为“洗”的受事,“冷水”是“温度低的水”,我们无法把“冷水”洗了,“冷水”是“洗”凭借的工具。可以看出,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在句法格式相同、动词相同的情况下,宾语不同,动宾关系也会不同。这些动宾间的复杂关系带给我们不少困惑:为什么汉语中的及物动词后面不仅可以带受事宾语,还能带施事、工具、时间等作宾语?是什么原因导致动宾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现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机制的初始状态具有一致性,“原则”先天已置于人的大脑中,是语言机制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而“参数”可以有不同的值。在原则与参数理论模式下,他提出了“最简方案”,想达到“方法上的经济”和“实体上的经济”,即建构简单自然的语法学体系和语法学体系的简单运作[1](P10)。那么,针对汉语中存在的复杂动宾关系,是否可以找到一个简约原则,对其进行统一、合理的解释,以达到乔姆斯基“最简方案”的其中一个目标“实体上的经济”?
基于上述问题,立足于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我们认为,对动宾间的复杂关系原因的探究,可以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将它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动宾间复杂关系的简约原则,从而对这些复杂关系作出统一、合理的解释,以期为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动宾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二、现代汉语中的动宾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间不是单一的施受关系,其语义关系非常复杂。从语义来看,宾语不仅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还可以表示施事、时间、原因、动作持续的时间等。不少学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赵元任认为,结构的语法意义中最常见的有两类,即对象与动作,他将动宾关系分为致使类型、工具类型、使或让某些事物出现或消失等类型,并指出,“这种分类列举不尽,并且有交叉”[2](P157)。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动宾语义关系除了施事关系和受事关系之外,还存在其他类型,如原因、结果、工具、对象等[3](P62)。朱德熙认为,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他的《语法讲义》将其分为6类:宾语是动作的受事、宾语是动作的施事、宾语是动作凭借的工具、宾语是动作产生的结果、宾语是动作的终点、宾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4](P110)。李临定将其分为7类:受事、结果、工具、对象、目的、处所、施事[5]。唐健雄则将述宾关系分为11类:“动+受事”“动+施事”“动+与事”“动+结果”“动+工具”“动+方式”“动+处所”“动+时间”“动+原因”“动+目的”“动+类别”[6](P325)。
笔者参照以上学者的分类观点,依据语义,将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分为10类:
(一)宾语是动作的受事,例如:
吃苹果 钓鱼 洗盘子
(二)宾语是动作的施事,例如:
刮风 下雨
(三)宾语是动作产生的原因,例如:
避雨 愁生计
(四)宾语是动作产生的结果,例如:
盖房子 搭帐篷 写文章
(五)宾语是动作凭借的工具,例如:
捆绳子 写钢笔 洗冷水
(六)宾语是动作凭借的方式,例如:
跑长途 存活期 踢中锋
(七)宾语是动作的来源,例如:
吃房租 吃利息 吃工资
(八)宾语是动作发生的处所,例如:
住宿舍 睡硬床 吃食堂
(九)宾语是动作的终点,例如:
飞伦敦 去医院 开北京
(十)宾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例如:
等三天 住一年
三、轻动词理论阐释
(一)轻动词
所谓“轻动词”,简言之,是指一类具有语音形式但语义比较模糊的动词。乔姆斯基在“最简方案”中设置了一个功能语类即“轻动词”,认为“轻动词”是语法学的一个词类。他指出:“‘轻动词不表达语义内容,只包含在接口不可解读的纯形式特征;在形态上为零形式;在句法上选择VP作补语,投射一个VP,同时又被功能语类T所选择。”[7](P219)黄正德在乔姆斯基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成语言学的“轻动词”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扩展,认为“轻动词”具有语义内容,它的作用是为了表示不同的情况,“这个抽象的动词并非是空的,它有具体的语义方面的内容,轻动词的语义可归纳为DO、OCCUR/BECOME、BE/HOLD、CAUSE四大类,这些事态谓词就被定义为轻动词”[8]。同时,黄正德还首先将“轻动词”理论运用在分析汉语的短语结构上,为汉语句法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冯胜利认为:“‘轻动词是词汇意义虚,但句法功能强的一批动词,其中包括‘Do(做、弄)、‘be(是、为)、‘become(成为)、‘cause (使)等虚动词。”[9]邓思颖认为:“轻动词主要表示事件意义或情景意义,间接的跟题元关系有关”,他参照黄正德对“轻动词”的观点,对“轻动词”的定义采取了一种以事件意义为核心的解释方式:“‘轻动词在语义层次上是指内涵单纯并为许多动词共同拥有的事件意义”[1](P33)。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轻动词”是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的独立词类,在语义上意义较虚;在形态上存在不同形式,有的表现为词汇形式,有的则表现为零形式;在句法上投射一个VP,是表达和组成许多动词共同拥有的事件意义或情景意义的述语。
(二)轻动词移位
乔姆斯基曾对“轻动词移位理论”有所论述,他指出:“轻动词是及物谓词的中心语,是一种核心的功能性范畴”,他认为,轻动词不存在语音形式,在语义上不表达语义内容,属于词缀性的动词,它的作用是可以吸引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移位[7](P219)。黄正德也认为,轻动词可以触发核心动词进行移位,但与乔姆斯基观点不同的是,他认为“轻动词”有语义内容,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他将“轻动词移位理论”运用到分析汉语的短语结构中,证明了“轻动词移位理论”在汉语中的较强解释力[8]。
参照两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轻动词”可以有一定的语义内容,但它意义较虚,无法单独表达完整的意义,因此,可以吸引核心动词进行移位。所谓“轻动词移位”,就是“轻动词”促使核心词由某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以“小明写作业”为例,动词“写”首先和名词短语“作业”合并,组成动词短语VP,轻动词DO进入句法后,再跟VP合并,共同组成轻动词短语VP。由此可见,是轻动词DO促使核心词“写”进行了移位,由原来的V位置移动到了轻动词DO的位置,形成了“小明写作业”的语序。
四、轻动词移位理论对动宾关系的解释
“轻动词移位理论”在汉语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我们把“轻动词移位理论”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复杂动宾关系的简约原则。下面,就按照不同类别,对现代汉语中的动宾关系进行解释。
(一)宾语是动作的受事
这是动宾关系中最常规的一类,如“吃苹果”“钓鱼”“洗盘子”等。以“吃苹果”为例,“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吃”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苹果”是动词的宾语,为受事。动词“吃”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吃苹果”这一述宾结构,动词“吃”和宾语“苹果”产生了一定的关系:“苹果”是“吃”的受事。从表面看,虽然变化之前和之后的语序没有改变,但实际上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宾语是动作的施事
这类动宾关系有“刮风”“下雨”等。天使风刮起来可以表达为“刮风”,天使雨下起来可以表达为“下雨”。不妨以“刮风”为例进行分析,它描述的是“天使风刮起来”的景象。“天”在这里没有出现;“CAUSE”为轻动词,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BECOME”为轻动词,表示事件发生的结果;“风”是动作的施事;“刮”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动词“刮”首先移位到轻动词BECOME的位置上,然后移位到CAUSE的位置上,形成了“刮風”这一述宾结构,动词“刮”和宾语“风”产生了一定的关系:“风”是“刮”产生的施事。
(三)宾语是动作产生的原因
这类动宾关系有“避雨”“愁生计”等。因为天下雨使得某人躲避,可以表达为“避雨”;因为生计问题使得某人犯愁,可以表达为“愁生计”。不妨以“避雨”为例进行分析,它描述的是“天下雨因此使得某人躲避”这一事件。“天”“下”“某人”在这里均未
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CAUSE”为轻动词,表示事件发生的原因;“BECOME”为轻动词,表示事件发生的结果;“雨”是动作产生的原因;“避”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动词“避”首先移位到轻动词BECOME的位置上,然后移位到CAUSE的位置上,最后移位到轻动词DO的位置上,形成了“避雨”这一述宾结构,动词“避”和宾语“雨”产生了一定的关系:“雨”是“避”产生的原因。
(四)宾语是动作产生的结果
这类动宾关系有“盖房子”“搭帐篷”“写文章”等。某人把房子盖可以表达为“盖房子”,某人把帐篷搭、把文章写可以表达为“搭帐篷”“写文章”。这里以“盖房子”为例进行分析,它表示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即把房子盖。“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房子”是动作产生的结果;“盖”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动词“盖”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盖房子”这一述宾结构,动词“盖”和宾语“房子”产生了一定的关系:“房子”是“盖”产生的结果。
(五)宾语是动作凭借的工具
这类动宾关系有“捆绳子”“写钢笔”“洗冷水”等。某人用绳子捆东西可以表达为“捆绳子”,用钢笔写字、用冷水洗东西可以表达为“写钢笔”“洗冷水”。这里以“捆绳子”为例进行分析,它表示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即用捆绳子捆东西。“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绳子”是动作使用的工具;“捆”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捆的东西”这个宾语即事件的受事没有出现。动词“捆”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捆绳子”这一述宾结构,动词“捆”和宾语“绳子”产生了一定的关系:“绳子”是“捆”所凭借的工具。
(六)宾语是动作凭借的方式
这类动宾关系有“跑长途”“存活期”“踢中锋”等。以长途的方式跑运输可以表达为“跑长途”,以活期的方式存款、以中锋的角色踢球可以表达为“存活期”“踢中锋”。这里以“跑长途”为例进行分析,它表示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即以长途的方式跑运输。“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长途”是动作凭借的方式;“跑”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运输”这个宾语即事件的受事没有出现。动词“跑”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跑运输”这一述宾结构,动词“跑”和宾语“长途”产生了一定的关系:“长途”是“跑”所凭借的方式。
(七)宾语是动作的来源
这类动宾关系有“吃房租”“吃利息”“吃工资”等。某人靠房租吃饭可以表达为“吃房租”,靠利息吃饭、靠工资吃饭可以表达为“吃利息”“吃工资”。这里以 “吃房租”为例进行分析,它表示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即靠房租吃饭。“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房租”是动作的来源;“吃”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饭”这个宾语即事件的受事没有出现。动词“吃”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吃房租”这一述宾结构,动词“吃”和宾语“房租”产生了一定的关系:“房租”是“吃”的来源。
(八)宾语是动作发生的处所
这类动宾关系有“住宿舍”“睡硬床”“吃食堂”“逛超市”等。某人在宿舍住可以表达为“住宿舍”,在硬床上睡、在食堂吃可以表达为“睡硬床”“吃食堂”。这里以“住宿舍”为例进行分析,它表示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即在宿舍住。“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宿舍”是动作发生的处所;“住”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动词“住”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住宿舍”这一述宾结构,动词“住”和宾语“宿舍”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宿舍”是“住”发生的处所。
(九)宾语是动作的终点
这类动宾关系有“飞伦敦”“去医院”“开北京”等。某人乘飞机往伦敦飞可以表达为“飞伦敦”,往医院去、往北京开车可以表达为“去医院”“开北京”。这里以
“飞伦敦”为例进行分析,它表示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即乘飞机往伦敦飞。“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伦敦”是动作的终点;“飞”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动词“飞”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飞伦敦”这一述宾结构,动词“飞”和宾语“伦敦”产生了一定的关系:“伦敦”是“飞”的终点。
(十)宾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
这类动宾关系有“等三天”“住一年”等。“三天” “一年”是事件量词,它限定动作“等”持续的时间,根据题元指派一致性假设,它的位置应该高于动词,因此,“等三天”最初的句法结构应该是“三天等”,“住一年”最初的句法结构应该是“一年住”。这里以“等三天”为例进行分析,它表示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即等人或事等了三天。“某人”这个主语即事件的施事没有出现;“DO”为轻动词,表示活动事件;“三天”是動作持续的时间;“等”是词根,表示事件的内容;“人或事”这个宾语即事件的受事没有出现。动词“等”通过移位这个动作,到了轻动词DO所处的位置上,形成了“等三天”这一述宾结构,动词“等”和宾语“三天”产生了一定的关系:“三天”表示“等”持续的时间。
通过对上述十类动宾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轻动词移位理论”可以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复杂动宾关系的简约原则,现代汉语中复杂的动宾关系可以看作是“轻动词”促使核心词移位造成的现象。
五、结语
本文立足于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主要是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将它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动宾复杂关系的简约原则。我们认为,虽然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间的关系很复杂,但可以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即“轻动词移位理论”作出统一、合理的解释,现代汉语中复杂的动宾关系均可以看作是“轻动词”促使核心词移位造成的现象。
首先,汲取学界对“轻动词”研究的观点,对“轻动词”及其相关理论进行阐释,认为“轻动词”可以有一定的语义内容,但它意义较虚,无法单独表达完整的意义,因此,可以吸引核心动词由某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
其次,主要是运用“轻动词移位理论”,并将其作为分析、处理现代汉语中复杂动宾关系的简约原则,对十类动宾关系作出了统一、合理的解释。由此可见,“轻动词移位理论”在处理汉语复杂动宾关系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李临定.宾语使用情况考察[J].语文研究,1983,(2).
[6]唐健雄.现代汉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7]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
[8]Huang,C-T.J.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J].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97,(3).
[9]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语言科学,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