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互联网+”民族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及路径选择

2021-07-20杨玖霖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互联网+

杨玖霖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课题,对于民族高校更是重中之重。民族高校大学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和人才梯队,其思想素质和政治立场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和发展。本文论述了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路径选择,为促进民族高校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7

1 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民族高校积极明确自身办学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切实加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代交替更新、海量信息传递和科技进步,民族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当前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思政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1.1 民族高校自身差距与不足

民族高校大多地处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地区或政策扶植地区,本身地缘优势就不够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时代下民族高校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大潮深度融合。

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政网络平台搭建不对等。多数民族高校所处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更新滞后,因而薄弱的教育根基和狭隘的地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完善,缺乏创新性和时效性。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资源配备完全,甚至资源配置过高造成了资源闲置或浪费。相比之下,民族高校的投入资金还不够与其达到平衡性,自身对公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民族边疆地区的民族高校中表现的愈发明显。

民族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不容乐观。一方面,民族高校所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文化差异、饮食习惯、制度保障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差异,多数高校教师到民族高校工作的意愿不强,直接导致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与庞大的学生群体规模不匹配。另一方面,体现在思政工作者自身。思政工作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领会传达党新时代精神的觉悟不同、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实际操作专业化程度不一。

民族高校思政工作顶层设计不够优化。近些年来,多数民族院校抓住国家政策红利纷纷结交了对口支援院校,多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各个方面学习这些院校的一流经验,并在课堂上引进其教育方法,但在引进过程中,往往容易直接套用却忽略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使自身思政教育缺乏本土特色和民族特点,导致教學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脱离了本校实际情况。

1.2 民族高校大学生面临多样考验

民族高校当地民族文化背景浓厚,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其道德情操、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也和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在差别。民族高校大学生自幼在这里生活成长,接受教育,从小就形成了独具民族色彩的宗教信仰,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感情持续影响着其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直接导致其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不足和对指导思想的认识模糊,加之部分学生对民族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较为消极。

“互联网+”时代,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都主动或被动的获取着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研究表明,“与网络对汉族大学生的影响相比,网络对民族大学生的影响和冲击更大。因为他们无论在文化基础方面,还是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网络信息时代给民族高校各族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更应该被关注,其自身面临的考验更为严峻。

1.3 新时代“互联网+”冲击传统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模式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多为施教者机械灌输、硬性填鸭式传授,受教者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随着网络科技进入校园,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实用性和贴合度大打折扣。

网络科技发展在高校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时空概念,大大缩减了双方之间的直接交流。以往,民族高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时间地点的约束,指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决定了思政教育成了一种一对多、面对面的教育方式。网络应用在思政教育之后,打破了固有的时空概念,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有了更多的选择。

2 新时代“互联网+”形势下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民族高校应切实激发自身工作活力,从内向外,自下而上的把握新时代特性、领会思政工作精神和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在把握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自身民族高校特殊性,以达到对互联网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2.1 打造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教师队伍

民族高校创新思政教育的突破口,就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地打造一支新时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队伍建设,思想先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最高思想统领,加强教师队伍政治性建设,全心全意为民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为民族高校大学生服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民族高校,所在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开展工作,创造性的宣传讲授党的民族路线、民族政策和民族方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脚跟稳健,信念坚定,严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及时纠正错误倾向和意识形态领域杂念,使自身思想素质过硬、理论水平扎实、教学水平相当。

培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民族高校不仅要考察思政教师的政治立场,注重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任教经验,还要针对思政教师的各项素质进行考核加以任用。民族高校要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新媒体操作技能培训和网络课程培训,提高实际操作专业化程度,以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强化教师素质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借助新媒体在课堂中应用的独特优势,改善教学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在网络信息时代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化水平,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工作新时代互联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