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训练与符号消费: 列斐伏尔消费控制社会理论研究

2021-07-20李静玉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欲望符号

李静玉

摘 要:列斐伏尔的消费控制社会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各个角落都充斥着消费主义,遍布着对消费欲望的训练与文化符号的价值交换,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错位使得人类精神极端物化,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统治社会的主要手段,社会被资本控制,严重影响了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探究列斐伏尔的消费控制社会理论内涵,挖掘欲望与符号之间的消费转化机制,对抵御资本统治和形成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欲望;符号;消费控制社会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5

1 列斐伏尔关于“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的理论内涵

“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理论是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消费文化带有革命性质的深刻解读。他形容马克思主义是人道的“日常生活的批判认识论”。于是,马克思社会生产思想便成为超越物质生产强调本体重要性的哲学。列斐伏尔把异化劳动理论和消费社会相联系,移用其中逻辑来分析现代日常生活消费异化现象推演“训练”人的欲望并转化为“符号”进行消费的过程。他将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概括为——具有理性特征的社会为理性设定了界限(科层制的),设定了组织的客体(消费代替了生产),同时设定了这一社会得以运行的基础:日常生活。明确概括了当前资本主义由“生产的无组织社会”变为“被组织化了的消费型社会”,发展重心从生产向消费领域转移,消费成了新的社会发展与统治的核心,生产第一性被消费代替。列斐伏尔对目前社会理性化的专业概括颠覆了马克思经典理论的理想状态,转变了社会批判的核心视野。

同样地,列斐伏尔也尤其关注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主要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阐释了异化思想,认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消费创造出新的社会生产的需要”。虽然列斐伏尔并未再对生产领域异化现象进行剖析,但他将资本主义人的异化问题作为研究重心并把马克思异化理论运用到消费文化和批判日常生活中,认为生产异化已被消费异化取代,这种异化主要存在人“本真的”的日常生活中,资本主义自此会陷入全面异化的境地,若想消除异化,就必须打破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实现总体的人的目标。在他看来,以往马克思主义仅专注于政治经济而未注意社会解放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主观革命改变现存生活方式,重新审视消费社会批判理论,人才能不被消费控制,才能全方位摆脱异化命运,化被动为主动成为“全面、完整的人”以实现全面解放。“消费异化”揭示了资本驱使欲望训练过渡到符号消费的转化机制,因此,合理认识当前大面积兴起消费文化的社会现象对遏止消费思潮蔓延起关键作用。

2 列斐伏尔消费理论中欲望训练与符号消费的转化

“消费受控制的科层制社会”理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密不可分。物质匮乏时期,人购买商品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随着生产力提高,商品数量、种类增加,人对物质的占有欲也升高。人不再满足于仅购买保证基本生活的商品,而进入了更高消费阶段,表现为人的日常生活被消费体制控制,购买过程逐渐被动化。

其一,欲望训练转向符号消费颠倒了人与商品的主客體地位。“今天所有的欲望、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与所有的关系,都抽象化(或物质化)为符号和物品,以便被购买和消费”。列斐伏尔认为当代资本社会发生全面异化,生存着的人也是异化的人,不过他们从最初的“劳动异化”变为如今的“消费异化”,实质是极端发展的商品拜物教。这时,资本家把自己商品的符号价值夸大为符号象征,不断训练人的购买欲并营造出人需求商品的假象并转化为人们为拥有不同“符号价值”而进行的消费行为以攫取利益。此外,劳动者出让自己的私人劳动以获得他人的私人劳动转变为社会总劳动,人便成了受欲望驱使而不断进行消费的现实存在。“主体遇到客体;作为劳动产品的确定客体向确定主体迎去……主体通过它来消灭客体的它们的相遇行动,就叫作‘消费。消费完全地满足主体,亦即满足它的需要”。在科层制社会中,生产过程追求的并非满足人们合理化需要而是利用工具打通人们内心对带有象征性的符号价值所向往的道路,把日常生活需要抽象为欲望,以控制人的消费心理。于是,这些符号价值代替了客观存在的真实性逐步走向控制人日常生活的神坛,实现反客为主,人的主体性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于无形。

其二,欲望训练与符号消费的转化并未引起人的注意。生存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对自己甘愿受商品控制的原因并不知情,因为在他们看来,生存消费和精神消费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们用消费的习惯性活动满足自身对物的占有欲并延续日常生活,只为在新的异化幻象中获取消费的满足感来弥补内心空虚,实现消费欲望。资本控制与宣传的手段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悄然渗入人的头脑,这种无意识且微观的渗透使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生产与消费总体环节的主要考虑对象。人们把符号象征当作客观现实,其消费行为逐渐符号化,最终在消费中丧失意识。因此,人们并不会认为消费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应存在”,相反,人的消费欲望会逐渐扩大,思想意识的反抗能力也逐渐消失,消费者沦为被消费者。

其三,符号消费是精神欲望的现实体现。鲍德里亚曾指出“后现代社会是符号激增的社会。符号价值压倒使用价值,是一个彻底的消费社会”。如今,现代社会充斥着无数的“符号”与“碎片”,符号价值的地位早已在人的消费意识中掩盖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人的购买目的也从“需要”变为“想要”,想要用这些符号价值展现的“幻象”来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本我价值。试论如何能够利用“物”突出与众不同的品味、身份、地位呢?自然,消费更多的商品,用更多的符号价值标榜自身是最佳选择。例如,在如今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社会中,用炫耀性消费等手段展现良好财力;用相互赠送价值不菲的礼物、消费昂贵的奢侈品等彰显财富水平和身份定位。因为在此种情况下,人们即使没有与之对应的消费能力或需求,也可凭此掩饰自身不足且显示“公认富有”的形象。此外,随着社会泛娱乐化,品牌商通常会利用明星的“粉丝效应”生产带有该明星符号象征的商品引起粉丝的购买欲望。这种由消费转化为“乐于被控制”的现状也是一种符号消费。

猜你喜欢

欲望符号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倍图的全符号点控制数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pqr阶Cayley图的符号星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