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BMIS的发电企业生态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2021-07-20邢满江葛晓红
邢满江 葛晓红
摘 要:通过将发电企业生产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实时数据共享的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IBMIS)实现企业智能管理,进而通过规范企业管理标准体系行为逐步开发完善发电企业生态信息管理系统(EIM)最终实现发电企业生态智慧化工厂。该系统可以进一步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集团)之间、企业与外部电网以及发供电设备厂商间的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从而实现我国能源的综合优化利用,最终实现多方市场参与者的共赢。
关键词:生态信息管理(EIM);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IBMIS);全寿命周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13
0 研究背景
电力体制改革首先是基于经济可靠性基础上的,以节能降耗、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为管理理念,综合全寿命周期、可持续性生态学概念、安全、可靠、经济、环保、节能、弱化投资规模等概念形成一种基于经济可靠性推论下的发电企业生态管理模式。
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工程建设目的性明确、生产管理过程精益化、节能减排以及环保等优先级靠前站,这些要求有利于设备生态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可持续性安全可靠生产状态取决于设备缺陷管理水平和资源管理技术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强化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创新发展水平,保持管理活性,优化资源管理模式,落实生态管理观念,强调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废弃物的科学回收,坚持创新的思维模式贯穿生产管理全过程,结合信息技术应用来实现。
当代发电企业应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综合利用计算机模糊计算能力以及远端云计算能力,建立跨专业、跨公司域的数据共享平台;综合利用“互联网+”等商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备件共享、技术共享、管理共享等。
1 综合事务管理信息平台研究与应用
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生产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结合,将生产管理过程中的设备缺陷管理、运行管理、工单管理、检修作业管理、安全管理、工作票、动火票、设备台账、技术监督、点检管理等设备管理与资源管理中的物资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合同管理、费用控制管理以及燃料及耗材管理等进行综合集成,并以生产管理为核心统一整合成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办公平台。通过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INTEGRATED BUSINES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BMIS)平台与PI实时(SIS、MIS、EAM)系统等实现数据对接,将PI系统部分实时数据引入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能够为设备预警、设备状态检修、设备寿命管理、费用管理等工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成为现代化发电企业管理的基础,促进信息技术在发电企业更深入推广和应用。
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跟踪记录企业管理各项日志和设备管理各项数据,对设备缺陷、材料、检修维护费用等形成相关技术数据库,此类数据库应用基于“5G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基础实现发电集团内部、发供电集团之间、发供电集团与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之间等资源性数据共享,有利于全行業的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科技创新的发展;可以为我国发供电设备提供智力共享,有利于我国发供电设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与进步。
现代发电企业一般运行、维护管理采用分包方式以降低日常管理费用和人力资源成本,此方式有效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但是分包企业管理层关系一般采用合同方式为连接纽带,分包企业一般有一套成熟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发电企业只进行相关部分管理和技术监督、资源管理,对于核心如电气二次专业和热控DCS专业,现在管理模式下一般发电企业均会保留部分人力资源以保障发电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的技术能力。发电企业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会把设备管理部分权限开放给分包单位,一般以缺陷管理、检修管理、点检管理、工单管理、工作单票管理、作业资源管理、设备台账、费用控制管理等作为分包单位参与发电企业内部管理模式。
通过建立类似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IBMIS)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发电企业内部、外部之间信息共享,实现管理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思维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有利于现代中国社会传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2 全寿命周期管理与缺陷管理探讨
设备的设计、建造、生产投运以及后期维护检修直至报废更换等均可以看作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过程。在现代管理技术发展背景下出现了绿色低碳发展管理理念,将节能降耗、降低污染物产出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相结合,运用创新科技参与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增加设备寿命管理与预测技术手段,增加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分析技术,利用生产实时系统增加专门“运行数据”模块,此模块可以从生产实时PI数据库得到模拟信号、开关信号、计算点信号、数字信号等,并跟踪、记录、分析统计信号点数,根据统计点数对比人为设定相关参数取值区间,给出报警提示,并记录统计报警次数,一方面对现场运行监督提出警示,一方面对设备维护提出建议、预警。例如就某阀门设置检修条件有:阀门开关次数(d)、阀门运行小时数(h)、阀门阀体超温次数时长(oh)、超压次数时长(nh)、阀门总通流量(tff)等,通过统计分析对此检修条件进行分类统计,如d≥500,h≥5000,oh≥50,nh≥100,tff≥100000,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当此种复合条件达到30%-50%出发条件后进行阀门检修,达到85%-95%进行更新。此项报表数据进行统计定期更新上传至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提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及时跟踪,形成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分析监测,并就设备状态分析评分级别对检修维护进行绩效考评。
通过建立缺陷统计分析数据库模型,加强设备管理过程中缺陷的跟踪、记录、统计、分析,提供科学的缺陷管理数据模型,有利于对设备缺陷管理重塑建模,对缺陷发生原因、发展状况、缺陷发生表征、危害后果、预防处理措施消除方法以及资源配比等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因素,剔除次要影响因素,做出对主要因素的规避动作,达到降低缺陷重复发生概率,降低缺陷发生导致危害性,节约维护成本支出,如图1所示展示了缺陷发生、发展以及表征现象以及消除途径等,并就缺陷放任发展导致后果的几种表征进行展示,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缺陷理解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