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西街 感家乡之巨变

2021-07-20陈晶晶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记录研学

陈晶晶

摘  要:研学活动是综合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以“走进西街”研学旅行为例,从研学前、研学时、研学后等方面,探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研学;点拨指导;记录

一、家校携手,为研学活动保驾护航

在学校和家长的有力支持下,《走进西街》研学之旅开始了。每位学生都有一位监护人陪同,有的全家总动员,小到两个月的小宝宝,大到白发苍苍的奶奶,一路欢歌笑语。研学后,家长们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感谢学校和老师组织的研学活动,让孩子收获不少课外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家长们还全力支持孩子的成果制作,有的家长会指导孩子制作课件或美食。

二、热情主动,为研学活动注入活力

研学前,根据孩子的兴趣,活动分為历史文化小组、开元寺小组、小西埕小组和老字号美食小组四个小组。各小组制定了研学活动方案、访谈计划,规划研学路线。课外,孩子们查找了丰富的资料,每天都在谈着自己的新发现,围着教师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孩子们的热情,是最好的研学动力。

研学中,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主动性。如历史文化小组的同学根据地图自由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根据门牌判断路线是否正确,一看到门楣和名人故居就相互告知,有序参观、拍摄、记录,相互交流自己之前查找的资料。

研学后,孩子的表现精彩纷呈。小组合作成果《门楣衍派知多少》《西街历史名人快板歌》等令人赞不绝口,小组成员除了研学报告、绘画作品、手工作品外,还制作了精美的个人研学旅途课件。

三、点拨指导,为研学活动拨开迷雾

研学前,孩子们的资料多而杂乱。各个小组都需要和当地居民访谈,考虑到学生的社会经验少,在教师指导活动方案设计后,开展采访指导,现场演示,角色扮演,模拟采访,开元寺小组和美食小组先后对笔者和其他组同学采访提问,肯定表现的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学生对采访也有更清晰的认知。

研学时,当遇到“意外”的开元寺向导时,笔者会主动上前诚邀对方加入小组活动;当小西埕小组的店主拒绝孩子们的访谈,笔者会带头说声“打扰了”,带领孩子们有序地离开;当发现历史文化小组路线偏离时,笔者会故意发出疑问,“走对了吗?”当孩子们来到许邦光故居,问许爷爷“这棵榕树(盆栽)有多少年历史了?”等天马行空的问题时,笔者随即介绍许邦光的生平事迹,一说到他是皇帝的老师,孩子们纷纷惊叹。

研学归来,面对丰富的旅途见闻,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记录所见所闻呢?对此,笔者专门组织了一节资料整理课,指导孩子们把研学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并确定每个小组的成果展现内容和形式。

在今后的研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蓝图:研学前,要先确定研学地点,明确研学主题,制定研学方案,要把问题精细化;研学时,要胆大心细,主动探究,大胆提问,解决问题,注意安全;研学后,要分类整理资料,分享研学成果,及时总结,反思评价。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丁运超. 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 中国德育,2014(09):12-14.

[2]黄春信. 小微项目学习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目标与实施[J]. 教学与管理,2021(13):33-35.

猜你喜欢

记录研学
善思与研学齐驱,智慧和灵动共舞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中国研学旅行联盟成立暨红旗渠研学旅行论坛召开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基于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审题策略研究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