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2021-07-20林培贞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学生

林培贞

摘  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习惯,已经成为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如果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必将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下滑,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实践中,“认真阅读”“适时操作”“写清关系”这三种审题方法,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行性、实效性。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渗透、指导、培养,逐步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审题习惯策略;小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可现状是,教师课堂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讲得透,抓得实,成为课堂中的唯一重点,弱化了像习惯等之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导致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一道题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他会做错,但是如果老师点拨一下,他又能做对,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下滑,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数学审题习惯的策略。

一、多读,读出重点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无论是数学的新课教学还是练习教学,一般是以“读”为切入点。“问题解决的教学关键不是分析数量关系,而是理解题意,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很多学生拿到了题目,快速浏览一遍提笔就做,这样往往导致错误百出。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在教学中,看到题目应先读三遍,还要边读边画。

例如水果店有360千克梨,每天卖出a千克,卖了10天,还剩多少千克?

第一遍读通题意。知道题目所讲的内容,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本题中已知了水果店一共有360千克的梨,还知道每天卖的千克数和卖了的天数。要求还剩下多少千克?第二遍读出重点:划出关键句或字。在本题当中,关键的字眼是“还剩”。第三遍读出算理:能根据题目当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题。本题中要求剩余的数量,那就是要用总的数量减去卖去的数量。题目中卖去的数量没有直接告诉,而是已知每天的千克数和天数,所以大家要先求卖出的重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审题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读”的作用,才能读出其意,读清事理,读清算理。

二、善“做”,突破难点

“从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常常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审题同样是有效的。这里所谓的“做”是指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现中观察和思考,悟得新知。

以“做”为主的审题策略,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做”是以实物操作为主,贴近生活,更加直观;另一“做”是以画图为主,这种“做”会更抽象一些。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两种“做”是如何突破难点。

(一)操作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在教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时,应注重使学生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活动”。可见,操作法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妈妈过生日,贝贝为妈妈定做了一个圆柱形的生日蛋糕,蛋糕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十厘米。售货员要把它装在一个长25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的长方体食品盒,售货员如果用彩色的丝带进行捆扎,捆扎的时代至少多长?(打结用去30厘米)

这个题目贴近生活,学生都已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但有部分同学粗略地看一遍题目就凭经验误认为是求棱长总和的。经认真分析,会发现这个题目的难点:丝带到底是捆扎了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要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只要让学生实际“做一做”,亲自动手操作就行了。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合作的过程,为解决小学生形象的数学思维与抽象的数学问题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验证猜想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看到丝带的长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捆扎部分,另一部分是打结部分。捆扎部分=两条长+两条宽+四条高。学生动手“做一做”,本题的所有疑点、难点都迎刃而解,也无须教师再多费口舌了。

(二)画图法

数学家希尔伯特在《直观几何》一书中谈到“图形可以帮助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思路”。图形为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一根长5分米的圆柱形木棒把它沿着横截面截成三段,表面积增加了60平方分米,这根圆柱木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这类题目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粗一看求圆柱的体积有部分同学就会直接用60×5=300立方分米。其实这个题目的难点在于隐含了好几个问题。这根圆柱形木棒切的方式,切的次数。要突破这个难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把图一画,学生就很清楚地知道,增加了的60平方分米就是4个底面积之和。要求这个木棒的体积,只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体积,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随着年级的增加,题目的信息增多,各种关系越来越复杂,单从字面上理解分析是困难重重的,此时,以“画”为主,(画草图,示意图,线段图等等)利用图形进行审题,真可谓是“一图胜千言”。以“画”为主的审题策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轻轻松松突破了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渗透,分层落实,让学生逐步养成以“画”为主的审题习惯。

三、能“写”,厘清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纵观数学考卷,绝大多数的题目需要借助数量关系才得以解答,特别是列方程解决问题。对用列方程解决问题这类题目进行审题时,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是审题的一大法宝,为学生正确解答做好了铺垫。

例如实验小学与新华小学参加全市组织的汉字听写比赛,两队共得了57分。已知实验小学的得分比新华小学的2.4倍少11分。每个队各得多少分?(用方程解)

这个题目如果光采用“读”或“画”的方法进行审题,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再根据关键句写出等量关系。第一句关键句“两队共得57分”,可以改写成实验小学队的得分+新华小学队的得分=57分。第二句关键句“实验小学的得分比新华小学的2.4倍少11分”,可以改写为实验小学队的得分=新华小学队的得分×2.4-11。

对于这种和倍关系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写解设,在写解设的时候,要抓住谁是单位“1”,假设单位“1”的量为x,则另一个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其中一个等量关系用来写解设,另一个等量关系用来列方程。

学生根据关键句写等量关系的过程,是学生经历独立探索问题的过程,也是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最真实的过程。譬如像五、六年级中关于分数的解决问题,列方程的解决问题等等知识,学生采用以“写”为主的审题方法,能很好地理解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为学生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可见,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策略有很多,但在实践中,笔者认为“认真阅读”“适时操作”“写清关系”这三种审题方法,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可行性、实效性。正如钟启泉先生认为:策略方法的学习是学生拥有自我学习动机的持续学习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礎。当然,这些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渗透、指导、培养,逐步让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责任编辑:陈华康)

参考文献:

[1]陈阿莉. 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2):86.

[2]陈义举. 小学数学认真审题习惯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9(10):61.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