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公主”之谜
2021-07-20
位于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罗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曾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但最初揭开小河墓地面纱的时间应该是在1900年。小河墓地最初的发现人是奥尔德克,他是罗布泊人,也是瑞典著名地理学家、考古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的向导。1900年,在西距小河墓地175公里的楼兰地区考察时,奥尔德克误打误撞发现了楼兰古城的线索。
小河墓地的探寻与发掘
2002年12月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好小河考古队,租了两辆奔驰尤尼莫克车(沙漠车)。第一天,我们沿着塔河(塔里木河)行駛,然后穿越了塔河。
正好那个时节河水还不大,也结冰了,我们就带着队伍进去。之后大概走了两天,26号进去,27号在野外扎营了一天,风餐露宿,当时还有一些雪。后来遇到大沙丘,车上不去,就决定组成五人小分队,准备好一个星期的给养,给养实际上相当简单,一天两瓶矿泉水、两个馍,再拉上装备,就是睡袋加考古工具。
我们每个人的负重将近60斤,当时没有很准确的GPS点,只能根据大概定的方向,继续往前走。
天气非常寒冷,包里的水基本上都冻了冰。
我在附近发现了一件很大的玉斧,有26厘米长。后来又发现一些零星的陶片。往远一点的地方,大概在5公里以外,有很多的陶片、铜镜残片、箭头,这都是典型汉晋时期的东西。发现了陶片,我认为就有线索了,要是没有墓葬或人类居住区,是不会有陶片的,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下午5点40分左右,我爬上了一个小小的红柳包。望向东南方向时,我看到了3.5公里处的小河墓地,它就像一个馒头上插了很多筷子一样,实际上就是高地上的胡杨立木,十分特别,也格外壮观。当时大家非常激动,非常高兴,终于看到小河墓地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到了小河。大家并没有急着先上去,而是在周围转了一圈,观察小河墓地当时的保存情况。
这个地方与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60多年前所拍照片上的情形基本上是一致的。考古调查报告给出了详细的描述:“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着的木柱十分醒目,多棱形、圆形和桨形的胡杨立木现存140根。它们大多高出地表2~4米,直径多为20厘米以上。多棱形立木截面为6~20棱不等。部分立木的顶部变细,顶端尖锐。编号为41号立木高1.80米,直径50厘米,截面为16棱形,当属小河墓地立木中最粗的一个。在墓地中心另有一根高1.87米,中部截面为9棱形,顶部呈尖锥状的立木,通体涂红,充溢着极其神秘的韵味。”
开始发掘后,我们发现小河墓葬的埋葬很有特点。这其实是一组墓——棺前一个4米高立柱,柱子上绑有牛头,立一木男根或木女阴,然后是牛皮包裹着的棺木,后面就是一个插着红柳棍的小红柳包。每个墓的立木形成了一个像干枯的胡杨林一样的景象,立木有6棱的,有8棱的,也有11棱的。
发掘以后,我们首先要揭开包裹在棺木上的牛皮。牛皮非常难揭,包得比较紧,揭开后发现牛皮和棺上面有血迹。当时我们分析这肯定是在去世埋葬时,现场宰牛,把牛皮剥下来包到棺木上面的。
揭开牛皮后,发现这牛皮不止一张,一口棺木上包的有3种颜色的牛皮,那么肯定是3头牛。揭开牛皮以后,就是一块一块的小盖板盖在上面,去掉小盖板,里面的尸体就暴露出来了。这个棺是很简单的,就是两个侧板,前后有挡头挡尾,这样正好把它铆了起来。有一座墓非常坚韧,保存得非常好,墓主去世的时候还带着微笑,就是所谓的“小河公主”。
“小河公主”之谜
小河墓地的M11号墓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个棺上紧紧包裹着牛皮。当我一块一块揭开牛皮后,看到棺上面一块块的小盖板,于是我试着揭开第一块盖板,揭开之后,发现了毡帽的顶部,这一部分保存得非常好;揭开第二块的时候,整个毡帽基本上都暴露出来了,整体都保存得非常好,就像刚埋进去的一样,这是一顶羊绒毡帽,柔软漂亮,绑着毡帽的绳子在脸部两侧勒出两条浅浅的印痕。
到第三块盖板揭开的时候,现场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发出吸气的声音。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在揭开这块盖板时,我离她很近,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又离我如此的遥远……当这块盖板揭起,我们相见的时候,呈现出来的那个时代的她会是什么样子呢?
就是在这种心情之下,我揭开了第三块盖板。大家突然安静了下来,因为眼前的景象太震慑人心。
“啊!小河公主。”有人这么说,后来就这么称呼这具女尸了。
“小河公主”身上的斗篷保存得非常好,把上头的小盖板全部揭开以后,能看到保存完好的整个身体。她的眼睫毛清晰可见,眉毛弯弯,面部白皙,高鼻梁,略带微笑,唇线细致,身体丰满,比我们之前发现的老祖母保存得还好,长得也非常漂亮,活着的时候可能更漂亮。
“小河公主”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因为她的美丽,在大家心目中就被看成了漂亮的“小河公主”。她的埋葬方式、随葬品都跟普通人一样。
关于“小河公主”保存的情况,我们通过整体发掘,也做了分析。跟她同层位出土的有M13号的老祖母,她的脸部和脚部保存非常好。“小河公主”是通体都保存得比较好,但她出土的时候脸部及全身有一层白的东西。我们当时分析,她可能喷涂了一层白色的乳状物,这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没分析出来。可能由于喷涂了这个东西,她得以保存得比较好。不光是“小河公主”,还有其他的几个例子都反映了这种现象。早期小河人可能用这种乳状物来保存尸身,再加上干燥的气候和浅埋的方式,促使尸体快速脱水并保存下来。
“小河公主”的棺木也非常有特点。从整体来说,她的墓棺是两个侧板。这种棺木的埋葬方式,是在沙地上先挖一个坑,把人放进去,再用两个棺的侧板合起来,把挡头、挡尾插起来,然后用小盖板盖在上面,最后把牛宰了用牛皮包上。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个棺木是没有底的吗?
为什么没有底?一般的观点说这是船形棺。我认为,人来自于什么地方,最后就要回归于什么地方。所以棺的形状像女性的阴部一样,而墓主作为女性,她从什么地方来的,自然回什么地方去,因此棺没有底。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新疆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交流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人类学专家朱泓教授根据对保存较好的小河墓地上层墓主外貌的观察,认定这些墓主为欧罗巴人种。小河墓地下层的第四层和第五层因为潮湿而保存状况不佳,但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对下层女性墓主线粒体做的DNA分析显示,其已经有东亚和南亚人的“成分”,说明早期还是有东亚和南亚人与欧罗巴人融合的现象。
从农作物和耕作方式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这里的人们种植有小麦、黍,使用的畜力是牛。牛的DNA样本显示它们的遗传构成不是中原的黄牛,而与欧亚地区的驯化牛非常接近,说明它们可能是来自欧洲或者西亚的黄牛。
那么,小河人来自什么地方?专家普遍认为有可能来自于今天的俄罗斯高加索地区。这批人有可能沿着乌兹别克斯坦走廊,也就是伊犁峡谷,逐步迁移到罗布泊。欧洲印欧人种早在4000年以前,就一直随着气候变化逐步往东迁移,通过封存了3000余年的小河墓地人种的研究,可证明这一点。
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新疆这里就有东西的交往,比如说玉石贸易,还有早期的商道交流、贸易和交换。通过考古和相关的历史记载都不难看出,新疆这块地方——包括塔里木盆地和罗布泊地区——作为“一带一路”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区域,是非常重要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疆是一个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的聚集地,西边的希腊文化,包括佛教的犍陀罗艺术、希腊艺术,在这里都有所体现。而中原地区的建筑方式、建城方式,古代城池的格局,包括古代的埋葬习俗,也通过交流、通过人类的不断迁移,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最终,新疆呈现出了一种“多元一体”的状态,这也呼应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后者也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通过互相建立、相互接纳、互相融合,推进社会发展,实现进一步的繁荣和强盛。
(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作者:李零 等.本文作者: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