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两张脸
2021-07-20
“没能摆脱课堂的学生,和我们不一样。”
哈佛文凭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是哪里?对哈佛学子的毅力和热情、渊博的学识给出最大认可(最多金钱回报)的地方就是华尔街。华尔街未来的巨星们为了征服华尔街而创立了“黑钻资本”,“負责华尔街未来”的使命感促使哈佛顶级的精英们组成了这个封闭的组织。
想进入“黑钻”这个组织,除了哈佛文凭之外,还需要一个特殊的条件。拿出与哈佛一年学费相等的投资金,以风险最高、收益最大为目标做投资,而且毕业前不得拿出这笔钱。凯文·鲁斯说道:“这群人都是骨灰级人物,他们把金融街当成人生的终点站。他们睡觉时会把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放在枕头底下,把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的画报贴在墙上欣赏,有的人中学时期就已掌握了所有Excel的快捷键。甚至在金融危机之后,他们也会毫不犹疑地选择在金融街工作。而他们在聊天时,特别喜欢标榜金融业的高道德性。”
我们来看看华尔街未来的巨星是怎么工作的。地点是哈佛宿舍的投影工作室。身着博柏利衬衫和休闲裤的短发男生对着二十几个人提出了一个问题。“白金的市价较低,要不要试一试?”
布莱斯反问“黑钻”创始人帕特里克。
“经济正在复苏,有必要投资贵金属吗?或者有人觉得经济还没开始真正复苏?”
他们通过大屏幕与负责咨询的对冲基金证券经纪人(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视频会议。经纪人指出几个风险评估相关的建议,但这群学生对此根本不感兴趣,因为建议的内容他们早已熟知。视频会议结束后,学生们做了轻微的调整,然后重新开始讨论。近期周边地区的状况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希腊的财政紧缩、通货膨胀政策的效果、美联储今后的方针等,如果不看学生稚嫩的脸庞,只听他们讨论的内容,你会认为这是华尔街最牛的分析师们激烈的讨论现场。这个组织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他们就决定要与哈佛的其他金融类组织拉开差距。因为其他组织只在教室里,带着一群菜鸟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在市场上做过真正的投资。
“好,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投资策略呢?”
帕特里克犀利地问道,而在场的二十几名学生的眼神也变得非常犀利。
这群学生属于哈佛前1%的人才,那其余的呢?
“也有其他聚会。但是聚会开始仅40分钟就能知道结果,虽然他们涉及的内容也不少,但都是一些没能摆脱课堂的学生,和我们不一样。”
哈佛也分等级。让人遗憾的是,这些骄傲的哈佛学子们临近毕业就会被华尔街诱人的年薪吸引,盲目地投身到金融行业。毕业生中有一多半的人会作这种选择。凯文.鲁斯经过长时间观察后这样记录。
“‘黑钻成员们也知道,多数哈佛毕业生是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盲目投身金融界的。临近毕业,那些曾经轻视金融圈的哈佛学生的意识形态会有所变化,最终一股脑地都直奔华尔街。场面确实让人忍俊不禁。帕特里克笑眯眯地说,‘确实是。哈佛的学生直到四年级最后一学期是讨厌华尔街的。”
直到四年级最后一学期,学生们一直沉浸在身处常春藤学校的优越感里。他们是世界第一的名校的顶尖学子,当这些人禁不住金钱的诱惑,一股脑投身金融圈的时候,会遇到怎样的信号呢?在那里,你还能遇到“你是第一”的信号吗?
切尔西刚从乔治敦大学毕业,在华尔街工作。她成长于康涅狄格州郊区的中产家庭,就职于美国银行美林证券,是一位分析师。她走过的精英路线无不让人羡慕。
她能坚持每天加班到深夜12点,并不是为了成为华尔街巨星,她这么做是为了遵从自己一贯的信念——“通过认真工作学习真正的本领”。切尔西选择投行的理由非常现实,为了稳定。毕业后,她得马上偿还超过10万美元的助学贷款,高额的年薪让她动心。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毕业后她没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耶鲁大学的亚历山大评价像切尔西这样的毕业生时说道:“我了解投行的魅力。这些学生都来自知名学校或久负盛名的团体,而且都有着开挂的人生,对于这群人来说,投行是舒适的落脚点。这就和在耶鲁多待两年没什么区别。在井然有序的组织内,和聪明的同龄人一起工作,这确实和学校的生活没太大区别。”
社会学家艾米.宾德对这个现象解析道:“我们要明白,像哈佛这样的权威信号是从华尔街流出的。大部分哈佛学生不在乎本专业,只是为了进入华尔街蜂拥而至。”
宾德追踪调查了50余名踏进华尔街的哈佛毕业生。结果,仅2名毕业生拥有能够踏进金融圈门槛的知识。他还调查了同时拥有哈佛和华尔街头衔的毕业生中有多少人愿意持续在华尔街工作。结果只有5个人表示,愿意为华尔街的未来担起责任。
但为什么多数哈佛毕业生没能屏蔽华尔街发出的信号呢?
对这个问题,宾德给出了研究结论,哈佛学生“盲目参与竞争”。进入哈佛之后,才开始向往华尔街的一个哈佛学生礼貌地对宾德说:“想在华尔街打拼,你至少得有哈佛文凭吧。”
现在才能稍微理解,为什么哈佛学生一到毕业季都涌向华尔街了。对哈佛毕业生来说,华尔街才是最权威的信号!2007年,哈佛四年级学生中有半数人涌向了华尔街。一个物理专业的学生面试的时候,坦然地装出一副长久以来渴望进军金融圈的样子。这个场面让我们联想到哈佛的前院长哈利.路易斯说过的话,“这些学生根本不明白他们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一半的哈佛毕业生都涌向华尔街,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他们之所以涌向华尔街,是因为华尔街是哈佛的延续,你可以继续做你的精英,而且它还能赋予你持续不变的优越感。这个现象在美国境内比比皆是。2011年,耶鲁大学的玛丽娜·基根曾公开指责这一现象。
“在耶鲁这样海纳百川的大学里,竟然有那么多学生毕业后毫无志向,只愿做千篇一律的工作。这太让人惊讶了。”
“华尔街明白,大学培养了大批聪明而又漫无目的的毕业生。这些学生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和很高的道德操守,但对未来的工作完全没有规划。”
切尔西后来才意识到,其实名校也分等级。走出图书馆仰望天空才发现,原来这世上是有闪亮的黑钻的。华尔街多的是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不是说过哈佛一半的毕业生也在华尔街工作吗?乔治敦大学虽然不错,但到处是哈佛文凭的华尔街,并不是轻松的环境。一山更比一山高。切尔西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如此微不足道。耶鲁大学的威廉.德雷谢维奇教授把切尔西的这种情况分析为“精英学生沉稳的气质、惊人的成果背后是畏惧。过于苛刻的入学过程、惨绝人寰的竞争,经历这些过程被名校录取的学生,除了成功确实没经历过其他。可能失败的想法会让孩子们畏惧,迷失自我。他们会因此遭受挫折”。
德雷谢维奇继续说道:“没能达到预期时会产生挫败感,但这不是简单的现状。即便只是一时的经历,也会带来关乎存在的严重问题。”关乎存在的严重问题?周围只有成功信号的人,一旦遇到信号消失的情况,就会恐慌。从不知自卑感为何物的人有了自卑情绪,这就像热水泼在了裸露的脚上。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哈佛前1%的秘密》 作者:[韩]郑周英 译者: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