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爱情,怎一个“矛盾”了得
2021-07-20
在许多人眼里,皇帝没有“爱情”,因为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佳丽”,拥有的女人太多了,怎么会“爱情专一”?皇帝对于嫔妃的“专宠”会随着嫔妃的年老色衰而淡化。不过,这是我们普通人理解的“爱情”。实际上,皇家的爱情,与普通人大有不同,要依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而不能脱离历史环境,用现在的眼光看古人。
皇后对于皇帝的爱情,就是辅佐他做一个好皇帝
皇后对于皇帝的爱情,表现在不但自己做个“贤内助”,还要掌管好后宫,当好嫔妃们的“领导”,让她们也要守规矩,共同当好皇帝的“贤内助”。
古代有许多“贤内助”皇后的例子。汉武大帝的皇后卫子夫,其弟弟卫青成为汉武帝扫平匈奴的得力助手和前线统帅;唐太宗的贤后长孙皇后,多次劝谏唐太宗听取群臣的合理建议,贞观之治的功劳簿上,至少有一半是长孙皇后的功劳。
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更是一位贤后。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岁月里,马皇后一直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精心辅佐朱元璋,稳定后方。她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鼓励将士,抚慰眷属。还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来犒赏士兵,帮助朱元璋稳定军心。
朱元璋称帝后,马皇后更是表现出贤良的一面,多次保护朝中大臣,因此受到举朝称颂。朱元璋开创了“洪武之治”,与马皇后的贤良是分不开的。永乐大帝朱棣也娶了一位贤妻徐皇后,徐皇后是大将军徐达的女儿,她文武全才,在“靖难之役”时,曾率北平軍民击退了朝廷的李景隆部队强攻,是花木兰、穆桂英式的巾帼英雄。朱棣称帝后,徐皇后多次奉劝朱棣广纳谏言,休养生息,减少杀戮,为朱棣开创“永乐盛世”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一国之母,皇后的感情不同于小家碧玉,她们将自己的命运与皇帝的命运和“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她们在封建社会的爱情观。
皇帝对于皇后的爱情,就是维护她不可动摇的地位
作为皇帝,他们的爱情表达往往以另一种方式体现。普通人郎才女貌,厮守一生,但皇帝首先关注的是国运,其次是维护皇后不可动摇的地位。皇帝拥有三宫六院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皇帝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但皇帝也是人,对待这些后宫女人,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皇帝娶更多女人的原因之一是为了传宗接代,开枝散叶,增加皇族子孙的需要。而皇帝对于皇后的感情,则是精神的寄托。
李世民将长孙皇后视为“嘉偶”“良佐”,长孙皇后去世后入葬元宫,李世民“待死如生”,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长孙皇后;他还在宫中建起“层观”,以便于眺望昭陵,因此产生了一个“望陵毁观”的成语。朱元璋对于马皇后的感情,丝毫不逊色于李世民于长孙皇后,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下令终身不再立后。朱棣对待徐皇后,超过乃父,不但终身不再立后,而且将徐皇后陵墓的规格,修得超过了部分帝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但不管是李世民、朱元璋还是朱棣,却对皇后丝毫没有“虎”威,有的只是柔肠。
帝王的爱情,怎一个“矛盾”了得
谈起帝王的爱情,不能不提一下唐玄宗,他对于杨贵妃宠爱有加,似乎可以说是深情了。但唐玄宗也是后宫女人最多的皇帝之一。这么多的女人陪伴,说他只爱杨贵妃一个,任谁,谁都不信。
帝王的爱情,其实是世界上最矛盾的感情。一方面,他们确实是爱皇后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拿出一部分精力,用于与其他嫔妃生育子女。
皇帝的婚姻问题在古代不仅是皇帝个人的情感问题,更是国家的政治问题。明孝宗的后宫只有张皇后一人,这在今天受到许多人的赞扬,但在古代,这反而为明孝宗招致了批评。皇帝专宠一人,妃嫔过少,子嗣不旺,这些在当时看来,都不利于朝政的稳定。
帝王的爱情怎一个“矛盾”了得,但这个矛盾却正是反映了人性的真实。
(摘自华龄出版社《陆弃说古代生活小史》 作者: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