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板块为引领擎起中部高质量发展的郑州担当

2021-07-20陈西川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郑州发展

陈西川

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格局中,“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郑州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及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乘势而上开新局,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在中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郑州担当”。

一、郑州之谋

“君子行,谋定而后动。”郑州发展之谋,可从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产业发展策略、城市发展32个核心板块空间布局中窥见一斑。

(一)郑州“十四五”规划

《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对郑州市未来的发展有明确要求,“十四五”时期郑州发展的目标路径: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基础上,永葆“领”的担当、“创”的精神、“闯”的劲头;抓实“一二三四五”目标路径,在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1.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未来5年,郑州的经济总量迈上大台阶,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经济首位度、发展协调性、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

2.中心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郑州未来5年要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功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3.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郑州更加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现代化统筹推进,人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4.市域治理能力得到新增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更加健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众、条与块等方面关系更加协调顺畅。

(二)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郑州市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着重推进产业体系数字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1.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培育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基础,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以汽车、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现代食品等优势产业为依托,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上寻求突破,通过数字化赋能、服务化转型、集群化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提升制造业现代化水平。

2.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枢纽+开放”的区位资源优势,打造贸易流通服务业发展新高地,带动现代物流、商务会展、设计创意等产业功能提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为抓手,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创新消费产品、消费场景、消费方式,满足康养医疗、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提质发展,催生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业,带动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发展。

3.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进为契机,建设并完善“工业大脑”,推动工业互联网、5G、网络安全等相关产业发展。以各区现有产业平台定位为导向,优化体制机制,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兴产业。

(三)“32”个核心板块引领

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文空间精致和谐为导向,以实现城市品质内涵、形态风貌显著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根本性改变为目标,形成“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功能布局,打造“32”个核心板块成为郑州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点、开发建设新亮点、城市网络结构关键点,引领城市未来发展。“32”个核心板块产业规划见表。

由表可知,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及相关产业板块共有17个,占“32”个核心板块总数的53%,与郑州市未来产业规划一致。

二、郑州之弱

与郑州对未来发展的谋划要求相对照,郑州的弱项也很突出。

(一)核心产业弱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不突出。2019年郑州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9%,较杭州(66.2%)、成都(65.6%)及西安(63.1%)差距明显。同年郑州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为7.1%,低于同期的武汉、合肥等中部省会城市。

2.高技术产业增长力不强。2019年郑州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9%,明显低于一线城市广州(21%)和另一中部省会城市合肥(20.7%),与西安(14.9%)、天津(14%)相比也有明显差距。2019年郑州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6.6%,低于成都(12.5%)和合肥(12%)。2019年国家公布的首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郑州仅有2个,而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合肥有3个、武汉有4个,差距较明显。

3.产业能级低。截至2019年,郑州的高新企业数量为2048个,而同期的上海、广州分别为12848和12174个,相邻的陕西省会西安市为3673个,差距明显;郑州传统产业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大数据、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产业和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019年郑州技术合同(包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成交量为4349件,与上海(21630件)、广州(12138 件)相比有明显差距;技术合同成交额仅有82.4亿元,远落后于上海(1303.2亿元)、西安(1028.33亿元)等城市。

(二)创新能力弱

1.科创主体量少规模小。截至2019年,引领未来一定时期产业发展的独角兽企业郑州还没有出现,這对郑州未来产业的竞争力是巨大的考验;而同期的武汉有4家,西安有2家,与之相较,差距明显。2019年郑州瞪羚企业数量为176家,而西安超过300家,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则有2740 家。

2.研发投入强度弱。2019年郑州R&D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4%,落后于同期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如成都(2.66%)、西安(5.17%)。

(三)高端人才弱

1.高端教育资源弱。2019年郑州在校研究生31619人,“双一流”高校1所;而同期的武汉、西安在校研究生分别为14.93 万人、13.20 万人,“双一流”高校各为7所。

2.高端人才缺口大。以现有的32个核心板块产业规划及用地面积进行测算,发现未来的32个核心板块对专业技术人才总需求量不低于3.35万人,对高技能人才总需求量不低于0.66万人,人才供需缺口明显。

三、郑州之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弱项,围绕“32个核心板块”及主导产业,郑州分别从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引领等方面给出针对性策略。

(一)政策筑基

1.构筑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促进的政策体系。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高端人才“卡脖子”制约,实施“黄河人才计划”,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大力引进世界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国内高科技头部企业、央企省企研发中心,弥补高端人才不足短板。

2.推进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与国内外高端教育机构合作,加速国际一流研究型学院引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交流、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公开透明可预期的科创环境和人才服务环境。

3.创新科技项目管理。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及资源使用效率。

(二)项目引领

1.打造竞争性产业链集群。立足郑州产业链布局,结合主导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走向,以项目引领辅助政策手段,按照市场规律精准策划,推进“央企”“民企”“外企”龙头企业引进,打造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2.维护扶持创新项目。衔接科技成果转化,引进重点发展产业、创新型企业和项目在郑州落地。建立创新项目评估机制及任务实施评估体系,动态维护扶持创新项目。

(三)资源支撑

1.天然市场加持。2019年郑州全市常住人口103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2.1万人,比上年增加21.6万人,增长2.1%。人口自然增长率5.5‰,高于全国水平(3.34‰)。预计至2035年,郑州GDP总量将达到3.0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22.0万元。庞大的人口规模是形成郑州巨大消费市场潜力、韧劲和活力的有效支撑,为郑州助力新发展格局形成奠定基础。

2.枢纽优势突出。以郑州为中心、1000公里辐射半径的交通圈,涵盖了经济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的大半个中国,是培育“枢纽+物流+开放”体系的天然沃土,有利于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发展势能,构建交通支撑、物流先导、通关基础、贸易带动、产业更好转型的发展体系,提升郑州在国内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的配置能级。

3.战略叠加赋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赋予郑州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无可比拟的机遇和政策资源。在创新理念上对标国际一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量体裁衣敢于突破,在创新举措上先行先试,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部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州經验,最大程度上创造国家战略示范引领红利。

(作者系郑州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郑州发展
Love Forever, Damon Salvatore
《关于郑州的记忆》(部分)
区域发展篇
郑州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郑州擂台赛纪实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