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2021-07-20李丙红吴玉胜王鑫耿宁宁赵益洋隋坤张泉

高教学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李丙红 吴玉胜 王鑫 耿宁宁 赵益洋 隋坤 张泉

摘  要:根据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明显区别,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是改革重点。建立动态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将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并列纳入课程体系,完善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课程设置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实践基地“大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问题,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提供便利条件。

关键词:工程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5-0064-04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actical and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determine that i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academic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so it is imperative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re the key points of reform. The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curriculum system reflects the flexibility of curriculum. Engineering knowledg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are included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mprov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raduate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degree. The curriculum that connects with th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embodies th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big platform" of construction practice bas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construction problem of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and provide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Keywords: engineering degree; training mode reform; graduate education

一、研究背景

(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再认识

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

在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工程类专业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了《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又发布了《关于电子信息等8种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指导性目录》,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进行细分。

自199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開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到2010年专业硕士研究生纳入全国硕士统一招生,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招生模式、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和调整。如果说这两项重大制度改革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的转变、研究生教育制度自我完善的话,那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和关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的发布,让我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一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二是国家将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比例迅速增大;三是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四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高度重视,而且其教育培养体系还需要创新和完善。

(二)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征与培养目标定位

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出台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出:“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1]

需要指出的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征与培养目标定位,是以面向工程实践问题为教育起点,以探寻工程实践学问为教育目标,以重视工程实践研究为教育方法,以追求工程实践效果的教育标准,实现完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目的[2]。其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体现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明显特征。

二、创新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工程类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

1. 体现工程类专业特点的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是指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的总体。这些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基础课程与后继课程的承上启下关系,理论课与实验课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3]。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理论素养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而且特别强调现场应用性,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适应工程类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要体现知识面“广而新”,课程设置要“精而活”,才能满足培养人才目标的需要,这样课程门类设置更多,内容更加丰富。为实现这样的课程体系,必须建立起与之适应的课程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一般采用“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一般设置为专业基本理论课和工程理论课,选修课一般是为了适应不同专业方向所需和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所需而设置。在工程类专业生产实践中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比较普遍,在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必须要将这些新知识、新技术体现在课程中,选修课为这类课程设置提供了方便,而选修课由固定课程设置变成动态设置方式,因此,“必修课+动态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作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最为适宜[4]。这里动态课程结构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工程类专业课程“广而新”的特点:一是课程设置机动灵活,新知识新技术能快速进入课堂。二是课程设置可以多个菜单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培养自主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导师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做出及时调整。学生也可以根据研究方向需要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在动态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下,授课形式也可灵活多样,其中,“讲座”形式是最灵活和最受欢迎的授课形式,生产现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从理论到实践将新知识及时展现在课堂上,丰富了知识体系,学生学以致用。

2. 构建工程知识的课程体系

构建适应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就要回归到“工程”上来,从工程实践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出发,构建以工程知识为基础的课程体系[5]。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提出,把工程与科学、技术放到同等地位来看待。三者的关系是:科学是基础,技术是手段,工程是应用,是一贯性的统一整体,三者不可分割[6]。

科学知识是认识世界和发现世界的知识,技术知识是人类为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工具和方法,工程知识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应用。工程知识是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为基础的,其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对于工程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应用性,是培养工程类应用型高级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3. 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国务院学位办出台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因此,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要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为实现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建立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课程体系[7]。建立与职业资格衔接课程体系是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工程专家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储备,其课程模块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考试课程和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两部分。这就需要在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中开设一定比例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

(二)构建适合工程类专业学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1. 现状分析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根据其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建立起完善的考核体系。目前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到考核评价,多数是基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改动,而且改动幅度不是很大,不能达到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大规模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虽然提出了不以论文论成败的观点,但是大多数培养单位还是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基本上还是将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在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考核体系中,一般不强制要求具有论文等成果,好像考核更容易了,学生压力减轻了,毕业也容易了。其实不然,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中,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多,面更广,尤其是实践能力要求更严格,考核难度更大。

2. 考核体系的建立

学生学业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论文,课程学习可以量化评价,主要是實践环节和论文的考核评价。

实践环节的考核虽然在形式上难以量化,但在实践中可以设定任务要求和考核指标,依据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等方面的创新考核方法。就某个专业而言,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考核内容、指标和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后写入培养方案,成为考核评价指标。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也体现在工作态度、时间观念、动手能力、实践成果等等。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论文要求形式多样化,考核体系标准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形式多样化,为考核体系的建立增加了难度,由于工程性质不同难以制定出固定的统一评价标准,论文考核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工作情况给予评价。

对于实践和论文考核评价,一是要根据专业特点明确细化考核指标,二是要将考核指标写入培养方案,三是在考核评价“双导师”时要严格把关,尤其要充分听取企业导师的评价意见。

三、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践基地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

要载体

由于工程类专业涉及的行业都是现代化大工业,所以,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的工程实践教学,在课堂上甚至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里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生产一线才能完成工程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

实践基地作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应构建工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5]。工程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基地教学的实践指向在理论课堂上得以升华。在企业实践基地可以进行生产现场实践教学和仿真实训,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接受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基地可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践基地是第一课堂的延伸。

(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1. 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自1990年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致力于实践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力求产教融合,实现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积极主动地到社会上寻求合作伙伴,虽然多数企业积极配合,但也多是出于校友、同學或是业务合作的关系。尽管高校付出极大努力认真研究和探讨合作方式,但是这种学校一头热的尴尬局面,使产教融合实行起来面临难题。这种局面,不利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适应大规模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不符合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保障校企合作关系的持续有效运行,是相关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关键环节。

2. “三动力”激发企业积极性

在实践基地建设中,以校企合作形式实现产教融合企业是关键。如何调动和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首先要回答:企业为什么要参与到研究生培养中来?有学者提出了“三动力模型”的概念,即经济动力、制度动力(激励与约束)、道德动力(社会责任)[8]。这三类动力因素在促进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动力是指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中的利益驱动。成本与收益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如果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教育活动中没有收益,就会缺失经济动力,校企合作不可能深入,更不可能长久。企业参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经济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技术泄密等潜在的风险成本等。获得的经济收益包括直接经济收益和间接经济收益,直接经济收益是即时得到的显性收益,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补贴、税收减免等。间接经济收益是未来的经济收益,企业通过联合培养学生在人才招聘中抢占先机,获得高素质人才,进而强化市场竞争力。收益大于成本企业才有动力。

制度动力是指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中须执行的法定行为,即强制性制度和法律规定。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中涉及多种复杂的关系,因此,对企业参与行为的引导需要通过法律等手段来进行,法律法规具有强制约束和推动作用,可以规范企业的行为。

道德动力是指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中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在道德风尚规范下,组织和个人会合理地承担相应社会道德责任。教育责任属于社会责任,企业的教育责任就是因教育行为将企业置于社会责任之中。企业承担教育责任会感受到道德上的荣耀,否则将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这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根据“三动力”模型,国家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用经济和制度的手段激励并号召全社会都来了解和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会关注并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来,并在产教融合中获益,实现合作共赢的效果,形成社会与学校、产业与教育高度融合的局面。

(三)建设政府主导的实践基地“大平台”

1. 发挥制度优势建设政府主导的实践基地“大平台”

迄今为止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对于高校来说都是个体行为,对于大规模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需要来说,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合作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面对工程类生产企业所具有的规模大、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特点,高校的个体行为更是勉为其难了。尽管国家提出了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9],就其规模和受惠群体而言还是有限的。因此,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建设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的“大平台”势在必行。

所谓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大平台”,是由国家教育部门主导,国家级行业协会主持,地方政府和地方行业协会为主体,建立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服务的实践基地“大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法规,地方层面协调落实,高校和企业实施。在各个层级都设有专职办事机构,地方层面负责具体业务,在平台上提供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统一招募、协调、办理业务。校企双方单位自愿注册到大平台上,方便快捷地解决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问题。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的行政职能和影响力,深入挖掘企业资源,为高校和企业搭建桥梁,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提供便利条件。这个平台之所以称其“大”,一是因为这是国家意志,全国各级上下联动,二是因为这个平台服务面广,所有相关高校和所有能提供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都可参与受惠。

2. 政策支持“大平台”建设

政策支持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保障和前提。《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这只是号召性的,政策和投入是现实的。政策支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大平台”建设服务而设立各级办事机构的人员编制、资金投入,二是为调动企业积极性所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前者政策政令皆可实现,而后者,关于企业积极性的调动则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按照前述的“三动力”说,用政策支持和投入弥补参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成本损失。比如,政府的教育补贴、税费减免等,使企业直接获利。也可在舆论导向和其他优惠政策方面发力,使企业有道德上的荣耀感,形成参与者受益、参与者光荣的社会风尚,使相关企业都能参与到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学位办〔2018〕14号)[Z].2018-5-4.

[2]龙宝新.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学术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6):16-23.

[3]王光义,孙玲玲.动态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272-274.

[4]屠远,张建斌.构建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动态课程体系研究[J].管理观察,2019(1):140-141.

[5]杨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逻辑与出路——基于工程硕士生教育实践基地的研究[J].教育科学,2019,35(5):92-96.

[6]李伯聪.略谈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04,1:42-53.

[7]顾姗姗,朱建达,邵永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8(4):100-104.

[8]孙健,孙华峰.企业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力及其提升[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18-23.

[9]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Z].2020-9-25.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内地与香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差异探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欧洲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