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45°定点斜扳法联合牵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2021-07-20赵伟辰杭柏亚
赵伟辰,单 东,许 伟,杭柏亚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2)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是导致心、脑、肾等多脏器实质性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相关调查研究指出,全世界有高血压患者10亿,我国有3.3亿,患病率为 7.73 %[1]。其中约30 %的高血压与颈椎生理结构的紊乱或退变关系密切。尤其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颈源性高血压有着年轻化的趋势[2]。与其他类型的高血压不同的是,颈源性高血压的发病特点为血压随颈项部症状的轻重而波动,且由于单用降压药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颈椎病导致的病理变化,所以单纯使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停药后血压易波动,且用药周期长、药物不良反应较多[3]。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杭柏亚教授应用其多年临床经验总结的颈椎45°定点斜扳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60例病例均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至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杭柏亚专家门诊就诊的临床诊断为颈源性高血压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2岁~57岁,平均(42.14±10.26)岁;病程1个月~3 a,平均(1.04±0.87)a。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0岁~56岁,平均(40.00±9.68)岁;病程1个月~3 a,平均(1.46±1.03)a。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出版的《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4]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出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5]制定。①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②符合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③血压的高低随颈椎病症状的轻重波动;④对降压药物不敏感;⑤排除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压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20岁~60岁,包括20岁和60岁;③配合本研究安排的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颈椎先天畸形,或接受过颈椎手术治疗者;②合并颈椎其他疾患,如肿瘤、结核、重度骨质疏松者;③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疾患者;④患有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性疾病,不能配合本试验治疗方案者;⑤孕妇及处于哺乳期的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使用的电脑多功能牵引装置(生产单位:江苏德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DFD-3000B1型)控制坐式牵引,牵引质量3 kg~5 kg,根据患者自身病变等因素合理调整;牵引时间30 min/次,每天治疗1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颈椎45°定点斜扳法治疗。具体操作步骤:患者端坐于方凳上,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自上而下分别触摸患者颈部棘突及其双侧,发现有棘突偏歪或椎旁凸起,该处即为病变部位,拇指按压此处以定点。以棘突向右偏歪或椎旁凸起在右侧为例,医者以右手定点患者偏歪的棘突或椎旁凸起,左手托住患者右侧下颌弓,将头置于医者胸前,嘱患者放松颈部,使患者头向左侧旋转45°,然后左手向上端提,此刻右手按压偏歪的棘突或椎旁凸起的部位可闻及轻微的“咔咔”关节错缝声,再次触摸可见偏歪的棘突复位或椎旁凸起消失,同法行另一侧手法。每1周治疗1次。
2.3 疗 程
两组均以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3.1.1 血压改善情况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6周后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血压情况,并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进行组内前后对照及组间疗效对照。
3.1.2 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6]
该评分表包括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检查、日常生活动作、自我满意程度进行量化赋值评分,最高总评分29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6周后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行组内及组间对照。
3.1.3 安全性观察
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治疗过程出现的由治疗所引起的心脑血管、胃肠道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比较
如表1所示,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降低效果(P<0.05),试验组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的血压情况与治疗3周后相比较,对照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所反弹(P<0.05),而试验组无明显反弹迹象(P>0.05)。
3.3.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比较分)
如表2所示,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对颈椎病症状体征治疗成绩评分均有明显提升(P<0.05),试验组对颈椎病症状体征治疗成绩评分的提升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周后的评分情况与治疗3周后相比较,对照组的评分有所反弹(P<0.05),而试验组无明显反弹迹象(P>0.05)。
3.3.3 两组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由治疗所引起的心脑血管、胃肠道及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4 讨 论
颈源性高血压是指当颈椎发生增生、小关节错位或韧带劳损钙化时,牵拉和压迫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发生痉挛,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的病症。中医的“项痹病”“眩晕病”“头痛病”等与其症状相类似。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引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直接导致椎动脉受压,刺激颈交感神经,导致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进而兴奋丘脑缩血管运动中枢,升高血压。②神经反射异常。颈部及软组织疾病,使颈交感神经节受到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产生痉挛,管壁阻力变大,升高血压。③体液调节失常。僵硬的颈部肌肉、痉挛的血管,都会使大脑供血受到影响,刺激血管舒缩运动,从而血管运动的兴奋性增强,血管神经分泌的降压素减少,升高血压[7~10]。
颈源性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解除原发性致病因素,从而使颈椎病症状得到缓解,血压降低。牵引疗法由于其对颈椎纵向拉伸作用,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加椎间隙,从而减轻对颈交感神经节和颈动脉窦的压迫,达到降压的效果,为临床常用的保守治疗颈椎病的手段,因此用作对照组治疗。
中医正骨整脊手法是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11]首次记载应用旋转法治疗颈椎病,其记载的手法一致沿用至今。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和缝,背膂始直。”并提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12]。针对中医骨伤科脊柱疾病“筋出槽、骨错缝”的病因特点,中医正骨整脊手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用手法可纠正关节脱位,使移位的脊椎恢复正常,消除颈部肌肉痉挛,从而缓解心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干网状结构的血供,使血压逐渐降至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3]。
杭柏亚教授认为,临床上治疗颈椎病的中医整脊手法类型颇多,其中以颈椎斜扳法最为常用,但由于其旋扳的力度、角度,施术者发力部位的不同,最终会影响本病的治疗效果。力度偏弱,角度偏小,会达不到对颈椎小关节复位的治疗效果;力度偏强,角度偏大,虽能达到较好的复位效果,但由于颈椎小关节活动度的原因,会存在安全性的问题。杭柏亚教授经过多年对颈椎斜扳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观察,最终总结出以45°定点端提式的斜扳法治疗颈椎病,并认为该法能在相对安全的旋扳角度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采用血压改善情况、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反映颈椎病治疗的效果,血压改善情况则直接反映患者因颈椎病所引起的高血压病情程度及变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应用颈椎坐位牵引治疗颈源性高血压,在治疗疗程结束时血压情况、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均有改善,但在治疗结束3周后均会有所反弹,试验组应用颈椎45°定点斜扳法治疗疗程结束后对血压波动情况、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结束3周后血压情况、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不易反弹。这说明颈椎45°定点斜扳法能缓解颈源性高血压患者颈项部症状和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其治疗效果稳定,远期治疗效果明显。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治病特色与优势,值得临床推广。